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山导游词(5篇).docx
10页焦山导游词(5篇)焦山导游词(通用5篇) 焦山导游词 篇1 焦山位于镇江东北的扬子江中,山高71米,又名樵山,狮子山,双峰山,海门山等,自东汉名士焦光隐居此山后,至今称为焦山它屹立于大江激流之中,万川东注,一岛中立,故人称中流抵柱由于扬子江的北坍南涨,现在的焦山已接近南岸从镇焦路至江边,乘轮渡至焦山南麓的码头,上岸北行不足50米,即抵焦山的主建筑定慧寺 定慧寺又名普济寺、焦山寺始建于东汉末年,距今已1700余年康熙帝南巡时,为之改名定慧寺寺内亭台楼阁掩映于绿荫丛树之中,故有焦山山裹寺之谚定慧寺的山门庄严典雅,古色古香,门前有一对明代的石狮镇守,门楣上有焦山定慧寺匾额,照壁上海不扬波四个大字,显示了佛教世界清平之意走进山门,穿过天王殿,院中有一御碑亭,亭内石碑上刻着乾隆帝下江南时作的《游焦山歌》由定慧寺东的观澜阁往北,越小桥过假山,便到了焦山碑林宝墨轩,这是北宋初年润州太守钱子高所建轩内珍藏着460 余方碑刻,仅次于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最璀璨夺目的无价之宝是《瘗鹤铭》,被誉为碑中之王,历代书法家称之为大字之祖、书家冠冕 宝墨轩之东不远处是古炮台遗址炮台呈马蹄形排列,面对大江。
它是我国人民抗英反帝斗争的重要遗迹从古炮台北登山西上,就到了焦山东麓的绝顶吸江楼因亭内四面有木雕佛像,所以又叫四面佛亭此亭八角形,两层,水泥仿木结构,有梯可盘旋而上登楼远眺,大江南北,旖旎风光,尽收眼底 在吸江楼之西不远的绿竹幽林中,掩映着一座四合庭院,门额写着郑板桥读书处,又叫别峰庵郑板桥曾在此读过书,因而名闻遐迩由此向西,经百寿亭婉蜒南下,就到了焦光三拒御诏不肯出仕的三诏洞洞内有焦光的塑像 自三诏洞往东南可至壮观亭;往南可到摩崖石刻,这里的崖壁间遍布历代名家的诗词题刻,上至六朝,下到明清;正、草、隶、篆无不具备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其中陆游和米芾的真迹尤为珍贵由摩崖石刻向东可至华严阁此阁二层,北倚石壁,南临大江,东近定慧寺焦山的华严月色,诗意最浓 焦山导游词 篇2 焦山之所以享誉中外,其一是因为焦山耸峙于江心,犹为中流砥柱、镇江之石,气势磅礴;加上山寺隐约,林木苍翠,水域广阔,环境幽美,宛若人间仙岛在水中缥缈其次由于焦山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和著名古迹,摩崖石刻于世皆知,碑林墨宝之多,与西安碑林齐名,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称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碑为稀世珍宝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极富有珍贵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故有书法山之称。
其三是焦山多禅寺精舍亭台楼阁寺庵有定慧寺、别峰庵、自然庵、玉峰庵、香林庵、海云庵等十多个庵寺郑板桥有诗云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每个寺庙都有名僧,能诗词歌赋,善琴棋书画,清代禅僧几谷,六静和尚是著名的画家,鹤州是拓碑能手,都曾享名一时郑板桥、柳亚子、康有为等人,曾在焦山攻读 焦山还办过佛学院,慕名来此朝佛受戒的学徒很多,因此,焦山有文化山之喻亭台楼阁有华严阁、观澜阁、文昌阁、汲江楼、东升楼、御碑亭、槐影书屋、黄叶楼、乾隆行宫、浮玉斋、枇杷园、蝴蝶厅等古建筑精华,点缀扛山,在自然山水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因此,古人又称焦山十六景:华严月色,定慧潮音,山门松影,庵院槐阴,海云墨宝,石屋藏铭,西岸远景,东麓新林,江亭礼佛,岩洞寻仙,自然问道,安隐栖禅,危楼观日,枯木品香,香林花圃,别峰里园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在此挥笔题写了 无尽藏三字,耐人寻味日本森本长老留恋地说:焦山是我第二故乡焦山的寺庙、楼阁等名胜古迹颇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荫云林丛中,故有山裹寺之谚焦山与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伟,金山小巧玲珑;焦山以苍翠的竹木取胜,金山以辉煌的塔寺建筑争长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谚。
