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大型生物礁滩体岩性气藏储层精细刻画技术及勘探实效分析.doc
2页石 油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礁滩储层地震预测何健吴仕 虎蔡 坤(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摘 要 继普光、龙岗等大气田发现之后,元坝区块接连钻获商业气藏目前,该区的核心勘探方向是寻找优质储层,即 岩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文中通过分析岩石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建立礁滩发育的地质模型进行二维正演模拟,总结了该区礁盖 层的识别特征,在此基础上预测有利储层发育区,以期对明确有利圈闭,落实勘探成果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地震地层学 礁滩储层 地震相 正演模拟 元坝元坝地区位于川东北,其北部为九龙山背斜构造带南端,南部为 苍溪-巴中(川中)低缓构造带,北东与通南巴背斜 构造带相邻[1] 晚二叠世长兴期,在拉张背景下基底断块的差异升降分化出深水海槽 区和川东北、川西北台地区川东北地 区呈现陆棚-台地相间格局 元坝长兴组沉积环境从均斜碳酸 盐缓坡演化为远端变陡碳酸盐缓坡和 碳酸盐开阔台地,开江、梁平地 区转变为深水海槽环境前人研究认 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台地边缘生 物礁主要分布长兴组中上部,多沿当 时的广元-旺苍-开江-梁 平海槽两侧的台地边缘分布,海槽西南侧台 地边缘生 物礁主要沿北川通口-江油鱼洞梁-剑阁-苍溪-仪陇-大 竹一 线分布[1]。
1 地球物理响应特征(1)岩石物理特征长兴组是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成 岩时期,经过多期白云岩化作用和溶解作用,部分灰岩白云岩化后成 为多孔的碳酸盐岩储集体分析钻井资料发现,长兴组地层厚度在210~320m之间,灰岩孔隙度介于0.6%~10%,平均孔隙度一般为2%, 白云岩孔隙度为5%~18%,平均值为8%总体上看,白云岩孔隙度明 显优于灰岩,是储层发育的主要岩性储层主要发育在长兴组中上部,有效储层多为2~3个薄层的组合,单层厚度一般6~40m,储集类 型主要为 孔隙型和裂缝-孔隙型储层地震波速度主要受岩性、 密度、孔隙度、孔隙流体性质以及饱和度等因素的影响据Theodoros Klimentos(1991)研究,在孔隙度为6%~36%时,地震纵波速度为:力强,有利于生物礁的形成与演化[2]在地震剖面上,缺的地震反射同相轴[5],有比较明显的岩隆反射特征,这是别生物礁的有效途径[3]在礁体内部,地震反射波往往出白反射,侧前具有前积特征上由于生物礁建造比围岩厚 经差异压实后,在某些厚度较大的生物礁下方往往出现 象整个礁体表现为明显的丘形,对长兴组底拉平,可以 出礁 (2)滩。
滩广泛发育于开阔台地(粒屑滩)和台地边 水区频繁的潮汐、波浪、风暴作用与平坦的沉积底形是必 个条件缺一不可[11]它主要受古地貌、古水深、水动力强响综合分析研究区地震,测井等资料,总结滩主要有 震、地质特征①发育位置:元坝地区滩主要发育在礁后 间,浅水碳酸盐台地、台地边缘②测井响应:具有低 度、低波阻抗和中-强反射振幅的“三低一高”特 征③滩具有丘状外形,但不如生物礁明显 (3)正演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礁盖、滩体储集层反 已有钻井资料为依据,设计地质模型,进行储层横向变化研究 依照奈德尔的调谐厚度理论,调谐厚度为波长的[9]度大于调谐厚度时地层顶底可分开,储层厚度小于调谐厚 复合波,且随厚度增加,振幅增大由于工区的地震 33HZ左右,计算出本区的调谐厚度为60m左右,综合上述 计了二维正演模型图1为台地边缘礁滩的地质模型及 征,正演结果表明低阻抗储层与下伏高阻抗岩层之间的反-3式中: 为孔隙度,量纲为1, 为泥质含量,量纲为1, 为渗透率,10 μm2; 为相关系数,量纲为1[2] 储层顶界对应波谷,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礁呈现丘状,礁 反射,礁、滩间是光滑水平强振幅,礁前方向出现前积反可以看出渗透率对储层速度的影响很小,其相对于泥质含量对孔 隙度的影响相比微不足道。
并且孔隙度与速度也近乎线性负相关 (2)测井响应特征长兴组生物礁自然伽马值极低,一般分布 在7.4API~38API之间,平均在12左右API生物碎屑、藻砂屑灰岩介 于8.6API~25API,平均为12.3API根据前人研究及分析测井资料发 现, 凡是礁滩储层发育层段,都具有“三低一高”特征,即低伽马、低速度、低密度以及高中子孔隙度[2]对长兴组各类岩性进行了统 计,发现储层均呈现上述特征,见表1丘状,表现为强振幅波谷,进入盆地,表现为光滑水平强 表明沉积的为泥,泥质灰岩另外,长兴底表现亦为光滑 波谷,这是长兴底的一套泥岩,基本验证了前述分析结果图1 生物礁、滩储层的正演模拟;A.地质模型;B.合成地 震3 礁盖、滩体有利相带分布表1 礁相、滩及滩间测井响应数据表 (3)地震响应特征礁盖、滩体储层的地震响应变化主要受储 层厚度、物性、孔隙流体性质以及地层配置等因素影响[9]井震联合 标定后的地震剖面上,长兴组出现强或极强反射同相轴当储层物性 很好或含气时,出现极强低频反射当储层较薄(小于1/4波长) 时,多 套薄储层与围岩的反射相互干涉叠加,解释这类储层需从分析1252011年第11期石 油 地 质 2011年第11期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