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浚县正月古庙会民俗文化的盛典.doc
5页浚县正月古庙会 民俗文化的盛典浚县庙会即“浚县正月古庙会”,是浚县的大型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活动贯穿于每年的整个正月,一直持续到农历二月初二,有“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之称,被外国人称为“中国老百姓的狂欢节” 历史悠久 成就深厚文化根基浚县正月古庙会可追溯到十六国后赵皇帝石勒开凿伾山大佛时期,距今已有 1600 多年历史,当时民众集结进香,朝山拜佛,庙会开始形成经过 1000 多年的发展,浚县两山(大伾山、浮丘山)相继修建了许多寺庙、道观,庙会的规模逐渐扩大明代,大伾山、浮丘山和浚县县城先后增加了文庙、文治阁、阳明书院等多处寺庙宫观楼阁这一时期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是碧霞宫,碧霞宫的落成,也是浚县庙会由零星、分散向正月汇总的历史转折点据现存的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 1562 年)七月《重修泰山碧霞元君行宫记》碑载:在五岳独尊的泰山之巅,有玉女池一处,池南有显灵应济碧霞宫,供奉碧霞元君之神碧霞元君,宋元以后,声名显赫,明朝建立后,又大肆敬神,皇帝将其封为“ 天仙玉女广灵慈喜恭顺普济护国庇民碧霞元君”,并每年派官员前往朝拜进香明嘉靖十九年(公元 1540 年),贵州普安进士蒋虹泉任浚县知县,大捐俸资,将碧霞宫迁至浮丘山顶,历时 20 年,建成了富丽堂皇的正殿和两侧长长的廊房,以及高大的院墙和山门。
碧霞元君从此更是名震一方,加之相传碧霞元君专司人间生育之事,“求子有应”被传得神乎其神,因此,祭拜的人日益增多,不少是远道慕名而来这时,两山已有多个分散的庙会,如玉皇庙的正月初九会,观音岩的二月十九会,天齐庙的三月二十八会,天宁寺的四月初八会,禹王庙的六月初六会等远路的香客,要都赶这些庙会自然不便如果将这些分散的庙会,相对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就方便了远路香客由于玉皇是道教中天界最高的主宰之神,玉皇庙会在春节刚过的正月初九,正处于农闲时节,于是朝山拜顶的时间不约而同地逐渐集中在了正月加之浚县官府为了管理上的方便和经济利益上的考虑,也积极迎合并主动疏导三教九流的不同信仰者、游览观光者向正月聚集这种融合聚集的信仰基础,从碧霞宫建筑的特色上便能找到很好的、有趣的注脚:碧霞元君是道教尊崇的神灵,碧霞宫本是道教建筑,但在浮丘山上的碧霞宫的垂拢上,却绘有儒教的二十四孝图中国是以孝道为主流文化意识的国家,忠孝节义历来被奉为至上,汉代有“举孝廉” ,那么,将儒教故事画在正面显眼的位置,说明这里就不纯粹是道家的内容了更有意思的是,在御道正中的栏板上,刻着一个佛在心中的吉祥符号再看柱头上的石刻,就会发现其中的人物有道士,还有罗汉。
这就是说,佛教在这里也有位置并且,在上世纪 40 年代之前,碧霞宫是由道士、和尚轮流管理的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宗教在浚县大伾山、浮丘山进行了大融合,达到了佛、儒、道三教合一宗教上的三教合一,佛、儒、道之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为分散的庙会的聚拢合流奠定了基础,消除了不同信仰者祭祀朝拜时的隔膜和障碍,人们不约而同地接纳了正月上山朝顶这一时间正月庙会形成了,庙会的规模前所未有,庙会上可以说是人山人海碧霞宫前戏楼两侧的一副古联,不仅歌颂了浚县的秀丽山水,又感叹了梨园岁月,也道出了浚县正月庙会的空前盛况:山水簇仙居,仰碧榭舟台,一阕清音天半绕;香花酬众愿,看酒旗歌扇,千秋盛会里中传新中国成立后文博机构的设置,使浚县正月古庙会得以发展文革”期间,庙会被强行取缔上世纪 80 年代初,正月古庙会得到恢复 1984 年,约 10 平方公里的大伾山风景区成立,对古庙会封建迷信的内容进行了清除,引导正月庙会向健康方向发展1989 年成立的浚县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先后对吕祖祠、禹王庙、天齐庙、天宁寺、大石佛、碧霞宫等文物古迹进行了修缮近年来,庙会期间连续举办社火表演大赛,使正月古庙会达到了空前规模,高峰期每日游客达 30 余万人。