焦山还具有珍贵的四古古寺庙(定慧寺)是明代之建筑物,主体建筑是绿瓦朱栏,十分古雅古树木(六朝柏、宋代槐、明代银杏),多呈虬奇古怪之态,散布在山腰水畔寺前庙后,为山寺增添上一层幽邃雅静、青翠葱郁的色彩,极宜游宾休憩此外,还有古碑刻、崖铭文物皆著名于世 焦山屹立于大江之中,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唐代润州刺史和镇江节度史韩混,曾造楼船和战舰30余艘,配备海军官兵5000多人在大江上操练南宋德柘元年二月,元军攻占镇江后,宋代杭元将领张世杰在同年七月,率领大批军舰与元朝水师决战于焦山,呈现出焦圃险要屯包港,宋代兴亡战夹滩的壮烈搏斗南宋抗金英雄韩世忠曾率领官兵数千人,驻扎焦山反击金兵之事,已成为历史佳话,英风干载,流传后世明正德四年(1520__年)七月十六日,直隶右都御史史丛兰因江西宁王反叛,亲自率领江淮一带水兵,在焦山江面进行操演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英帝发动了扬子江侵略战役,英军舰侵入长江时,曾遭到副都统海龄率领镇守焦山的青州兵和旗兵数千人,英勇抵抗和沉重打击英军,在近代反帝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英人对华新远征》一文中赞道: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焦山导游词 篇3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焦山系京口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名胜之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因碧波环抱,林木蓊郁,绿草如茵,满山苍翠,宛然碧玉浮江,故又有浮玉山之美誉它是万里长江 中唯一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园之喻游人身临其境,确有砥柱中流之感,好似登上普陀仙岛,赢得中外游人慕名而至焦山的寺庙、楼阁等名胜 古迹颇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荫云林丛中,故有山裹寺之谚 焦山之所以享誉中外,其一是因为焦山耸峙于江心,犹为中流砥柱、镇江之石,气势磅礴;加上山寺隐约,林木苍翠,水域广阔,环境幽美,宛若人间仙岛在水中缥缈其次由于焦山藏有许 多珍贵的文物和著名的古迹,摩崖石刻于世皆知,碑林墨宝之多,仅次于古都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 焦山,山峰高耸,天堑幽深,怪石嶙峋,花卉争妍,香色迎人,很堪观赏霜枫盛春花 ,古刹展新容的赞美1953年园林局在山麓地带新辟了焦山公园,园内设有假山、水池、曲桥、渡亭、花房、果园、苗圃、菊坛、松径、竹丛等美化基地,使焦山更加秀媚多姿、生机勃勃,苍翠欲滴 焦山导游词 篇4 各位游客: 从古炮台北面上山,随我漫步登上焦山东峰绝顶,我们来到了吸江楼,原名吸江亭,因亭内四面有木雕佛像,人们又称它为四面佛亭。
初创于宋代,明代弘治年间移建西峰顶上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复建于原址,四面塑佛像同治十年(187年)沈秉成改建成二层八角形,与金山吞海楼相呼应,取吸取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作画屏诗意,更名吸江楼现楼为卫9别年重建楼上的江山胜概横匾系沈秉成嫡孙、当代著名书法家沈迈士于90高龄时所书 请你们随我沿楼梯盘旋而上你们看,这楼回廊四通,八面有景,我们登楼远眺,大江南北满旋风光尽收眼底这里视野广阔,历来为观赏日出的好地方宋代诗人陆游,登此楼观看日出后曾赞之为:水天皆赤,真伟观也 焦山导游词 篇5 各位游客: 我们坐船过江来到焦山南麓的码头上岸向北步行不到50米,你们看到的这座庄严典雅、古色古香的大门就是焦山定慧寺山门,它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门前有一对明代的石狮,门楣上的'焦山定慧寺匾额,为茗山大佛师所题山门两旁悬挂的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这副颇具气魄的楹联,为清光绪四川巴州廖给所写山门迎面照壁上有明代进士胡瓒宗所题海不扬波4个大字,显示了佛教世界清平之意,人们将它看成是这副楹联的横批明人的横批,清人的楹联,巧妙搭配,贴切隽永,意趣深浓 游客们:定慧寺在佛教寺庙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玄奘法师的弟子法宝曾来此创建大雄宝殿。
