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如何招考公务员.pdf
1页A202017年12月28日星期四 责编: 宋德生美编: 蒲剑校对: 史红岩民国如何招考公务员■金陵微史朱元璋名字 暗藏雄才大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8年度公务员 公共科目笔试于2017年12月10日举行国考 报名已连续9年超百万人, 其热度可见一斑 其实不仅在中国, 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年轻人对考公务员也非常热情如果往前追 溯的话, 民国时期从1931年开始的第一届公务 员考试, 就曾掀起 “考公务员热” 南京市档案 局现存民国档案上万卷, 其中上千件档案详实 地记录了公务员的考试、 任用、 管理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后, 宣告 2000多年封建帝制结束而治理国家需要 的大量行政人员从何而来, 成为摆在政府面 前的一道考题经过研究, 民国政府于1931 年7月在南京举行了首次 “高等考试” , 选拔优 秀人才充实到政府行政部门之中 这第一届 “公务员考试” 轰动一时档案 显示, 虽然最终只录取100人, 仍然吸引了全 国各地约2000人报名, 其中, 以江苏、 湖南两 地的考生最多考试那几天, 南京大小旅馆 顿时爆满, 有的考生只能投亲靠友或借住在 老百姓家 针对第一届考试时考生从全国各地来南京 赶考, 存在舟车劳顿、 交通不便、 住宿困难等问 题, 各地纷纷提议,“中国之大, 应按照行政区域 划分, 设立分考点” 。
后来经负责考试的民国考 试院、 行政院研究决定, 从1936年开始, 除南京 之外, 增设北平、 沈阳、 广州3个分考点 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只有一天, 而在民国 时期考试时间则要长得多第一届从7月15 日考到7月21日, 长达一个星期此后大体沿 袭这个模式考试一般分为普通行政人员考 试、 财务行政人员考试、 教育行政人员考试、 外 交官领事官考试、 警察行政人员考试五种 其中, 难度最大的是外交官领事官考试 考试科目分为: 国父遗嘱 (政治) 、 国文 (论文及 公文) 、 中外历史及地理、 宪法、 外文 (中俄文互 译) 、 俄文作文、 国际公法、 国际私法、 中外国际 条约、 国际关系与国际贸易等10门可见当 时最热门的外语不是英语, 而是俄语除了笔 试、 面试, 还要有半年实习期, 合格后才能录 用, 由政府派遣出国到使馆工作 那时, 公派出国留学人员, 也要参照外交 官领事官考试方式进行笔试、 面试, 只是不用 实习期了 现在公务员考试, 被录取后便可上岗, 民 国时期则不是这样, 要等出现空缺才补人 当时, 流传着 “魏市长任上考取, 马市长任上 用” 的故事, 一份 “陈壁光等四人通过高等考 试请依法荐用致马市长的信函” 档案, 记录了 这桩事情的来龙去脉。
1931年南京市市长为魏道明, 当年参加 第一届高等考试及格人员陈壁光、 李如霖等4 人虽被录取, 但由于没有空岗, 只能等着一 直到1935年4月, 事情才有了转机, 岗位有空 缺了当时的南京市社会局专门打了报告给 市长, 请求批准任用这4人, 而此时南京的市长 已换成了马超俊经马市长批准, 4人分别被 分配到社会局、 财政局、 教育局供职, 正式上班 是1935年, 距被录取已整整过去4年时间民国时期南京是首府, 也是特别市, 每一 名被录取者进市政府任职, 都要经过市长审 批一份 “关于送1947年高等考试及格人员 顾子聪等履历书等件请市政府查办” 的档案, 真实地记录了这件事顾子聪, 24岁, 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毕 业, 1947年高等考试成绩是 “中等第9名” , 被录 取, 任用单位是 “南京市公务局” , 报告送上去 后, 当时的市长沈怡签了一个字 “可” 这样, 这 名南京小伙子就上岗了梅正亮明太祖朱元璋幼时一直没有名字, 仅 以 “重八” 二字称谓, 直到他20多岁后投 军, 才有了正式的名 “元璋” 和字 “国瑞” 《明太祖实录》 中解释为: 璋是一种斜尖的 玉, 朱 (诛) 元璋即是诛灭元朝锐利武器的 意思, 朱国瑞的意思则是要建立一个红色 的显明祥瑞的国家。
对于朱元璋为什么直到20多岁才有了 正式的名字, 以及 “重八” 小名的由来, 现在 通常的说法是: 我国自宋元以来至明初, 下 层老百姓一直是没有名字的, 只有上学的 人才起学名, 如一旦做官, 就要起官名一 般老百姓都用行辈或父母年龄的数目之和 作为称呼近代学者俞樾的 《春东堂随笔》 卷五曾说:“……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 名, 只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 然证以 明太祖其兄之名, 正是如此, 现绍兴乡间颇 有以数目字名者, 如夫年二十四, 妇年二十 二, 合为四十六, 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 三, 妇年二十二, 合为四十五, 生子或为五 九, 五九四十五也余考明勋臣开半主常 遇春, 曾祖四三, 祖重五, 父六六东瓯五 汤和曾祖五一, 祖六一, 父七一, 众亦数目 字为名……” 本来至此已清晰了, 朱元璋 因是下层贫苦农民, 一直未有名字, 而以其 父母年龄之和六十四而名之; 然而, 又有一 种说法: 朱元璋因生于阴历八月初八, 故以 重八为名这就使 “重八” 之名的由来变得 有点模糊了 今天, 我们对于 “重八” 的命名由来一 般以前者为准, 它是经过我国著名明史学 家吴晗参考宋、 元、 明、 清的书籍, 了解平 民的起名风俗习惯而确认的, 具有一定的 科学权威性。
