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汉文学史讲义.doc
32页1秦汉文学史讲义绪 论第一节 汉代文学的发展秦统一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但是文学与社会和政治的关系,有时并不完全是同步伐的,秦朝的统一并没有使文学马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甚至由于秦朝实行专制的文化制度,严重阻碍了文学的发展,李斯《上秦始皇书》云:“臣请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学者,以吏为师 ”这种严酷的文化制度使文学创作空前的沉寂,秦朝的文学作品极少唯有秦汉之际一些楚歌颇值得注意西汉建立之后,在文化政策上有很大的调整,经过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帝国的强盛气势开始显示出来,文学也真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包括作家群体的形成、新的文体的发展、作品数量的增加等等,都显示出汉代之后文学的新的发展局面汉代建立之后,统治者逐渐认识到“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 ,也就是由武功向文治发展,因此总体上西汉建立之后有一个文化和制度上的重建的过程首先是儒术兴盛,官学和私学都得到了发展学术的发展往往是从阐释经典开始的,西汉学术也具有这种的特点, 《诗经》等儒家经典得到了深入的阐释, 《诗经》这一诗歌作品的解读,对提高汉人的文学素养是有益的。
又因为刘邦及汉初诸多功臣以楚人居多,因此楚辞也得到了较多的学习,诵读楚辞成为当时的一种专门学问受到推崇其次,从制度建设上来看,则是建立了招集录用人才的制度文化才能也是一个考核的方面,汉武帝时就经常选一些贤良文学之士,汉武帝周围就有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严助、东方朔等人汉宣帝继承这种风气, 《汉书·王褒传》载:宣帝时修武帝故事,讲论六艺 群书,博尽奇异之好,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益召高材刘向、张子侨、华龙、柳褒等待 诏金马门这对促进汉人的文化素养、形成文学风气也是大有裨益的此外,汉代各诸侯王继承战国养士之风,汉初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等门下都有很多文学之士,由于时局稳定,宴游集会成为经常性的活动,而文士则是这种活动的主角,在这种群体性的活动中互相唱和、切磋文学技巧,这对文学的发展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的钱志熙先生认为:“文学家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群体性,接受群体的影响是文学家成长的必要条件中国古代的许多重要作家,往往与其同时的文人社会、文人群体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作家甚至明显地隶属某些文学流派、文人团体 ”1这种文学群体的形成对作家自身艺术水平及整个时代的文学艺术水准的提高都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再次,西汉武、宣、元、成诸帝皆爱好文学,如《汉书·王褒传》:宣帝令褒与张子侨等并待诏数从褒等放 猎所幸 宫馆,辄为歌颂,第其高下,以差赐帛议者多以为淫靡不急上曰:‘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辞 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辟如女工有绮糓,音 乐有郑、 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说耳目辞 赋比之,尚有仁义讽喻,鸟兽、草木多 闻之观, 贤于博弈远矣最高统治者对文学的爱好会极大地促进整个社会文学风气的形成同时西汉还设置乐府这样一个音乐部门, 《 汉 书 礼 乐 志 》 云 : “至 武 帝 定 郊 祀 之 礼 , ……乃 立 乐 府 , 采 诗 夜诵 ”《 艺 文 志 》 云 : “自 孝 武 立 乐 府 而 采 歌 谣 , 于 是 有 赵 、 代 之 讴 , 秦 、 楚 之 风 , 皆感 于 哀 乐 , 缘 事 而 发 , 亦 可 以 观 风 俗 , 知 薄 厚 云 ”其主要职责是搜集各地民间诗歌、1 钱志熙《群体的影响与个体的超越——试探杰出的文学家的成功规律》 , 《江海学刊》1996 年第 1 期2组织诗歌创作、配乐,这对文学的发展亦有重要之作用第二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汉代文学具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赋、散文、诗歌共同发展。
