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五讲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7499248
  • 上传时间:2017-11-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26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五讲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中国是一个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自三代以来,中国的农耕社会,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天灾人祸的考验,始终未曾走入难以克服的困境,而循环式的复苏和进步则周而复始,使农业自然经济得以长期延续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三代以来,中国历史经历了战乱与稳定的周期性运动,王朝的兴衰更替不可避免,短期的国家分裂时有发生,特别是游牧民族的侵扰与入主中原,都曾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掀起悲惨壮烈的一幕然而,中国的农耕经济依然向前发展,而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中华文明亦未曾中断相反地,短期的战乱与分裂,更增进了中国文化的坚韧性和向心力魏严明南北朝是“五胡乱华”的动荡时代,恰恰也是中国农耕文化得到进一步扩展传播的重要时期鲜卑族在中原建立北魏王朝,推行汉化政策,所谓今方厘革时弊,稽古复礼,庶令乐正雅颂,各得其宜”(《 魏书.乐志》) ,体现了中华民族无法抗拒的认同感和文化的向心化合力。

      辽夏金元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但文化的传承一如既往,雄才大略的忽必烈曾深切地意识到“国家当行汉法无疑也” (《元文类·鲁斋遗书》卷七) ,为游牧民族的“汉化”以及与汉族的文化融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清朝也是如此,满洲贵族入主中原不久,便已“习汉书入汉俗,渐忘我满洲旧制” (《清世祖实录》卷八四) 在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正是这样伴随着农耕经济的长期延续而源远流长,并且历经动乱与分裂的洗礼而不断得到充实升华,这种文化传统是任何外来势力所无法割断的然而,中国文化的早期定型,也往往使人们产生一种“瞻后”式的思维方式,所谓“圣人设教,为万世不易之法” ,尽善尽美的制度和礼教存在于远古的三皇五帝之中,后世的治平之道便是“克绳其法” ,偶有一些枝节的改革,也大多是“托古更化” 这种文化思维模式,一方面为中国文化的长期延续和增进向心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着文化的守旧性格,这样,到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国传统文化便显得暮气沉沉,缺乏积极进取的冲动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较,中国封建建社会自然经济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农耕经济的多元成分结构,这一特点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春秋战国是中国农耕经济的重要转型时期,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界诸子竞秀、百家争鸣的兴盛时期,儒家的仁义醇厚,道家的清静超逸,墨家的谨严兼爱,法家的因势严峻,各家尽管主张不一,相互辩难,但是思想文化通过社会变革的洗礼,诸子百家在争鸣中取长补短,锻炼了自己的学说到了秦汉时期,儒道融合,综汇百家,促进了中国文化走向新的高潮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易传·系辞下》 ) ,正反映了先秦百家学说精华相互包容荟萃的历史事实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社会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发展水平也多有差异,因此,古代中国又形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格局,如齐鲁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等这种不同区域文化的格局也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多元结构然而随着中国农耕经济的周边扩展,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格,又促使这些区域文化相辅相成,渐趋合一中国文化不仅善于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而日臻博大,而且还长期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使之交相辉映,增添异彩汉代北方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 “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司马彪:《续汉书·五行志》 )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时期,充满生机的北方民族精神,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空气, “漠北淳朴之人,南人中地,变风易俗,化洽四海”(《魏书·崔浩》 ) 。

      盛唐是中国最为开放的时代,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格发挥得尤为淋漓尽致,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 首都长安更是“胡化极盛一时” ,胡汉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即使是对外域的文化,中华民族最终亦能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佛教自汉代传进中国以来,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形成一个高潮,中国固有的儒、道、玄等文化,通过与外来佛教文化的会通交融,获得新的营养而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明末清初时期,西方的耶稣会士东来,带来了西方的文明虽然这时的中国已渐趋保守,文化的包容性格有所减弱,但许多有识之士,仍提出了“遐方文献,何嫌并蓄兼收” (李之藻:《刻同文算指序》 )的主张尤其是耶稣会士们传进的科学技术,曾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压迫,大批热血的知识分子,仍然不忘吸取西方文化, “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种文化开放心态,正是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性格的表现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农耕经济的多元成分结构,促进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得到充分的发育,造就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但是,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而又不成熟,又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早在先秦,我国已有敬德保民、民为邦本的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仁”为核心,强调人与人在道德上的平等,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尽心下》)这种民本意识,曾受到西欧启蒙思想家的高度赞赏,但是在中国却得不到正常的发展由此而派生的平均主义思想,一方面固然成为农民反抗压迫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又加剧了中国历史稳定与动乱的恶性循环中国的科学技术也是如此秦汉以后,知识分子大多陷入经解的泥潭和科举的漩涡,对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缺乏应有的重视因此,尽管中国有四大发明以及一系列的科技贡献,但这些创造贡献始终未能成为社会前进的主流许多科技发明无法得到社会的推广应用,往往出现中断、失传的现象祖冲之的数学著作,在唐宋时就已失传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清康熙以后已无人过问,直到近代才从日本翻印回来中国农耕经济和中国文化的早熟性,与中国社会的多元结构相互配合,加强了传统社会的坚韧性随着中国封建社会从前期过渡到后期,中国文化日益显露出凝重的保守性格宋元以后,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格,较之汉唐已有明显有衰退明清之际,固然有一大批士大夫知识分子关注西方耶稣会士带来的科技文化,但同时亦不乏严拒者。

      拒绝者的理由,就是认为儒家文化已尽善尽美, “惟开天辟地以来,而中国之教,自伏羲以迄周孔,传心有要,阐道有宗,天人之理,发泄尽矣,无容以异说参之” (《圣朝破邪集》卷一) 清代乾隆皇帝面对着西方的通商使者,谕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粤海关志》卷二十三) 这些言论,是何等地自负与盲目!近现代以来,中国人前赴后继,卧薪尝胆,开放改革,焕发自强自新之道,才使中国文化重新获得了生命活力参考文献:1.林甘泉,宁可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2.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思考题: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2.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