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doc
8页试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摘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 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是我们党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 设规律,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外形势变化趋势的体现有利于在顺应人 民群众根本要求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战略性举措,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 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另 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穿于我国各项发展的之中,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了一个更具号召力和亲和力 的奋斗目标,并且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标准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意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三中全会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基础 上,又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角度,明确提山把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 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 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 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 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 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 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 社会,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凝聚起来, 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物质力量,可以增强 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也只有把社会建设搞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 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 平 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穿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践的整 个过程我们党是在正确判定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党所 处的 历史方位的基础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 大工程之间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战略高度,提出和部署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重大任务的这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 队与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高度统一,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 纲领的高度统一,坚持治国方略与治党方略的高度统一胡锦涛同 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 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把民主法治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条基本特征的第一条,内涵深 刻,意义深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我们高度重视 和充分发挥民主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①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贯穿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整个过程,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增 添了新的内容,为使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提 供了坚强的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完善了党执政能力建设体系•党的 执政能力是一个包含掌控市场经济建设能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能 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能力,处理国际事务能力等在内的综合体系, 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耍不断提高党在管理国家过程中的各种能 力,每一种能力都具有独立性,但只有各种能力协调运用,相互配合, 才能达到执政能力的完美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广泛而充分地调动 一切积极因素,在综合运用各种能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础 上,建构一个和谐的社会则同样是一个重要的能力,这一能力,就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一能力建设的提出,完善了党执政 能力建设体系,体现了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人 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成熟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表明我们党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深刻洞察了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趋势。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在顺应人民群众根本要求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战略性举措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 世公认的巨大成就,我国社会生产力整体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综合 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 同时应当看到,在我国由传统的二元社会结构向多元社会结构转化,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这一进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结构 发生的深刻变化,社会阶层分化十分迅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 许多社会问题开始显现,如弱势群体问题,地区发展平衡问题,收入 差距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等,新情况新问题可谓层出不穷,各种各 样的,大量的矛盾甚至会集中出现,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 潜在威胁可以说,中国的发展面临关键的临界点,能否顺利地度过 这一临界点,将决定着中国社会能否进入一个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 轨道在这一特殊时期,我们党耍带领全国人民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进程,就必须巩I古I和扩大自己的执政基础,保持和提升整个 社会的和谐程度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 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 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 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 激烈,给我国发展带來新的机遇和挑战②从国际环境变化趋势来看,和平和发展将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两 大主题,但总体上国际社会也并非一片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 然存在,少数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单边主义行径使得局部地区冲突不 断另外南北贫富差距问题,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恐怖主 义问题,贩毒问题等诸多国际问题还十分严重中国置身于这样一个 国际背景之中,必须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努力为自身营建一个和谐有 利的外部环境,为我们进…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造条 件,这是我们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适时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全新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适 应了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也符合经济 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穿于我国各项发展的过程之中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整个 过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辅相成,彼此促 进,二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社会和谐是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建设,拓展了全而建设小康社 会的内涵,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理论形态和实践内容上更加系统 和完整,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内容 更加有机地联系起来没有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将是低水平的、 不全面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 阶段性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这个过程中的一项战略任务, 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和经验,从而在 理论上不断丰富和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穿于全而建设小 康社会的整个过程,为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新的史高的阶 段提供更加和谐、更加充满活力、更加稳定有序的社会条件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穿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的整个过 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的最强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 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科学发展的基本观点,统筹兼 顾的根本耍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原则、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 没有社会的安定和谐,很难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 展。
这就耍求我们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实现科学发展中促进社 会和谐,在社会和谐中促进科学发展耍把它们看作是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科学发展 观的指导下建设和谐社会,同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 不断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穿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 的整个过程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 大战略思想,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举措,反映了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一方面要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 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在防止和克服市场经济的盲冃性和弊端上发 挥重要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诸多重大问题, 如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公共事业问题、社会 公平问题等,都是市场经济本身无法解决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贯穿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个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实践的深化和拓展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了一个 更具号召力和亲和力的奋斗目标。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党带领人民确立了不同的奋 斗目标,有远景目标也有近期目标,有经济目标也有政治,文化目标, 这些目标对于鼓舞全党斗志,激励人民士气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当前, 我们党正在带领人民朝着我们所确定的各个既定目标前进,不同的目 标对于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们具有不同的影响力,而建立一个和 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则是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全体中国人民 的共同理想,这一目标体现了小康社会的根本特征,既是我们为之侖 斗的长远冃标,也是现阶段人民要求实现的社会状态,更加有利于将 全国人民凝聚在党的周围,为我们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五、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提供了 更加科学的标准.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不仅具有宏观意义,也具有微观意义在 微观意义方面它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标准,这一 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丰富和发展,也是“人民利益”标准的 科学再现,更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标准的题中应有之意以此作为 衡量领导干部的政绩标准,将使得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更加自觉地维护 人民利益,史加自觉地坚持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 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的有机统一。
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高 度,从而使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特色社会主义新局而 的奋斗目标,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这样三位一体的总体格局,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格局,这无疑是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又一次 大的飞跃注释:%1 《人民日报》:《民主法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年09月07日%1 中国新闻网:《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全文)》2009年09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