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弗兰兹·卡夫卡百科名片.pdf
7页弗兰兹·卡夫卡百科名片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 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 年开始写作, 主要作品为4 部短篇小说集和3 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 部长篇也均未写完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中文名:弗兰兹·卡夫卡国籍:奥地利出生地:捷克布拉格出生日期:1883 年 7 月 3 日逝世日期:1924 年 6 月 3 日职业:文学小说家毕业院校:布拉格大学目录生平介绍轶闻卡夫卡与中国作品生前出版的单行本生前出版的集子生前出版的小说(未结集)遗作(长篇小说)作品的出版卡夫卡与中国作者语录关于艺术关于现代社会关于现代人关于现代技术和媒体其他作者故居生平介绍轶闻卡夫卡与中国作品生前出版的单行本生前出版的集子生前出版的小说(未结集)遗作(长篇小说)作品的出版卡夫卡与中国作者语录关于艺术关于现代社会关于现代人关于现代技术和媒体其他作者故居展开弗兰兹·卡夫卡编辑本段生平介绍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 年 7 月 3 日— 1924 年 6 月 3 日) ,20 世纪德语小说家。
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卡夫卡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长子,有三个妹妹(另有两个早夭的弟弟) 自幼爱好文学、戏剧,18 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多次与人订婚,却终生未娶,41 岁时死于肺痨1904年,卡夫卡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12 年的一个晚上,通宵写出短篇《判决》 ,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生前共出版七本小说的单行本和集子,死后好友布劳德( Max Brod)违背他的遗言,替他整理遗稿,出版三部长篇小说(均未定稿),以及书信、日记,并替他立传卡夫卡他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 热,经久不衰后世的批评家,往往过分强调卡夫卡作品阴暗的一面,忽视其明朗、风趣的地方,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Les testaments trahis)中试图纠正这一点。
其实据布劳德的回忆,卡夫卡喜欢在朋友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读到得意的段落时会忍俊不禁,自己大笑起来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美国诗人奥登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三四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余党视之为同仁,四五十年代的荒诞派以之为先驱,六十年代的美弗兰兹·卡夫卡国”黑色幽默“奉之为典范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粗暴、专制, 对儿子的学习、 生活不闻不问,只是偶尔指手画脚地训斥一通——他想把儿子培养成为性格坚强而又能干的年轻人,但结果是适得其反,“我在自己的家里,在那些最好 ,最亲的人中间 ,感觉比陌生人还要陌生“.卡夫卡内心中一直对父亲存有无法消除的畏惧心理由此而培养的敏感、 怯懦的性格和孤僻、忧郁的气质使卡夫卡其人其书成为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写照:异化现象,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无法克服的荒诞和恐惧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另一部短篇小说 《饥饿艺术家》 描述了经理把绝食表演者关在铁笼内进行表演,时间长达四十天。
表演结束时,绝食者已经骨瘦如柴,不能支持后来他被一个马戏团聘去,把关他的笼子放在离兽场很近的道口,为的是游客去看野兽时能顺便看到他可是人们忘了更换记日牌,绝食者无限期地绝食下去,终于饿死这里的饥饿艺术家实际上已经异化为动物了另外一些小说是揭示现实世界的荒诞与非理性的,如《判决》和名篇《乡村医生》,这里,现实和非现实的因素交织,透过这些荒诞的细节和神秘的迷雾,这里寓意着: 人类患了十分严重的病, 已经使肌体无可救药人类社会的一些病症是医生医治不了的,这里的医生最后也变成了流浪者卡夫卡的长篇小说《美国》和《地洞》等揭示的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困惑感;而《审判》 、 《在流放地》以及《万里长城建造时》则揭示了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和其中的腐朽短篇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中写到:中国老百姓被驱赶去建造并无多大实用价值的长城,他们连哪个皇帝当朝都不知道,许多年前的战役他们刚刚得知,仿佛是新闻一般奔走相告 “皇帝身边云集着一批能干而来历不明的廷臣,他们以侍从和友人的身份掩盖着艰险的用心 ” “那些皇妃们靡费无度,与*刁的廷臣们勾勾搭搭,野心勃勃,贪得无厌, 纵欲恣肆,恶德暴行就像家常便饭他还写出了表现民主主义思想的一句话:“在我看来,恰恰是有关帝国的问题应该去问一问老百姓,因为他们才是帝国的最后支柱呢。
