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九地市城镇化的水平比较.doc
10页福建县域的城镇化水平还很低福建县域的城镇化水平还很低 全省全省59县市中城镇化水平在县市中城镇化水平在40%以上的只有以上的只有18个(表个(表1)) ,,其中常住人口在其中常住人口在50万以上的万以上的17个县上个县上40%的只有的只有8个个 ((2))福建各地市福建各地市2007年的人口数年的人口数,gdp 和财政收入和财政收入2007年福建各地市上半年 GDP 经济总量排名...! 泉州 泉州上半年 GDP 突破千亿 今年上半年,泉州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07.21亿元(第一名) (包括晋江 GDP 完成202.49亿元,继续位居全省县市第一) 福州市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801.6亿元 厦门市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15.7亿 漳州市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55.1亿元 莆田市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9.38亿元 三明市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28亿元 龙岩市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27.97亿元 宁德市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4.8亿元 南平 暂无数据 2004年末福建人口:4200万 2004年末福建省人口估算4200万 1. 政府公布人口概况 200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5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万人,其中,0-14岁的人口占19.3%,15-64岁的人口占72.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8.5%。
全省人口出生率11.58‰,死亡率5.62‰,自然增长率5.96‰全省城镇化水平为46% 2. 2004年末福建省人口估算:4200万 笔者运用人口估算方法对福建省2004年末各市人口估算如下:福州市 面积 2003年户籍人口 2004年末估计人口 鼓楼区 37 49 70 台江区 18 31 50 仓山区 139 37 60 马尾区 254 15 50 晋安区567 25 70 福清市1932 120 180 长乐市 718 67 100 闽候县(甘蔗镇) 2133 61 70 连江县(凤城镇) 1191 62 80 罗源县(凤山镇) 1081 25 30 闽清县(梅城镇) 1469 30 30 永泰县(樟城镇) 2243 36 40 平潭县(潭城镇) 371 39 50 小计 12153 597 880 福州地区人口再估算(通过卫星图像分析):2005-06-29 福州市 面积 2003年户籍人口 2004年末估计人口 鼓楼区 37 49 75 台江区 18 31 35 仓山区 139 37 70 马尾区 254 15 50 晋安区 567 25 60 福清市 1932 120 150 长乐市 718 67 100 闽候县(甘蔗镇) 2133 61 60 连江县(凤城镇) 1191 62 70 罗源县(凤山镇) 1081 25 30 闽清县(梅城镇) 1469 30 30 永泰县(樟城镇) 2243 36 40 平潭县(潭城镇) 371 39 40 小计 12153 597 810 厦门市 面积 2003年户籍人口 2004年末估计人口 思明区 75 44 80 海沧区 155 135 0 湖里区 61 13 50 集美区 268 29 60 同安区 658 33 60 翔安区 352 25 50 小计 1569 157 350 厦门地区人口再估算(通过卫星图像分析):2005-06-29 厦门市 面积 2003年户籍人口 2004年末估计人口 思明区 75 44 90 海沧区 155 13 30 湖里区 61 13 70 集美区 268 29 160 同安区 658 33 40 翔安区 352 25 40 小计 1569 157 430 福建省人口报告 地区 面积 2003年户籍人口 2004年末估计人口 南平市 26278 305 280 三明市 22930 268 250 莆田市 3928 300 360 泉州市 10903 658 850 漳州市 12874 453 650 龙岩市 19027 287 260 宁德市 13452 324 400 合计 12311433 494 280 由上可知福建省共有外来人口较多,约700万左右。
3. 人口估算结论: 2004年末,福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053亿元,因全国各省级上报 GDP 为160601亿元,即比国家公布的136515多出24086亿元因此福建占160601亿元的3.77%,而福建实际总人口即估算人口4200万占全国130000万的3.23%此次较详细的估计人口比原先笔者粗略估计的4400万减少200万 4. 福建与长三角 GDP 及广东实际人口比较: 项目 上海 浙江 江苏 广东 山东 福建 GDP 7,450 11,243 15,512 16039 15490 6053 占全国比例 4.64% 7.00% 9.66% 9.99% 9.65% 3.77% 实际人口 2,200 6,200 8,600 12700 9300 4200 占全国比例 1.69% 4.77% 6.62% 9.77% 7.15% 3.23% 实际人均 GDP 3.39 1.81 1.80 1.26 1.67 1.44 说明:上述全国 GDP 按各省上报的总和为基础来计算,计总和为160601亿元人民币,而不是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36515亿元人民币来计算而人口基础以13亿人口来计算 如果统一台湾,则福建人口10年内有可能增加至5000万福建九地市城镇化的水平比较福建九地市城镇化的水平比较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
特别是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发展壮大中心城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日益增强,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人居环境大大改善,城镇体系逐步完善,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事业全面推进一、城镇化发展历程一、城镇化发展历程通常将城镇化发展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人口向城镇迅速集聚的中期加速阶段以及高度城镇化以后区域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全面提高、城乡统筹、地区协调发展的后期阶段分析福建城镇化发展进程,在经历了初期阶段后正处在中期加速阶段一)发展初期阶段改革开放以前,是福建城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政府是城镇化动力机制的主体,行政手段渗透于城镇规模的确定、城乡人口的流动及城镇化道路的选择等各个方面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曾一度出现工业化所引起的快速城镇化现象,但很快受国民经济调整的影响,工业发展停滞,政府大力精简城市人口,人口流动受到严格限制同时, “文革”期间大量的知识青年和干部下放农村此外,由于福建地处台湾海峡的特殊位置,国家对福建没有进行大的投资,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小三线”建设中,内地鹰厦铁路沿线的三明、永安、南平、邵武等工业城镇得到一些缓慢发展,而沿海一线城镇