
悲与爱-试析三毛精神世界的两极毕业论文.docx
10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悲与爱---试析三毛精神世界的两极 专 业 年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论文完成日期 年 月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本人慎重承诺和声明:所撰写的《悲与爱——试析三毛精神世界的两极》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文中所有引文或引用数据、图表均已注解说明来源,本人愿意为由此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本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学校所有 学生(签名): 年 月 日 目 录前言 1一、悲 2(一)成长翅膀的印痕 2(二)自杀——向死而生的挽歌 2(三)余音——若隐若现的悲凉 3二、爱 5(一)性格决定其追求的境界与众不同 5(二)“海洋”情结 6(三)三毛的爱国情怀 7结语 8参考文献 9[摘要]:三毛是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很大影响的作家之一。
纵观三毛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三毛的作品,是悲与爱的作品观其一生,一方面是自己经历的悲凉生死,另一方面是无悔追求的至爱不渝,徘徊于“悲”与“爱”这架天平的两端,三毛始终走不出自设的悲剧性循环本文从成长、自杀、余音等方面分析了三毛的“悲”,从三毛的境界、“海洋”情节、爱国情节等方面分析三毛的“爱” 可以说,在悲与爱构筑的世界里,三毛一边承受着悲的伤痛、一边展现着爱的执着[关键词]:三毛;精神世界;悲;爱前言三毛是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很大影响的作家之一我最向往的就是《撒哈拉的故事》中描写的撒哈拉的生活,虽然贫苦,但是甜蜜也曾幻想过三毛与荷西那样动人心弦的爱情栾栋说:“美学的人文品味主要体现在下述三点:出自本性的人类天性的独白;源于雅化的审美文化的升华;基于求真的历史时空的补缀简而言之,尊人,尊真,尊史 细观三毛的作品,她都做到了从《雨季不再来》到《撒哈拉的故事》再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三毛的精神世界发生很大的改变:自闭消极的童年生活,如鱼得水的沙漠生活,肝肠寸断的丧夫之痛,为抚平创伤而四处奔走,她经历了太多太多三毛以自我为线索,书写日常生活,描摹异域风土人情,在美与审美的观照中流露对人存在的终极关怀,她的作品中,有对西属撒哈拉独立历史的描述,有对沙漠居民真实生活的再现,更有对下层奴隶的尊重,她以亲身的经历和自己的作品真正践行着“尊人,尊真,尊史”的美学精神。
一、悲(一)成长——翅膀的印痕三毛很喜欢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句诗:“天空没有翅膀的印痕,而我已飞过以此来概括三毛的一生,再恰当不过只是她远没有飞鸟的自由轻盈,背负着生命不堪承受之重,终其一生都在与悲剧命运抗衡的冰刀上舞蹈她像一朵开在荒凉沙漠的仙人掌之花,在狂风烈日的侵袭下抵住外界和内心风雨的重重打击,在寂寞苍白的人生边上,骄傲肆意的开出顽强倔强的生命之花《吹兵》是三毛回忆幼年经历的一篇文章事情发生在她小学四年级的一天,因上学路上被一头大疯水牛所追仓皇逃命进了教室,牛也追到学校在校园发疯、撒野,老师和学生们都将教室办公室门紧闭但那天恰逢三毛和另一小朋友值曰——需提着大铁壶到茶房去提开水,班里的风纪股长逼着她们去提水,另一值日的小朋友吓得大哭死也不肯出门,无奈三毛自己去提打水回来的途中因人小力薄一人提不动,恰逢部队出操回来把牛赶走,委屈加恐惧当听到淋琳喘气声时以为是疯牛再次追来,等死的时候发现是提水的现巴大兵并帮她把水提到教室,从此二人成了朋友靠书写交流中得知大兵叔叔是炊事兵,却因文化有限误写做“吹兵”,三毛教炊兵写字,炊兵对三毛照顾有加,把她当做四川乡下老家从未见面的孩子部队即将离开台北去南部前坎兵把身上最贵重的金戒指送给三毛,纯洁之情却被学校老师误解告家长不许二人接触,炊兵问原因三毛不想出卖老师只说“不是我”。
