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章理气药和方剂.ppt
105页第七章 理气药和方剂 TCM Department of First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理气药和方剂 v[含义] v1、理气药:凡有调通气机,消除气滞作用的药物 v2、理气方: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 v 治疗气滞或气逆病症的方剂 v[适应症] 气滞证及气逆证 v 主要是脾胃,肺,肝的气滞或气逆 v脾胃气滞:腹胀,嗳气,呕吐等 v肝气郁滞: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等 v肺气上逆:咳嗽,气喘 厚朴 v性味:苦、辛,温入胃,肺,大肠 经 v功效:燥湿行气,降逆平喘 v主治: v1.脘腹胀满,纳呆 v2.胸闷咳嗽,气喘,痰多 v用量:3—9克 陈 皮 陈 皮 v性味:辛、苦,温入脾,肺经 v功效:理气健脾, 燥湿化痰 vPromoting circulation of Qi, strengthening the spleen, eliminating dampness and relieving phlegm. v主治: v1、脾胃气滞证腹胀,嗳气,恶心呕吐等 ; v 或脾气虚弱者。
v2、痰多,胸膈满闷,咳喘 v用量:3——9克 陈 皮 v附药: v橘核:行气,散结,止痛 v 治疗疝气痛,睾丸肿痛 v橘络:行气,通络,化痰 v 治疗咳嗽,胸闷 v橘叶:舒肝解郁散结 v 治疗胸痛,乳房胀痛 香 附 v性味:辛、微苦,甘,平入肝,三焦经 v功效:理气解郁,调经止痛 v主治: v1.胸胁胀痛,胃痛,腹痛,疝气痛等 v 多种痛证 v2.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 v用量:3—9克 延胡索 延胡索 v性味:辛、苦,温入心,肝,脾经 v功效:行气,活血,止痛 v主治:气滞、血滞所致多种痛证 v1.胸腹诸痛 v2.瘀血阻滞,经行腹痛 v3.寒滞肝脉,疝气疼痛 v4.跌打伤痛,关节痛等 v用量:3——9克 注意:孕妇慎用 第八章 理 气 方 越鞠丸 v功效:行气解郁 v主治:六郁证 v 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气吞酸 , v 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v辨证要点: v 胸痞纳差,脘腹胀痛,饮食不消 越鞠丸 v方解:六郁证指气郁,血郁,痰郁,火郁 , v 食郁,湿郁 v君: 香 附--- 行气解郁,以治气郁。
v臣佐:川芎--- 活血祛瘀,以治血郁, v 又助香附行气解郁 v 栀子--- 清热泻火,以治火郁 v 苍术--- 燥湿健脾,以治湿郁 v 神曲--- 消食导滞,以治食郁 越鞠丸 v 痰郁与气,火,食有关,气机流 畅,诸郁得解,则痰郁亦随之而消 v运用:根据何郁为主,适当配伍, v 随证加减,成方活用 v方歌: v越鞠丸治六郁侵,气血痰火湿食因; v芎苍香附兼栀曲,气畅郁舒痞闷伸 第八章 理血药和方剂 v 血热——凉血:常用生地、丹皮 v血 v 血虚——补血:常用熟地、当归 v分 v 血瘀——活血:血化瘀药和方 v病 v 出血——止血:止血药和方 第一节 活血化瘀药 川芎 v性味:辛、温入肝、胆、心包经 v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川芎 v主治: v1、血瘀气滞、月经不调、闭经、痛经 v 或跌打损伤肿痛等 v2、感冒头痛,或偏头痛 v 前人称:“头痛必用川芎” v3、虚烦不眠 v用量:3——9克 v注意:阴虚火旺,肝阳上亢者, v 月经过多者忌用,因其温燥。