鉴真大师的弟子神邕曾住持佛事,有十方丛林之称宋代称为普济禅院,元改名焦山寺清康熙帝南巡时赐名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定慧二字,取于佛家由戒生定、固定发慧和寂照双融,定慧均等之意定即去掉一切杂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闻、思、修三条途径来增长智慧定慧二字是佛家修行的纲领,涵义深刻 现寺院仍保持着明代的建筑风格,前有天王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藏经楼,还有斋堂、你们念佛堂、方丈室等,是江南佛教胜地之一 你们随我走进山门穿过天王殿,院中有一座木结构的方形御碑亭,亭中石碑上刻着乾修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诗中乾隆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加以比较: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焦山似羲之,僵卧东床袒其腹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乾隆认为就山水本色来说,焦山更胜金山一筹 迎面的大雄宝殿,气势宏伟,体现了明代建筑的风采,殿内雕龙描凤的屋顶不用钉子,全部用小方块木头拼合而成,图案美观,还有飞檐、斗拱、藻井彩绘,富丽堂皇,使整个大殿金碧辉煌,庄严肃穆在高悬的长明灯后,和蔼慈祥的释迹牟尼、药师、弥陀三尊大佛高踞莲花宝座之上,两旁的十八罗汉造型逼真,神态各异。
康熙亲书的香林两字闪烁于烛光香雾之中主佛背面的海岛上,观音大土、善财、龙女和诸位菩萨的塑像,栩栩如生,形象地表现了佛教五十三参的故事 走出寺外,这里有六朝柏、宋槐、明银杏等古树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棵500余年的古银杏,人称活化石,虽饱经风霜,却依然枝繁叶茂因为此井是模仿金山中冷泉而开凿的,它的位置又在金山之东,故称东冷泉 【观澜阁(行宫)】 出寺向东走,我们来到了观澜阁 乾隆行宫乾隆曾六下江南,三上焦山,这座两层楼阁的行宫建于他第三次下江南的前一年(1761年),是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50多年前阁前还未形成沙滩,阁外惊涛拍岸,波澜起伏,潮声震天,所以称它为观澜阁楼上东、南、西三面明窗若镜在楼上长廊可纵观浩瀚的江景,相传乾隆皇帝曾在阁上检阅水师 【焦山碑林(宝墨轩):焦山四绝 唐碑 《瘞鹤铭》】 我们从观澜阁向北走,越小桥,过假山,便到了掩映在银杏树林下的焦山碑林(宝墨轩),为北宋初年润州太守钱子高所建轩内珍藏460余方碑刻,仅次于西安碑林,是江南第一大碑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金山以楼阁取胜,焦山因碑林见长焦山古碑基本,石刻纷呈,给这座名山佛国增添了不少雅趣,历来有书法山之誉。
碑刻按内容分为文苑、艺术、史料三部分陈列其中汉代蔡合的《焦君赞》,梁代江淹的《焦山述怀》,唐代王瓒的诗以及晋代王素之的《瘞鹤铭》碑,饮誉古今,被称为焦山四古、焦山回绝这些碑刻镶嵌在四廊亭阁之中在书法艺术上,楷、草、隶、篆各有千秋,可谓集历代书法流派之大成 宝墨轩中保存着江苏省境内最大的完整的唐碑,即唐朝仪风二年(677年)所立的《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碑高213厘米,宽87厘米,被誉为初唐妙品,为国内罕见的唐碑 游客们:焦山碑林中的无价之宝便来书圣王羲之写作的《瘞鹤铭》瘞是埋藏之意,《瘞鹤铭》即葬鹤的铭文相传《瘞鹤铭》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撰,因他平生极爱养鹤一日,他到焦山游览,带来的一对仙鹤不幸夭折,王羲之十分悲伤,用黄绫裹敛了仙鹤,埋在焦山西麓,含泪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瘞鹤铭》其字体游洒苍劲,别具一格,为稀世珍品我国有二铭,即南有镇江的《瘞鹤铭》,北有洛阳的《石门铭》惟有《瘞鹤铭》最受历代书法家的推崇,有大字之祖、书法冠冕之称书法界认为,此碑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由隶书发展成楷书过程中的著名石刻之一现在各位看到在橱窗内陈列的书法,据说是茅山道士陶弘景所书 【古炮台遗址】 由宝墨轩东行,我们来到焦山东麓,看到面对长江排列成马蹄形的八座炮台,这就是著名的焦山古炮台。
焦山扼守着长江的咽喉,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爱国名将韩世忠曾率领将士数千驻扎焦山,堵击金兵南宋德枯元年(1275年),宋、元大军曾在焦山一带的江面上激战,出现过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1840年鸦_战争期间,清政府为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