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都江堰的发展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475243976
  • 上传时间:2022-12-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09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都江堰的发展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韩华【概要】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是当今世界上硕果仅存的 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它以规模宏大、科学布局、费省效宏、 代有兴建、历久不衰而举世闻名都江堰的发展与时代和科 技进步紧密相联,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更加有利于都江堰的全 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是都江堰发展的永恒主题关键词】都江堰 世界文化遗产 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岷江上游出 山口,地处成都冲积平原扇面的顶端,高屋建瓴控制着整个 成都平原的水利资源,工程顺江而筑,依山而凿,主要由互 为依托的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部分组成据史料记载, 工程最早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战国后期,为秦蜀守李冰率 川西民众,历经25载修筑而成,史称“川西第一奇功”得 益于都江堰灌溉之利,洪旱灾害频繁的川西地区,从此变成 了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1、都江堰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 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建筑物:从历史、艺术或 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 有突出的普遍意义价值的单体或连接的建筑群都江堰水 利工程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 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其 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科学内涵,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 会第24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1.1. 硕果仅存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规模宏大、 布局科学、费省效宏,代有兴建,历经2260而不衰,它是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也是世界水利史上设计 施工最完美、最先进、最科学独一无二的无坝式引水枢纽, 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 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 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 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 有兴建源 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1.2. 可资借鉴的治水哲学思想和管理经验都江堰源 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 主要的是遵循了 “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 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 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而“乘势利导,因时制 宜”的指导思想,其实质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水哲学, 它强调的是要充分掌握河流的流势和其它自然条件,加之利 用和正确引导,利用有利条件消除不利因素,同时要随时间、 地点和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把工程做 好。

      这一治水哲学思想不仅对过去,而且对我们今天的水利 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1.3.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由都江堰而产生的具 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 学等,诸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 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 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 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 词、书画的水文学等,在中国历史文化上占有一席之地2、文化遗产保护与都江堰的发展关系都江堰的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二者是同属一个主体,而 又不同层面的两个问题,既相对立、又相互联系;既相矛盾 又相互促进,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笔者认为首先应研究 和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2.1.灌区社会发展对都江堰的要求进入21世纪都江 堰灌溉面积已突破1100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特大型灌区, 另一方面灌区水资源紧张且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更加尖锐 突出,随着灌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灌区农业供水、工业供水和环保用水,对都江堰的水量、水 质和用水保证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灌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迫切需要都江堰提供更为安全卫生、可靠的用水环境 和尽可能多的水源保障。

      2.2. 都江堰最大承载能力问题随着灌面的不断拓展 和延伸,随着灌区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洪涝灾害、干旱缺 水、水污染严重等水资源三大问题同样困扰着都江堰灌区, 而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水资源的短缺目前,都江堰从岷江 引水已达到极限,据春灌用水时段的不完全统计,80年代内 江引水占岷江来水量的50%90年代平均引水达70%,2000 午后内江分水已达80%以上,已接近饱和灌区水资源紧张 的矛盾日益尖锐,根据岷江多年平均来水值计算,都江堰平 原灌区年平均缺水3.10亿m3,丘陵灌区年平均缺水3.41亿 m3,两项合计6.51亿m3,在P=90%干旱年平均缺水7.10亿m3, 丘陵灌区年均缺水6.42亿m3如果没有新的补充水源,都 江堰将面临发展停滞的状态2.3. 都江堰的发展与延伸问题从都江堰的承载能力 和灌区发展对都江堰的要求分析,目前都江堰的水资源已面 临入不敷出的窘境,如何发展已是迫在眉睫的选择当然建 立节水型社会,发展科学的节水技术,是减少水资源浪费的 一个方面,笔者认为如何增加水资源的总量以满足不断增长 的社会发展需要,关键在拦蓄岷江的洪水资源人为控制水 资源的时空分布建设紫坪铺水库很有必要。

      兴建杨柳湖反 调节水库势在必行仅此两个水库的库容调节就可多利用岷 江水资源20亿m3左右,彻底解决P=90%时灌区的缺水问题同时由于两个水库有效拦截洪峰流量,岷江百年一遇的洪水,将被减弱为十年一遇的洪水标准,从而有效保护世界文 化遗产都江堰的运行安全,拓展都江堰无坝式引水的内涵, 外延到紫坪铺和杨柳湖两个有坝水库上,使紫坪铺水库和杨 柳湖水库真正成为都江堰的延伸工程2.4.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遗产保护问题都江堰作为一 个蕴含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活化石”,不仅具有丰富而突 出的文物价值,而更重要的是它相沿两千多年而不衰的使用 价值,因而都江堰文化遗产保护更应放在它的发展上,只有 这样才能不违都江堰的真正内涵其保护措施主要包括三个 方面,一是兴建安全可靠的延伸工程,即紫坪铺水库和杨柳 湖水库,其理由前面已谈到二是在紫坪铺水库、杨柳湖水 库充分控制岷江来水量的基础上,拆除外江闸,工业用水闸 等现代机械设施和建筑物,还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位一 体的自然景观和功能,将工业用水闸和沙黑河进水闸前移自 杨柳湖水库坝内,外江闸的作用由具有一定杩槎功能的橡胶 坝取代,根据需要橡胶坝可设计为复式结构使都江堰三大 工程成为极具文物保护价值,且保留古代运行功能的实物演 示模型和实物景点,同时在鱼嘴和飞沙堰之间兴建中国乃至 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博物馆,可分设具有川西民间特色的水 碾、水车和田间提水的龙骨水车动态模型,以及杩槎工艺、 竹笼工艺、羊圈工艺、束水冲沙,飞沙堰排沙的演示模型, 收集其他有关水利工程的实物或模型,如新疆的坎儿井等。