丹参 丹参 v性味:苦,微寒入心,心包,肝经 v功效:活血祛瘀,凉血排脓,养血安神 v主治: v1、血瘀月经不调、痛经,闭经、 v 产后恶露不尽 v2、心绞痛,缺血性中风,脉管炎等 v3、痈肿疮毒 v4.心烦不寐,心悸 v用量:9——15克 注意:反藜芦 益母草 v性味:辛、微苦,微寒入心、肝、膀胱经 v功效:活血祛瘀,调经,利水消肿 v主治:产后恶露不尽,血瘀腹痛; v 血滞经闭,月经病等 v 本品为妇科经产要药,故名 v2、水肿尿少能消蛋白尿,故肾炎常用 ) v用量:9——30克 v注意:孕妇忌用 止血药 v本类药适用于各种出血证但中医强调 v辨证施治及配伍用药所以: v 血热妄行者:配伍清热凉血药 v 血瘀阻滞者:配伍化瘀药 v 气 虚 者 : 配伍补气药 v另外,根据不同脏腑,经络选择针对性强 的止血药如:血淋、血尿者选小蓟 一 凉血止血药 白茅根 v性味:甘、寒入肺,胃,膀胱经 v功效:凉血止血,清热生津,祛湿利水 v主治: v1.热证出血,如吐血,尿血,鼻衄等 v2.胃热呕吐呃逆,肺热咳嗽;麻疹。
v3.水肿,热淋,黄疸 v用量:3 --- 30克鲜品:30 --- 120克 小蓟 v性味:甘、凉 v功效:凉血止血,消散痈肿,利尿清 热 v主治: v1.热证出血,如尿血,咯血,崩漏,鼻 衄等. v2.热毒疮肿 v3.肾炎,高血压病,或湿热黄疸 v用量:4.5 –9克 二 化瘀止血药 三七(田七) 三七 性味:甘、微苦,温入肝、胃经 功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利胆退黄 主治: 1.内外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崩漏等兼有 瘀滞肿痛者尤宜 特点:止血不留瘀 2、各种血瘀疼痛,痈肿疼痛,尤为跌打损伤要药 如;云南白药 用量:3——9克 注意:孕妇忌用 三,收敛止血药 白芨 v性味:苦,甘,涩,微寒入肝、肺,胃经 v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v主治 v1.便血,咯血,及外伤出血 v2.疮疡肿痛,溃疡久不收口,手足皲裂 v用量: 3 – 9克 v注意:反乌头 第九章 理 血 方 (一)活血化瘀方 v 血 府 逐 瘀 汤 v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v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lieving blood stasis, vPromotion circulation of Qi to stop pain. v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证。
胸痛, 痛有定处,舌黯红或有瘀斑 血 府 逐 瘀 汤 v方解: v君:当归,桃仁,红花———活血祛瘀 v臣:川芎,赤芍 —— 助君药活血祛瘀 v 生地 ——配伍当归养血和血而不伤阴 v佐:牛 膝 ——祛瘀血,通血脉 v 柴 胡 ----- 舒肝解郁,升达清阳 v 桔梗,枳壳—— 一升一降,行胸中气滞 v使:甘 草 —— 调和诸药 血 府 逐 瘀 汤 v临床运用: v 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 伤,以及脑震荡等,可选用 v注意:孕妇忌用 血 府 逐 瘀 汤 v方歌: v血府当归生地红,柴芍枳草与川 芎; v桔梗桃仁牛膝入,活血宽胸止疼 痛 (二)止血方 十 灰 散 v功效:凉血止血 v主治:血热妄行出血证如吐血, v 咯血,衄血等血色鲜红,舌红脉 数 v辨证要点: v 上部出血,血色鲜红,舌红脉数 十 灰 散 v方解: v君:大 蓟,小 蓟,荷 叶 v v 凉血止血 茜草,侧柏叶,白茅根 v 棕榈皮 ---------- 收敛止血 v臣:栀子 —— 清热泻火。