后来军队 拔,炊兵临走前去看三毛却被老师制止,并将给三毛的写有地址姓名军队信箱的纸包没收,把里面的牛肉干全部喂狗全篇表述带有浓重的悲剧性,是悲哀、无奈心情的真实写照二)自杀——向死而生的挽歌无可否认,三毛的人生带有浓重悲剧性,她三次自杀,徘徊在生死的边缘,不堪生命承受之重观其作品,无时不在的死亡意识更是如影随形,贯穿她的一生尚在年轻之时,在《极乐鸟》中对朋友S自杀的凭吊就流露出悲观无望的情绪:“我是天生的失败者你的天才尚且不是你的武器,我又拿什么跟自己挑战呢? ”学业的失败、外界的压力、亲人的失望让三毛深深自卑,她迷茫无助,深感无力改变现实,更觉生的孤独与死的永恒她说“S,我想到我们这批性急的家伙,我们早在透支生命,本不会活得太长,你又何苦跑得那么快呢好多次我有那种意念,好多次我又放下了这样一次次得来的生命总很疲惫对于不抱希望的活着,三毛一直觉得是在透支生命,随时随地即来的死亡意识困扰着心灵,如梦魇般纠缠不清在《雨季不再来》这部年少时写的文集中充满了感伤与迷茫,此时的她已经 始把死亡看作永恒的归宿,有一种惧怕而有憧憬的矛盾交织几次失恋后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远赴异乡,去接触外面广阔世界的背后是对现实的逃离,她无法也不想面对事实的残酷,又无力改变固有的存在,只能一次又一次伤心地离开。
这些都显示了她性格中喜欢逃避、消极处世的心态三)余音——若隐若现的悲凉三毛有着浓重的悲哀意识,外表乐观豁达、积极向上,内心却孤苦无依、寂寞绝望她认为人生不是悲观的宿命、而是大自然的定律作品中尽管尽显豪情,却依然掩不住内心深处若隐若现的悲凉华丽的语言展现的是对生命的感悟,其实,留不住的不止青春,还有生命世上的生命,大半朝生暮死,而蝴蝶也是朝生暮死的东西,可是依然为着它的色彩目眩神迷,觉得生命所有的神秘与极美已在蜕变中彰显了全部的答案唯美的文笔借蛹破茧成蝶的比喻彰显三毛的人生观,她认为岁月的历练赋予人不断地成熟和长进,而生命的质量并不由活着的长短决定,重要的是在有限的生命中展现无限的光华为了梦想的斑斓,为了成长的蜕变,为了破茧成蝶使活着具有炫目的光彩,哪怕朝生暮死也心甘情愿其次是不堪生活的单调或负荷,希冀活出自我、拥有自由她写道:“长久被封闭在这只有一条街的小镇上,就好似一个断了腿的人又偏偏住在一条没有出口的巷子里一样的寂寞,千篇一律的日子,没有过分的欢乐,也谈不上什么哀愁没有变化的生活,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一匹一匹的岁月都织出来了,而花色却是一个样子的单调”准确的表达、娴熟的写作技巧呈现了沙漠的生活是一成不变、近似荒凉的单调和亘古的寂静,“这时,四周是那么的静,那么的清朗,没有一点点的声音,我只觉得舒适的疲倦慢慢地在淹没我。
除了时间的流逝、单调的疲倦外一无所有,这与三毛希冀生命多彩、潇洒浪迹的壮志豪情完全不符,她丧失了自我、遗忘了初衷我们仍然放不下尘世的重担,我又回到那个不肯面对自己,不忠于自己的生活里去再次是对世事无常、人生如寄、情缘自深浅、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感伤她的大起大落的悲惨经历使得心境苍茫,特别身处沙漠,面对撒哈拉的原始与荒凉,心情也是一片沉寂近乎初冬的气候,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转化为一片诗意的苍凉 语言极为凝练传神、意味隽永、诗意盎然,其实不止沙漠,别处也一样,在去巴塞尔的途中“窗外流过一片陌生的风景,这里是蜂蜜、牛奶、巧克力糖、花朵还有潮水的故乡大地挣扎的景象在这儿是看不见的,我反倒觉得陌生起来难道在我的一生里,熟悉过怎样的风景吗?没有,其实什么也没有熟悉过,因为在这劳劳尘梦里,一向行色匆匆在三毛的笔下,不仅人与人的缘分无常,与心爱之物的关联也由不得自己把握《石头记》写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把冒着生命危险从海边捡来的石头废寝忘食的描绘成个性的彩石,却宁缺毋滥,反复挑选后保留下11块,最后被女友偷拿走四块其余被清洁工当垃圾处理掉一块都没留下,她自我安慰说石头是自然的产物不属于任何人,怎么来也会怎么去,可是连自我创造之物都无法拥有,淡淡的忧伤充斥其间,展现生命本质无限孤独的悲凉。