一城两山 打造豫北平原第一胜迹远在 6000 年前,原始先民已在浚县繁衍生息,在浚县源起或形成望族的姓氏就达20 多个;已发现、发掘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等古文化遗址近 30 处;南北朝至明清各代建筑、石窟造像、摩崖题记、碑刻等 400 余处商都迁殷后,浚地称黎,为京畿要地西汉初年置黎阳县,唐初设黎阳总管府,宋金元代为浚州,明初降州为县,始称浚县1994 年浚县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历史文化名人灿若星辰:中华儒商始祖子贡,北魏尚书令李崇,唐代文坛的谢偃、王梵志,明代的王越、卢楠都是浚县人地以人而贵,人才辈出的浚县引得群贤毕至:孔子周游列国,曾在浚地淇门设坛讲学;曹丕、骆宾王、王维、岑参、高适、贾岛、范成大、王阳明、王铎等在浚县留有佳作中国最早的方志《越绝书》记载了子贡“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卓越的外交成 文学巨匠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的原创手写本是在浚县发现的,时任浚县主簿的庸愚子(蒋大器)为该书作序,此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通俗小说专论四大神话故事之一的《白蛇传》的发源地,被权威专家研究认定在浚县2001 年,坐落于大伾山东侧的摩崖造像大石佛和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登大伾山》摩崖石刻等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2004 年,浚县古庙会被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浚县古庙会所在的大伾、浮丘两山平地突兀,景色宜人,文物古迹荟萃,摩崖题记遍布,有“ 登浮丘即朝东岳,攀大伾如游三壶”之称,被誉为“豫北平原第一胜迹”,是国家 4A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古庙会,县城与两山紧依相连,“十里城池半入山”,具有城市山林特色观景是古庙会的一项主要内容大伾山是禹贡名山、国家 4A 景区,文物荟萃,风景秀丽,尤以天宁寺的大石佛最为壮观,为佛教胜迹古朴自然 民间艺术百花齐放以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为分界点,从明清直到这一时期,浚县正月古庙会以城隍庙下石狮子十字路口为中心,向北到南城门外,向南到南关外街中间,向东到现在的黄河路,向西沿盘山路到浮丘山碧霞宫各地商贩和全国许多民间庙会一样,浚县正月古庙会同样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礼记· 杂记下第二十一》记载:春秋时,子贡看到盛大的祭祀场面,激动地说“ 一国之人皆狂”现在,一年一度的古庙会,各种各样的活动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八丈佛爷七丈楼”北侧石岩上的 “子孙窑”旁,聚集着好奇欢乐的人群传统的民间社火,扭秧歌、踩高跷、耍狮子、舞龙、竹马、武术、旱船等,热火朝天。
