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古诗:罗隐《蜂》原文译文赏析.docx
5页小学古诗:罗隐《蜂》原文译文赏析《蜂》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索下面是我共享的小学古诗:罗隐《蜂》原文译文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蜂》 唐代: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及其美妙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究竟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山尖:山峰 无限风光:极其美妙的风景 占:占有,占据 采:实行,这里指实行花蜜 罗隐的咏物诗“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予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罗隐正是在对物象深化细致的视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剧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蜂》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索 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袤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事的空间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洁写来看似平平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观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争论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最终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苦究竟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坐享其成、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阔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平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这首咏蜂诗运用象征的手法、设问的形式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其劳动成果的社会现象,与张碧《农夫》中的“运锄耕劚侵星起”“到头禾黍属他人”以及梅尧臣《陶者》中“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可作同一理解,都是叹苦辛人生之历练,社会世道之多艰,于人于己都是一番深省之言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终归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贡献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
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留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叹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全部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域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冲突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争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原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怜惜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浅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
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坐享其成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嘲两种解会似相龃龉,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状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深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调,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肤浅和确定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干脆说教或详细比附,创建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敏捷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辛苦人生,与蜂相像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说明了 扩展阅读: 罗隐简介 (罗隐833—910年1月26日),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代诗人,著有《谗书》、《太平两同书》等罗隐的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运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大中十三年底到达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有《歌诗集》十四卷,《甲乙集》三卷,《外集》一卷,今编诗十一卷 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后梁开平三年十二月十三日(910年1月26日)去世罗隐小时候便在乡里以才学出名,他的诗和文章都很出众,为时人所推崇,他和同族另外两个有才的被合称“三罗” 在唐朝末年,罗隐和很多人一样也想借助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一展宏志但罗隐虽然名气很大,却六次没有考中,于是改名为罗隐罗隐的才学的确出众,就连当时的宰相郑畋和李蔚都很观赏他,但由于他的试卷里的讽刺意味太强,人也很傲慢,这使他在讲究虚心的中国古代社会里特别孤立,考官们对他很反感有次他投考时,正遇上大旱,皇上下诏求雨做法,罗隐便上书进谏,说水旱灾难是和天地一样共存的,无法马上消退,他劝皇上应当专心祈祷,那么百姓的庄稼受灾再重也会感谢陛下的最终说,先皇和大臣们都不能为陛下出力,何况做法的又是几个无名之辈,他认为此法不行取。
罗隐的话太直率,有些讽刺的意味,最终皇上也没有听他的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