屈原之后辞已开始向赋发展,宋玉《神女赋》 、 《高唐赋》等都说明赋这种文体已经产生楚辞对汉初的文学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当时首先发展起来的是骚体赋,如贾宜《鵩鸟赋》 、怀南小山《招隐士》 、严忌《哀时命》等如《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山气巃嵸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 ”这是学《九歌》体的包括后来董仲舒《士不遇赋》 、司马迁《悲士不遇赋》皆属骚体赋其基本特点是以抒情为主的汉人视为文之美者,乃多用奇字,造句整齐,音调和缓,敷陈侈靡,于是辞赋之学盛 2西汉到汉武帝时国势强盛,使汉人的自信心极强,充满豪迈的情怀,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司马相如所谓的:“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 (《西京杂记》卷二)那种恢弘广大的气势,大赋应运而生,相如《子虚赋》 、 《上林赋》 ,扬雄《羽猎赋》 、 《河东赋》 ,班固《两都赋》 ,张衡《二京赋》即体现了这种艺术观念和特点,赋成为汉代文学之代表 3汉代散文亦极其发达,贾宜《过秦论》 、 《陈政事疏》 ,晁错《论贵粟疏》 、桓宽《盐铁论》等政论散文,诸子散文则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客编撰的《怀南子》 。
董仲舒《春秋繁露》,刘向《新序》 、 《说苑》等历史散文则有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等诗歌方面,秦汉之际楚歌颇为流行,项羽《垓下歌》 ,刘邦《大风歌》 ,赵王刘友《幽歌》 ,汉武帝《瓠子歌》 、 《天马歌》 ,乌孙公主刘细君《悲愁歌》 ,李陵《别歌》 ,东汉少帝刘辨《悲歌》 、唐姬《起舞歌》等其次就是乐府,包括司马相如等人作的《房中歌》 、 《郊祀歌》 ,以及采自民间的民歌,如《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还有《薤露》 、 《蒿里》等 4, 《乐府诗集》中可确定为西汉作品的较少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西汉建立之后,文化与制度得到了重新建设,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使经学发展迅速,经学的发展与文学也产生了互相的关联最主要的一点是,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学术的发展往往是从阐释经典开始的,汉代经学对文学的最大的贡献,可能在于汉儒通过对儒家经典的解释,特别是对《诗经》的解释而确立了一些重要的诗歌原则,比如诗言志、诗歌“发乎情,止乎礼义” 、温柔敦厚的诗教说等等,对传统诗歌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但是由于经学是汉代思想学术的主流,因此汉代经学重承袭墨守成规缺乏创造性精神,也成为当时基本的学术观念,严重束缚了文学的个性的发展,汉代人的文学创作是非常注重模拟的,如《汉书·扬雄传》载扬雄有感于屈原自沉,而反《离骚》之意作《反离骚》 , “又旁《离骚》作重一篇,名曰《广骚》 。
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 ”史书又说他倾慕司马相如之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法式 ”可见模拟是汉代人一种很重要的学习和创作的方法西汉骚体赋就大多就是直接模拟屈原的作品的东汉辞赋文章模拟仿效2 吕思勉《秦汉史》 ,第 703 页3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认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赋即为汉代文学之代表4 可参见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3的现象更为普遍,典型的如枚乘《七发》 ,东汉之后傅毅、崔骃、马融、张衡,直至建安徐干、王粲、曹植等人皆有继作,以至《文选》特立“七体”一类,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云:“汉魏以下文人,几无不作七 ”5确可说明东汉以来文学创作中转向模拟风气之盛七体”之外,东汉以来的文章中又有“设问”体, “神女赋”系列, “闲情赋”系列, “连珠”系列等等,都是奕世继作,可以看出当时文学创作互相学习仿效的状况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变任何文体当然都会发展变化,汉代文体之发展变化,主要是赋与诗的发展赋这种文体比较复杂,它是从学习战国纵横家散文与楚辞而发展来的,所谓的“赋” ,按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的说法,就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就是注重描写、铺陈,这与传统诗歌的抒情传统是不一样的。