尤为热闹的是正月十六,文艺团体纷纷登场,马戏团、驯兽团、杂技团、武术气功表演团,把庙会声势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地方小吃,香气扑鼻,铺牛肉、黄米糕、胡辣汤、酥火烧、石子馍、酸辣香麻丸子汤,不一而足,风味各异,煞是诱人古庙会期间,玩具销售异常火暴浚县的玩具,远近闻名浚县泥玩源于隋末,品种繁多,细腻精致,构思巧妙,形象逼真,造型独特,栩栩如生木质玩具如红缨枪、刀剑等,备受儿童喜爱;古风陶艺更是凝聚绘画雕刻特色,造型古朴典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表演,始于元代的伾山古乐,俗称人头戏、影子戏的皮影戏,起源于浚县的大平调“ 西路平” 及杂技、豫剧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表演活动,传承着原生态的艺术社火各地有,唯有浚县盛最多的一年,正月古庙会上竟有 150 多家社火班子参加演出说它村村有社火真是一点儿也不夸张!为了这一场在庙会上的表演,所有的社火班子都会在头天晚上开进县城,到土地庙烧香、火神庙上供,长跪高吟,然后便是丰盛的晚宴和一夜无眠的兴奋次日 7 时,社火队高擎如林的彩旗,擂动惊魂的战鼓,燃起炸不完的长鞭炮,吹响在古代战争戏中才能见到的长长尖子号,滔滔地拥向山顶的会场,齐聚于神圣的庙前。
百多场社火表演,常常到太阳西斜时还进行不完《辞源》对社火的解释是:“节日迎神赛会所扮演的杂戏、杂耍浚县的社火有杂戏,有杂耍:踩高跷、扭秧歌、舞狮子、跑旱船、骑竹马、玩龙灯、抬老四、打花棍、二鬼打架、走阁背阁、张公背张婆……还有相当数量既非杂戏也非杂耍的武术表演,这是其庙会的特色浚县的泥咕咕典雅许多它力求美观、朴素所画多用原色,少有兼色黑、棕做底,上绘红、黄、蓝、绿、白,颜色因是鸡蛋清调成,涂上后明光发亮,十分抢眼泥咕咕也能吹响,尖尖的声音像孩子哭一个会期下来,每个孩子都会得到几个,于是便鼓起腮帮子,恨不得把两眼吹花当地风俗,年轻的媳妇和年长的老妪赶会必买泥咕咕,回去分送给见到的每一个孩子给个泥猴子,明年生儿子;给个咕咕鸡儿,生子又生孙儿”孩子们拿在手里,便会扯腔扯调地喊起这地老天荒的民谣民间崇尚童贞,相信童言的灵验庙会多卖玩具,这是庙会的共有特点但浚县古庙会的玩具也与别处不同:兵器特多木片刀、彩杆枪、白蜡棍、多棱锏、金粉铜锤,再就是军鼓、腰鼓、尖子号……一街两行都在卖,男女老少都在买,一个庙会下来,哪个摊位都会有不菲的收入有一首民谣专说此地的匠作特点,八项内容中竟有半数和武风有关:前后毛村的刀枪剑戟(木制玩具),杨玘屯的咕咕叽叽(泥咕咕),东张庄的笸箩簸箕(柳编),寺下头的高高低低(秤) ,二郎庙的惊天动地(鞭炮),东张庄的面南登基(织布袋),南胡村的风声如雷(风箱),李新寨的哐哐叽叽(铜器)。
乡情乡韵 树中原民俗文化奇葩浚县庙会上,还有很多奇特的庙会习俗在大伾山和浮丘山,人们随时都能看到,路边桥头寺庙内的树枝上,系着无数红头绳,还有小孩跟着游人卖红头绳上山的游人,都会买几尺红头绳,扯断一截拴在自己上衣的纽扣上,另一截系在路边树上或庙内栅栏上,意为结缘免灾,福跟人行系得多了,便成了庙会的一道风景浚县庙会上的拴娃娃,比起淮阳太昊陵庙会,仪式简单随便了很多这儿的娃娃通常为陶瓷的药葫芦,一寸多高,上系一条约一米长的红丝线来求子的妇女要捐一些钱,多为 5 元左右求子主持者多为年轻男子,神情格外严肃,他们一手接钱,一手将娃娃给求子者,并高喊着随口给娃娃起的名,如山保山根铁锁之类,叫他们跟人回家,还念叨着要听话得到娃娃的妇女则小心翼翼,将红丝线缠在前襟扣子上,一直往前走,不回头传说要是回头娃娃就会记住路溜回来浚县庙会结束时一般会有几台大戏对唱,唱的多为浚县人熟悉的“瓦岗戏”与此相呼应的是夜晚由老太太组织的唱神歌,被称为“给老奶奶暖会”,这是一种民间娱神和自娱的活动细听起来,会发现两个奇怪现象:第一,老太太们声称是给“老奶奶”(碧霞元君,道教神)祝寿,可有些神歌是唱佛;第二,有些神歌还夹杂着上世纪浚县一带流传的革命歌曲。
浚县庙会多年来一直沿袭着这种习俗此外,浚县庙会的音乐表演也是一大特色,表演中的佛教音乐曲牌有《风入松》、《往生佛》、《锁南枝尾》、《六句赞》、《小开门》等1957 年,浚县僧侣组成安阳地区音乐代表团,参加省第二届民间音乐会演,演出了《六句赞》、《风入松》等曲调,受到各界赞扬浚县庙会音乐表演中的道教音乐始于元、盛于明、清有兴衰,常演曲目主要有:《月满天》、《小驻云飞》、《五佛声》等浚县道教音乐的另一特征是具有地方性郑州大学教授高天星称“ 浚县道教音乐乃民族音乐、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戏曲音乐兼收并蓄,自成一家” 《步虚声 》是浚县道教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鹤壁日报记者 解静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