在世界文学史上,弗兰兹·卡夫卡绝对是一个异数作为一个文学大师,他极为罕见地不是本国或本民族的代言人,更别提什么 “时代的良心 “之类的了 他在身份认定上的矛盾性与特殊性, 使得他注定没有归依之所:他是奥匈帝国的臣民,生长在捷克的布拉格,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做小职员,母语是德语,血统是犹太人,而他本人又终生与犹太人的生活、宗教和习俗保持着非常大的距离--“我跟犹太人有什么共同之处?“他说于是,他血液中对永恒的强烈渴望驱策着他孤身独对一个异质的世界,并且与之作无望的缠斗,就像他作品里的那个土地测量员K.,在一个夜晚踏雪来到神秘、强大的城堡面前,对自己的宿命已洞若观火:为进入它倾尽毕生心力,直至生命消殒也可以说,孤独就是卡夫卡的宿命,他之渴望孤独恰如猛兽嗜血他说: “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孤独,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写作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 卡夫卡所构筑的城堡同时也是一个有关写作的巨大隐喻,藉着孤独, 他能够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接近它, 因为它完全来自他个人,也仅属于他个人;他的主人公都不过是他的一个化身,他们或者叫 K. ,或者叫卡尔,或者名字的构词方式与卡夫卡相同,都生活在一个粗暴的父亲或类似父亲形象的阴影之下,都“害羞、胆怯、懦弱而善良“—这是卡夫卡相知最深的女友密伦娜对他的描述。
关于卡夫卡,一个需要纠正的误解是,他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身材瘦小,落落寡合事实上,他身高一米八二,相貌英俊,一双清澈的大眼睛颇能虏获女性的芳心, 这一点, 他短暂一生中堪称频繁的艳遇可资佐证他几乎每次去疗养院病休,都会同某位红颜知己发生始而急促热烈、终又不了了之的恋情卡夫卡与未婚妻菲莉斯第一次婚约的解除就是因为他同菲莉斯的女友、负责调解二人关系的格莱特发生了超乎友情的关系为此,菲莉斯、菲莉斯的妹妹、格莱特等人专门组成了一个“法庭 “,对卡夫卡进行审判--恰恰是这场审判给卡夫卡带来的罪孽感、恐怖感和无力感, 导致他日后写出了不朽名作《审判》在布拉格的卡夫卡铜像卡夫卡一生三次订婚,三次解除婚约, 究其根本原因, 乃是卡夫卡对家庭生活将毁掉他的写作所赖以存在的孤独的恐惧在他所钟情的写作面前,常人视为理所当然的婚姻其实毫无位置可言,而他个人,也不过是这古老的伟大事业心甘情愿的祭品从这一点上考量,他焚膏继晷地写作、 又不断地毁弃自己的作品的举动,就超越了自厌和自虐,而达至大诚大勇的境界;他那卑微、晦暗、支离破碎的一生也因而获得了一贯性和力量卡夫卡 1924 年 6月 3 日因肺病辞世,他曾在遗嘱中要求挚友马克斯·布罗德将他的全部手稿统统付诸一炬。
所幸,布罗德没有这样做编辑本段轶闻“卡夫卡” 在捷克语中是 “寒鸦” 的意思, 卡夫卡父亲的铺子即以寒鸦来作店徽而“卡夫卡”在希伯来语中是“穴鸟”的意思(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都是犹太人的语言)弗兰兹·卡夫卡为纪念这位独一无二的大师,1983 年发现的小行星3412 以“卡夫卡”来命名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爱读卡夫卡,他的一本小说就叫《海边的卡夫卡》此外,受到卡夫卡影响的中国作家甚多,有残雪、格非、余华等编辑本段卡夫卡与中国阿根廷作家波尔赫士(Jorge Luis Borges )是首个将卡夫卡小说译为西班牙文的人,他在一篇文章《 Kafka y sus precursores》中替卡夫卡追宗认祖,其中一人是韩退之,全因他写过《获麟解》 这篇寓言卡夫卡读过一些中国文学的德译本,他在 1912 年写信给当时的未婚妻,引用了袁枚一首不太高明的诗:《寒夜》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卡夫卡读过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文学著作,有《南华经》 《论语》《道德经》等卡夫卡偏爱研究道家,他说:“在孔子的《论语》里,起初人们还站在坚实的大地上,但到后来书里的内容越来越虚无缥缈,让读者不可捉摸。
老子的格言是坚硬的核桃,我被它们陶醉了,但是它们的核心对我依然紧锁着我反复读了好多遍, 然后我却发现, 就像小孩玩彩色玻璃球游戏那样,我让这些格言从一个思想角落滑到另一个思想角落,而丝毫没有前进通过这些格言玻璃球,我其实只发现了我的思想槽非常浅,无法包容老子的玻璃球这是令人沮丧的发现,于是我停止了玻璃球游戏编辑本段作品生前出版的单行本《判决》 (Das Urteil) 《火夫》(或译《司炉》 )(Der Heizer) 作品《变形记》 (Die Verwandlung) 《在流放地》 (In der Strafkolonie) 生前出版的集子《观察》 (Betrachtung) 《乡村医生》 (Ein Landarzt) 《饥饿艺术家》 (Ein Hungerkü nstler) 生前出版的小说(未结集)《与祈祷者的对话》 (Gesprch mit dem Beter) 《与醉汉的对话》 (Gesprch mit dem Betrunkenen) 作品《巨响》 (Groer Lrm) 《桶骑士》 (Der Kü belreiter) 遗作(长篇小说)《失踪者》 (Der Verschollene) 【一名《美国》 (Amerika) 】《审判》 (或译《诉讼》 )(Der Proze) 《城堡》 (Das Schlo) 作品的出版从 1978 年起,在德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支持下,一批来自各国的德语文学专家,开始按照当代学术标准来编辑卡夫卡的小说、日记、书信、遗稿,并由菲施尔出版社 (S. Fischer Verlag )陆续出版。
作品编辑本段卡夫卡与中国阿根廷作家波尔赫士(Jorge Luis Borges )是首个将卡夫卡小说译为西班牙文的人,他在一篇文章《 Kafka y sus precursores》中替卡夫卡追宗认祖,其中一人是韩退之,全因他写过《获麟解》 这篇寓言卡夫卡读过一些中国文学的德译本,他在 1912 年写信给当时的未婚妻,引用了袁枚一首不太高明的诗: 《寒夜》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编辑本段作者语录关于艺术“事实上,作家总要比社会上的普通人小得多,弱得多因此,他对人世间生活的艰辛比其他人感受得更深切、更强烈笔不是作家的工具,而是他的器官艺术向来都是要投入整个身心的事情,因此,艺术归根结底都是悲剧性的艺术是一面镜子, 它和钟表一样, 有时也会‘走快’ ”“每一件真正的艺术品都是文献和见证许多所为的科学家把作家的世界移植到另一个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