刘勰又说:“赋自诗出,分歧异派写物图貌,蔚似雕画 ”但赋又是押韵的,而且句式比较稳定,所以兼具诗与散文的某些特点赋体的发展线索大概是这样的,由骚体赋发展至大赋,东汉中后期之后又向抒情小赋发展,在诗与散文之间变动诗歌的发展则主要是由四言向五言、七言发展, 《诗经》主要是四言,楚辞特别是《九歌》 ,包括秦汉之际的楚歌,则开始确立了三字节奏,为以三字节奏为基础的五言和七言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汉末《古诗十九首》则确立了五言诗典范和艺术传统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第一节 秦代散文1. 《吕氏春秋》(1)成书与体例《吕氏春秋》体现的是杂家的思想,班固《汉书·艺文志》:“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 ”《史记·吕不韦传》记载了此书的编撰缘起:“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盂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 ”其思想以儒、道为主,兼收墨、法、名、农、阴阳、兵各家言论,保存了先秦各家各派各种不同的学说思想,既有各家的精华,也有各家的糟粕,内容包括政治、军事、农桑、数术、天文、历法、教育、音乐、礼制、养生等诸多方面,还保存了古代许多遗文轶事和学术资料,所以从东汉班固起,把它列入杂家,是研究先秦学术、历史的重要资料。
《吕氏春秋》在写作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它常以议论发端,再摆事实,引比喻为例证,最后回复立论首尾一贯,条理分明,语言简练,说服力强,在说理中多用寓言故事,生动形象但由于这部书是集体著述,所以文字风格并不统一《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着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已经结束,综合、统一的思想开始形成;标志着文章风格丰富多采的时代已经成过去,混合、划一的整齐文风即将到来 65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年版,第 258 页6 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 ,第 448 页42.李斯的散文《谏逐客书》李斯河南上蔡人,据说他和韩非都是荀子的学生李斯的作品主要是《谏逐客书》 这篇文章是一封写给秦王的书信,建议不要驱逐在秦国的外国人文章辞采华美,音节流畅,排比铺张,理气充足,有战国纵横家文辞之风,同时兼有汉赋的华丽,这也可见汉赋确有纵横家散文有关联在说明事实时,作者着重于正面叙说,而略于反面推论,点到为止,一正一反,对比强烈,是非清楚如列举自穆公至昭王进用客卿,终于国富兵强的事实后,只用三言两语设想不用客卿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又如详举秦王从异国的珍宝声色之中得到的享受和快感的事实,然后以简要的语言说明秦地音乐之单调原始。
如此对比设想,话语不多,却能使秦王深思,由古及今,从物到人,豁然在目,引导他自然想到逐客之非本文语言极富有文采,多用对偶排比句式,词语也极其丰富许多句子既整齐又注意变化,颇有韵致李斯的刻石文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到处巡游各地来刻石记功就目前所能看到的文献来说,秦代石刻文一共有 7 篇,大都出自李斯之手这些刻石文以四字句为韵文,大多三句一韵,文辞整饬简洁,朗朗上口,堪称秦代文学的独创刻石文的体制上承西周的《雅》 、 《颂》和秦前的《石鼓文》 ,但在李斯手中却有所变化,在雍容华贵之中,李斯又加入了法家的辞气,堪称碑铭之祖,后世均以此为则第二节 西汉前期的散文1.贾谊的政论散文贾谊的生平主要见于《史记》 ,他年少得志,但受人谄毁,之后郁郁而终,其经历与屈原颇有相似之处,故极同情屈原,他到长沙做长沙王太傅时,路过湘水,感怀身世做了《吊屈原赋》 ,故《史记》将其与屈原合为一传,文学史上“屈贾”并称即源于此贾谊是一个早熟的政治思想家,大概二十来岁即为博士,三十三岁即去世,但如此年轻的天才,即对汉代当时所面临的问题做了很深广的思考,他的政论散文即针对当时各种问题而发,有《新书》一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过秦论》 。
秦朝二世而亡,对汉处政治思想家的触动是很大的,很多课题需要解决,很多教训需要吸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