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福建城镇化进程受到抑制,城镇化水平一直在13%左右徘徊二)发展中期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自那时起,中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福建的发展也焕发出勃勃生机特别是1992年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趋向之后,城乡集市贸易更加开放和迅速发展,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大量的城镇暂住人口与此同时,一大批乡镇企业的崛起,进一步推动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成为福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994年9月,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国家科委、农业部、民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 ,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小城镇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政府引导城镇化的开端1996年,福建省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指出,“搞好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提高城镇现代化水平 ”由此,城镇化成为福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福建在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发展速度、动力机制、产业布局、城镇经营、发展定位等各方面进行摸索,并得出了具有福建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为配合实施城镇化战略,福建取消了进城控制指标和“农转非”计划指标,率先打破建国以来的人口户籍二元化管理制度,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限制,同时,实行土地流转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了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长期困扰城镇化发展的政策、体制、机制障碍得到根本性突破,户籍、土地、住房、就业、教育、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配套措施逐步完善,为福建城镇化水平建设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
表1:福建城乡人口规模发展历程年份全省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乡村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1950197819972007118824533282358118233610701744100621172212183713.913.732.648.7纵观福建城乡人口规模发展历程(见表1) ,城镇化建设发展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前的徘徊不前,在改革开放后快速推进近30年间,全省城镇人口从336万人迅猛增加到1744万人,增加了1408万人,城镇人口规模翻了4番多;城镇化水平由13.7%提高到48.7%,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9%)4.2个百分点,提高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4.9%)3.8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11位,城镇化建设由进入发展中期加速阶段到中期加速、城镇体系构建完善阶段二、城镇体系逐步完善二、城镇体系逐步完善目前,福建城镇职能已由地方中心型向专业型转化,出现了一大批以工业为主要职能的城镇,闽东南沿海城镇数量多(建制镇344个) ,分布密集,形成城镇密集区,内地山区城镇密度较低(建制镇247个) ,沿交通干线成带状“链珠状”式分布全省形成了以福州、厦门为中心,区域城市为次中心,县级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四级城镇体系。
第一级为省会城市福州和经济特区厦门;第二级为泉州、莆田、漳州、龙岩、南平、三明和宁德7个地级设区市;第三级为14个县级市和45个县城;第四级为546个小城镇四级城镇区域的分工有序、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结构协调构建了有较强集聚和辐射功能的福建城镇体系一)城镇规模不断扩大长期以来,由于政策导向以及先天弱质性的原因,福建存在着城镇规模偏小,大中城镇缺乏,小城镇散而乱的特点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各种产业、人力等要素不断向大中城镇聚集,福建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到2007年,福建有城市建成区人口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4个,分别是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莆田市;50~100万人的大城市2个,分别是漳州市、龙岩市;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5个,分别是南平市、宁德市、三明市、晋江市、南安市;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12个,分别是福清市、长乐市、永安市、石狮市、龙海市、邵武市、武夷山市、建瓯市、建阳市、漳平市、福安市、福鼎市2007年全省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3942平方公里,分别比1978年的1492平方公里、1997年的10122平方公里增加了许多;从1978~2007年全省城市和建制镇数量变化情况(见表2)看,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建制镇数量也不断增多,城市和镇的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大大增强。
表2:福建城市和建制镇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年份城镇数量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建制镇197819972007756236140240122854121269600591(二)中心城市社会经济主导地位显著近年来福建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加快实现沿海城市带为脊梁的城镇体系空间发展布局,形成了以闽江口、厦门湾、泉州湾三大城镇密集地区建设为支撑,三大省域中心城市、六大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全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模式2007年,闽江口的中心城市福州市、厦门湾的中心城市厦门市和泉州湾的中心城市泉州市城镇人口总量高达950万人,占全省城镇人口的54.5%,城镇化水平分别达到55.9%、81.2%和48.5%;它们的地区生产总值也分别居全省1~3位,分别为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