赵子云2017 年 12 月 15 日, 忽见诸多圈同 时发了悼念大诗人余光中逝世的信息, 我不 禁为华语文坛的一颗巨星陨落而顿生别样的 “乡愁” 说到乡愁, 余老对南京有着天然的情感联 系1928年, 诗人出生于南京, 曾就读秣陵路 小学, 后来又在南京市第五中学 (原南京青年会 中学) 读书, 他的中小学时代是在秦淮度过的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 旋即赴台湾他于20 岁时就出版第一部诗集, 堪称青年才俊南京 人常常调侃自己是 “大萝卜” , 可他却说:“我是 地道的南京萝卜头 ” 誉满天下的余老, 在故乡 面前竟是如此的低调和谦逊 说到乡愁, 让我回忆起与余老的几分因 缘我曾经服务于秦淮区文化局,2002年组 织开展 “情系秦淮” 向全国征诗活动时, 具体策 划人是诗人叶庆瑞叶老师向我建议:“台湾 余光中先生是当今华语诗坛的顶尖诗人, 又是 我们南京人, 可以邀他方便时来游览秦淮河 ” 随后我给余老寄去二斤雨花茶, 邮件里 附了封短信, 也算是邮去家乡人的一份邀请和 思念吧不久余老打来, 感谢家乡人的一 片心意, 表示回南京时一定去夫子庙、 秦淮河 走一走, 看一看隔着海峡的那端, 我能 感受到一位大文人的拳拳赤子之心, 以及他对故乡的深情厚谊。
五年后的一天, 我真的见到了仰慕已久的 乡愁诗人2007年夏, 央视主办的CCTV “倾 国倾城” 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节目, 第 一站就选在南京当时区委区政府为了传扬秦 淮文化, 推动旅游休闲, 区文化局自上年就在白 鹭洲建了水上舞台, 打造一台实景演出节目 《夜 泊秦淮》 6月13日, 一场名为 CCTV “倾国倾 城” 开篇节目—— “山水城林, 博爱之都” 的主题 晚会就要上演我的任务是, 组织部分文艺团 队参与其中, 同时做好嘉宾和观众的座次安 排由于事先得知节目里有余老的诗朗诵, 于 是就在下午现场彩排时找到了他当余老得知 我是五年前与他联系过的秦淮区文化局长时, 便热情地说:“我们几年前就认识了 ” 俨然像个 老朋友 晚会分 “石城神韵”“钟山律动”“秦淮灯 光”“大江情怀” 四个篇章, 节目有 《梅花四韵》 《莫愁啊莫愁》 《乌衣巷》 和 《倾国倾城》 等歌舞、器乐节目, 演尽了金陵特色和秦淮风情不过, 演出的精彩之处, 是余老的一首新诗 《回家》 此前, 他接到主办方邀请, 得知央视把南京作为 第一个向世界推介的城市, 很是激动, 推掉了许 多社会活动, 特地创作新诗为南京而歌。
一首 《回家》 的朗诵, 把晚会推向了高潮夜晚的白 鹭洲, 空中回荡着的充满激情的诗句, 那诗句里 飘逸着诗人爱恋故乡的缕缕情思…… 此后, 我曾数次在夫子庙一带给余老和夫 人范我存女士做导游, 沿途讲解秦淮文化, 其情 其景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2009 年 10 月 15 日, 余老率台湾一个文化团体来访, 晚上区政府 在白鹭洲水街接待余老一行乘画舫夜游秦 淮, 当画舫行至泮池 “江南文枢” 牌坊时, 余老这 样感叹:“秦淮河的桨声灯影真美, 这是我家乡 的母亲河啊! ” 此时我仿佛理解了 “乡愁” 深处的 意蕴, 诗人的想象绝不是无根之木、 无源之水 他的根和源, 在祖国大陆, 在千古秦淮! 高安宁余光中的秦淮 “乡愁”■先贤背影余光中与夫人游秦淮河朱元璋像左图: 民国首届 “国考” 状元朱雷章, 后被分配到交通部, 任技术厅总工程师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 朱雷章曾任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右图: 1942年时任驻伊朗公使李铁铮 (左 五) , 他在1931年的 “国考” 中考了外交官领事官类考试第一名国民政府考试院西大门为七开间中国传统牌坊式建筑, 牌坊中额上有戴季陶书写的 “选贤 任能” 四字, 地址位于现南京市政府机关大院。
左图: 孙中山为 《 文官考试令》 等咨送参议院公文就任大总统后, 孙中山即着手政府体 系的建设, 先后就考试院的建立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文件右图: 戴季陶, 考试院第一任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