v 大黄 ---- 导热下行,使气火降而血止 v佐:丹皮 ---- 配大黄以凉血祛瘀 十 灰 散 v 诸药烧灰存性,加强收涩止血作用 ; v以藕汁或萝卜汁调服,增强凉血止血 v之功效 v临床运用: v 本方为一首急救止血方剂,常用 于消化道出血,支气管扩张及肺结核 咯血属气火上逆者 v但属虚寒性出血者忌用 十 灰 散 v方歌: v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茜茅荷丹榈随; v二蓟山栀大黄共,凉涩止血此方推 第九章 化 痰 止 咳 平 喘 药 v[含义] v化痰药:能消除痰涎的药物; v止咳平喘药:能减轻或制止咳嗽、 v 气喘的药物 v化痰止咳平喘方:以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组 成,具有消除痰涎,止咳平喘的方剂 v[适应症] 痰证,咳证,喘证以及与痰有关 v 的癫痫,瘿瘤,瘰疬,中风等 化 痰 止 咳 平 喘 药 v[分类] v1.温化寒痰药:寒痰,湿痰 v2.清化热痰药:热痰,燥痰 v3.止咳平喘药:咳嗽、气喘 化 痰 止 咳 平 喘 药 v[注意] v1.注意表里寒热之辨证如外感咳嗽等宜 宣肺解表加止咳化痰药,不宜单用本类药 v2.中医的“痰”,涵义广泛,除肺贮之痰 外, v还与惊痫癫狂,瘰疬结核等有关。
v 故前人有称:“百病皆生于痰” 半夏 半夏 v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v半夏 v性味:辛,温入脾,胃、肺经 v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vClearing dampness to reduce phlegm, lowering the adverse Qi to stop vomiting. 半夏 主治: 1.湿痰,寒痰证 v症见:咳喘痰多清稀,色白,或寒饮哮喘 v2. 多种呕吐: v 尤以湿痰,寒饮犯胃所致者尤宜 v 胃火呕吐,须配黄连,竹茹; v 胃虚呕吐,配人参; v 妊娠呕吐,配砂仁 半夏 v3、痰热结胸证胸脘痞闷,呕吐等 v4、梅核气,瘿瘤,痰核等 v 生半夏外敷治疗痈疽 半夏 v用量:3——9克生用毒性大,内服用制 半夏,法夏 v注意: 反乌头,附子 天南星 v比较:天南星 v半夏与天南星皆辛,温 v 功效:燥湿化痰,消痞散结 v天南星:长于祛风定惊,治疗风痰眩晕, v 中风口眼歪斜等 v胆南星:苦,微辛,凉 v 长于治疗中风痰迷,惊风癫痫,痰火 喘咳,头风眩晕等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贝母 贝母 v贝母有两种:川贝与浙贝。
v性味:川贝:苦、甘,微寒 v 浙贝:苦,寒 皆入肺、心经 v功效:化痰止咳,清热散结 贝母 v主治: v川贝:长于润肺化痰止咳,多用于阴虚燥咳,或 痨咳咯血 v浙贝:清火散结力强,多用于外感风热、痰火郁 结之肺热咳嗽 v2、痈疽初起,瘰疬痰核,乳痈,浙贝清热散 结力优,多用 v用量:3 –10 克川贝研末冲服,每次1——2 克 v注意:反乌头,附子 瓜蒌 v性味:甘,寒 入肺、胃,大肠经 v功效:清肺化痰,消肿疗痈,润肠通便 v主治: v1.肺热咳嗽,痰热结胸 v2.肺痈吐脓,乳痈肿痛 v3.肠燥便秘 v用量:全瓜蒌 10—20克;瓜蒌皮 6—12 克; v瓜蒌仁 10 – 15 克 注意:反乌头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v 杏仁 v杏仁分苦,甜二种药用常指苦杏仁 v性味:苦,微温 入肺、大肠经 v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杏仁 v主治: v 风寒咳喘:配麻黄 v1、多种咳喘 风热咳嗽:配桑菊 v 燥热咳嗽:配沙参、贝母 v 肺热咳喘:配石膏 v2.、 肠燥便秘 v(种仁类药材多含油脂,有润肠作用) 杏仁 v用量:3——10克。
v注意: v1、南杏仁无毒,偏于滋润,可用于肺虚久 咳 v2. 苦杏仁中毒,按氢氰酸中毒处理 第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方 v v二陈汤 v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v主治: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