二、爱(一)性格决定其追求的境界与众不同三毛从小就是一个有反叛性格的人,这是她的独特之处她出生的时候战争不断,父亲期望不再有战争,给她取名为“陈愚平”,由于“惫”笔画太多,过于复杂,她练习了很久都学不会,于是每次写名字时就故意把中间的字跳开,擅自把名字改为“陈平”无奈之下,父亲默认了她的名字,当时她只有三岁《拾荒梦—永远的夏娃》中她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向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在写《我的志愿》作文时,她表示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向往拾荒的生活是因为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游走玩耍,如同快乐的小鸟;还可以废物利用,把别人丢弃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宝贝当老师和同学都认为读书是为了有更好的前程时,她的想法在别人的眼中就是另类了—长大了当一个拾荒人迫于老师的压力,她改写了作文,却改写不了她的想法儿时的梦想在成年后得以实现,自己只身到了无亲无故、条件极其恶劣的撒哈拉沙漠,并在沙漠中以拾荒的方式建立了最美的家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三毛就是这样的人她的思想从小就较同龄人前卫,常人难以理解她的房间里堆满了从外面捡来的稀奇古怪的东西,父母眼中的这个女儿另类、反叛在一篇题为《我的女儿,大家的三毛》的文章中,三毛的母亲缪进兰这样概括三毛的性格:“特行卓立、不依常规,极不能忍受虚假。
她所形成的性格就决定其追求的境界与众不同,行为上追求我行我素、一意孤行,思想上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极不能忍受虚假是她交友的准则之一朋友琼瑶在得知她丈夫的死讯后,经常在里开解她,朋友的真诚让她放弃了自杀的念头虽然她另类、特别,但幸运地遇到了自己的知音—荷西与现代人的追求不同,她对物质的要求不高,够吃、够用就行,她比较注重情感的交流和精神的享受她的语录中有这样的经典对话:“三毛:今天回来,心已经碎了荷西:碎的心,可以用胶水把它薪起来知音的出现才有了后面的沙漠传奇,才有了在沙漠中诞生的三毛她的文章基于生活,灵感来源于生活,记叙的是生活的人和事,所以三毛的心向读者洞开,她真实地袒露着自己的一切读其文,如见其人,知其心二) “海洋”情结海洋情结是一直潜伏在三毛灵魂深处的一种向往一定要去看海”⋯因为“海足无边无涯的苍穹”其至于“想念大海几成乡愁”当然这里所说的海洋情结不是确指,海洋不是一种具象,而是三毛直追寻的生活理念和形态,如同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安居”接近故乡就是接近万乐之源(极乐)还乡就是返回与本源的亲近”三毛的困境正在于她一直在努力试图接近这本源,却不得远离人群的撒哈拉,她觉得那是自己的“梦中情人”,在那“天,是高的,地足沉厚雄壮而安静的。
黄昏时分“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近乎初冬气候,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口的心情下,大地转化为一片诗意的苍凉三毛原本是带着诗意的期待和幻想来到撒哈拉,三毛的生活是拥有一个自己的农场、鸡舍、牛栏、自己自足的蔬菜、和乐融融的家黄昏坐在的摇椅上听着音乐、喝着柠檬汁,过一种田园般的生活在她创作的歌词《梦出》中也寄予了同样的理想“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春又来/足我心里的一亩一亩田/那足我心里一个醒的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