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doc
3页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以《荷塘月色》和《春》为例------绥阳县金承中学摘要: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都是文质优美、脍炙人口的美文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动人,语言的这些特征为其散文的标志性特征语言美也为后世人们所学习的榜样本文将主要以朱自清先生的两篇散文为例,浅析他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朴素自然的语言美、修辞的多样美、语言的绘画美、语言的诗意美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语言美一 朴素自然的语言美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如早春晨曦、晚秋山泉,给人以无限清新的感觉他的语言中或许有警句,或许有妙语,或许有精彩的比喻但都掩藏不住朴实无华的文字,这种朴素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消除了文学与普通民众的隔阂如《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着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这段文字平易自然,让读者感受到的就是身边的人与物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生活中的牛毛、花针、细丝这极具生活化的朴素的语言让读者能够更深的体会到春雨是何种的景象,使春雨的形象跃然纸上。
再加上树叶儿、屋顶、小草、小路边、石桥上、撑伞的人,地里的农民披蓑戴笠,整个春雨下的画面生动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感受到了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些语言极具生活化,朴素而感人除此以外,语言的朴素自然还体现在语言的口语化方面叶绍钧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说:“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朱自清主张“用笔如舌” ,提倡“谈话风” ,像“寻常谈话一般,读来亲切有味 ”他强调:“现在诗的语言第一是要回到朴素,回到自然(《语文读拾·今天的诗》 ) ”如果爱用骈句,有时会使文字失去自然的风味就不好他的散文基本上总是用通常谈话的口气,用词造句都十分接近口语而他所用的口语又不是随意生涩难读,而是在方言,口语的基础上加以普通话的北方方言,读起来生动活泼,自然流畅二 修辞的多样美古往今来,写文章都讲究修辞美朱自清的语言虽然朴素自然,但却优美生动,多数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优美生动的音韵美这些都是因为他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上发挥想象,运用高超的修辞技巧,使得句子不仅是“下里巴人” ,而且同样具备“阳春白雪”的优雅动人他在文中常用的是比喻、拟人、排比及叠字等多种修辞手法不仅单独使用,还常常把他们联系起来套用、连用及兼用。
比喻、拟人是作者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春》这篇精心编撰之作,几乎每一个词语都经过了一番斟酌锤炼他不说春风拂面而是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这一形象的比喻把春风同其他季节的风区别开来,同时写出了春风的特点春天的脚步近了,小草开始生长了, “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作者的这一比喻用了一个“钻”字,表现出了小草在春天里突破板结的土地而生长的动态,表现了小草所蕴藏着的巨大生命力朱自清先生的描写不是停留于对自然景物的机械临摹,而是发挥了奇妙的想象,运用新颖贴切的比喻和拟人的艺术手法,变静止为飞动,赋予自然物特有的情趣他的笔不是凝固的,而是流动的,飞驰的,描绘事物能形神俱出他的散文的形象创造,几乎都想象丰富,比喻精巧,拟人恰到好处叠字、叠词、叠句的大量运用,也是他散文的独特标志在他的散文中叠字、叠词随处可见统计了一下,仅《荷塘月色》一文中就用了 26 个叠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田田的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有白花 “田田”写出了叶子紧挨着的样子 “脉脉”的流水赋予了流水感情荷塘四周“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都是树,树色是“阴阴的” ,远山是“隐隐约约”的这段描写有近有远,错落有致,极富层次美。
很多这样的叠词运用在了写景状物的过程中不仅使景色更加形象生动,而且语句更具有节奏感音乐美由此可见朱自清先生驾驭语言的精深造诣三 语言的绘画美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不管是朴素也好,富有高超的修辞技巧也罢他的这些语言最终都为我们编织了一幅幅形象逼真的画面有生活场景,有自然风景,还有异国风情等等曾经有人说,朱自清是散文领域里的卓越画家他是以语言作为画笔,对描写的对象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体验,达到情景交融一处胜迹,一幅景色,一个事物形态它能从不同角度作多方面的描绘,有话可说,有画可作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他是怎样描绘生活场景的,在《荷塘月色》中我们看到在开头和结尾处作者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是作者用语言来给我们描绘的一个场景通过他的语言看到了他的生活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其次,除了这些生活画面,作者还描绘了风景图:绵绵的春雨斜织着,四周的绿树,青草被润得发亮,稀疏的房屋罩在一层浅蓝色的淡烟薄物之中,乡间的小路,小河上的石桥,撑伞漫步的行人披蓑戴笠在地里劳作的农夫……,这是用语言编织成的一幅多么美的淡彩水墨的“春雨图”啊!你可以看到乡村的景物,更能够感受到春的气息。
语言同样可以作为画笔为读者勾画出优美的图画这就是朱自清散文语言美之一四 语言的诗意美朱自清的散文不但诗中有画,而且画中有诗上面说过,朱自清的散文多用“活的口语”或“全写口语” 但如果只是表现为口语化,就难免缺乏沁人心脾的感染力所以他的散文语言既写得朴素自然,又富于蕴含诗意美感不仅在于形象地描绘出风物人情,而且在于有诗味正如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所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朱自清散文的诗意美,首先表现在他十分注重“眼” (诗“眼”和文“眼” )的安设无论是“诗眼”还是“文眼” ,都是语言中最富于表现力的词汇,负载着蕴蓄着诗意美如《荷塘月色》作者开门见山地“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全篇的“眼” 接着写小路的“静”写自己独行的“静” ,写荷塘景色的“静” ,写月色朦胧的“静” ,以此反衬“心里颇不宁静”接着又以荷塘四周的蝉声和蛙声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 ,并联想江南采莲的热闹,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何在,暗示朱自清先生想摆脱当时处境但又无法摆脱的心态。
朱自清散文“眼”的安设,还能做到不事雕琢,不露痕迹,使人在“看似常”之中找到“最奇崛”的功力如《春》 ,乍看一时还找不到它的“眼” 但细看加以体味,就会觉得“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就是“眼” 作者写春的生机和创造力,就是为了写人对春天的希望可见这句谚语正是作品诗意的内核而这个“眼”作者没有让它和盘托出,更没有粉饰字句,显得平易,自然,和谐,使散文意境具有隽永的诗意综上所述,朱自清的散文之所以优美,是因为语言中具有这四个方面的特征只有从语言入手,才能体会到朱自清的散文是如何优美动人,引人入胜只有细细的去感受和品味语言,才能更好的了解朱自清散文的特色朱自清的散文创作,是我们时代的标志杨振声说:“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了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将永远领导我的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朴素自然,贴近我们的生活,口语化的运用,生动活泼;比喻拟人的运用之精湛,叠字叠词的运用之精妙,让我们为之震撼;语言编织的画面立体真实,形象逼真如身临其境;诗意的阐述能感受到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及情景交融的高超艺术技巧展现所以说朱自清不愧为我国散文创作的艺术大师,其散文语言之美是人人所共知的参考文献:1 郁达夫 《中国新闻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2 朱自清 关于写作(《朱自清散文名篇》 ) 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73 王瑶 《念朱自清先生》 (选自《朱自清先生研究资料》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4 朱士钊 《现代散文鉴赏》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75 杨振声 《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文讯》 (第九卷) ,19486 叶蜚声 徐通锵 《语言纲要》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