      三是取消现在都江堰市的称谓,还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的专属 称谓一个城市名若与某个工程或山脉同名,必然导致管理 体制的混乱和内涵外延概念的混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若 与地名或行政区域挂钩,就有点不伦不类,易产生歧义,极 不符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属性和一致性人们谈论都江 堰应是指古为今用的水利工程,而不是灌县这个行政区划的 地名,应立即制止都江堰市的侵权行为3、与时俱进是都江堰发展的永恒主题都江堰历经2260年而不衰,源远流长巍然屹立,长期 为国兴利,为民造福,至今还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 效益,是可持续发展的光辉典范3.1.都江堰的灌溉面积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都江 堰始建于公元前256 年,其初始灌面为“灌田畴之渠以万计, 然莫足数也”经过历代的发展,到公元1949年已发展到280 多万亩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建国初期恢复调整,从50年 代中期到60年代末灌面扩大到678万亩,成都平原得到了 全部灌溉70年代都江堰灌区向龙泉山脉的丘陵地区延伸, 灌面扩大到858万亩80年代对渠系工程进行了扩建和改造, 使灌区的工程标准和引、输水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1993年 都江堰灌区灌面突破了一千万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2.都江堰的功能随历史的需要而发展2260年前蜀 郡守李冰开凿都江堰的初始功能是航运,是为秦国统一中国 提供水运木材和航运之利《华阳志•蜀志》“冰乃壅江作堋, 穿郸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过舟船;岷山多梓、柏、 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史记•河渠志》 记载“蜀郡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 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其后“百姓食其利,至于所过, 往往引其水益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都江堰的灌溉效益已 逐步超过航运效益,灌溉已发展成为都江堰的延续功能时 光推移至20世纪末期,随着灌区工业用水,城乡生活用水, 环保用水的增加,综合利用已上升为都江堰的主要功能3.3.都江堰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 展而发展公元前256年李冰是在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 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巧夺天工的合理布局堪称无坝式 引水枢纽的典范无坝引水最大优点是减少闸坝设施,减少 日常管理,费省效宏,但引水无法保证是最致命的弱点李 冰修筑都江堰为无坝式引水是与当时的科学水平相吻合的 在都江堰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元代的吉当普铸铁龟以镇其 源,明代的施千祥铸铁牛以当堰口,清代丁宝桢大修都江堰 瓷以大石锭联扣,贯以灰油代替竹笼卵石等,张沅用卵石混 凝土修复鱼嘴,以及建国后大规模用钢筋混凝土修复鱼嘴, 及其工程新建外江闸取代杩槎工艺,极大地提高了运行效 益,这一切都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无坝式引水是 启闭手段、筑堤工艺和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无奈选择在当 前水资源相当紧缺的时期,一味地遵守古训,坚持无坝引水, 实乃迂腐和违背发展规律的不明智之举3.4.都江堰的发展将会因全社会对水资源的更高需求 而发扬光大纵观都江堰的发展历史,都江堰的第一次发展 与社会的需求密切相关,随着灌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 可持续的发展,对都江堰水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都江堰 也必须以自身的发展来满足社会的需要,选择在上游修建紫 坪铺水库、杨柳湖水库也不失为是一个优秀方案,都江堰今 后的发展,将以其延伸工程的形式,发挥更加巨大的社会效 益和经济效益,而焕发出新的强大的生命力4、结语综上分析,都江堰的发展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是互为依 存、相互促进、共发发展的,而并非相互制约,相互对立 与时俱进是都江堰的发展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永恒 主题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遵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面对都江堰 灌区日益尖锐的水资源紧缺矛盾,修建紫坪铺水库很有必 要,兴建杨柳湖反调节水库势在必行,按照遗产保护公约的 规定,拆除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所有的现代和机 械设施,修复如旧,保持都江堰无坝引水、自流分水的历史 原貌,其调节功能由杨柳湖反调节水库来完成。

      以都江堰原 貌为基础修建中国最大的水利博物馆,以期达到最佳的文化 遗产保护效果。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