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满族音乐的发展.doc
6页浅谈满族音乐的发展香坊区少年之家 李赛男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从16世纪——19世纪末,满族对统一祖国疆土,团结各族人民发展国家经济和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满族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首先在于它能不断吸收和运用汉族的先进经验从汉文、汉语到汉族音乐都兼收并蓄,这是一个人口较少的满族能统治人口众多的中国长达260多年之久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满族音乐能在汪洋大海似的汉音乐文化包围之中得以不断传播和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一、满族音乐的生成及文化背景满族音乐是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从史料记载中来看,满族的先世——靺鞨、女真所创作的“渤海乐”、“女真乐”和清皇太极改称“满洲”后的满族音乐,已成为东北古代音乐的主体,在历史上曾对日本音乐和我国中原音乐有过较大影响然而,由于社会发展、民族融合等文化背景的改变,使满族音乐的面貌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近年,音乐家们挖掘、整理出了渤海国时期传入日本宫廷的“渤海乐”中的一个乐曲——《新靺鞨》,从解译后的乐谱中看,“曲调坚定有力,有劳动号子的特点旋律音阶是以sol,la,do三音列为核心的五声音阶,这正是现在满族民间音乐的特点”。
这个乐谱以具体的音乐形态证实,渤海族民间音乐具有以劳动节奏为主和体现原始美的艺术特征在努尔哈赤统一满族(女真族)各部之前,东北地区大约有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大部满族统一后,虽从狩猎文化转为农耕文化,但“精骑射、尚勇武、喜渔猎、善歌舞是其突出的习尚从满族人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性格秉性可以想到,满族音乐以反映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旋律质朴、节奏棱角分明,音乐性格坚定有力二、由满族秧歌看其音乐的发展满族秧歌最早的影子可以从唐代渤海国的民间舞蹈“踏缒”说起满族秧歌俗称“鞑子秧歌”,不仅由来已久,而且广为普及满族秧歌,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只是单纯的娱乐活动,还具有明显的内容初期的秧歌多系表演渔猎、耕织、商、工等生产形象明朝末年努尔哈赤起兵后,满族秧歌逐渐加入了军事内容,整个秧歌大队摆出练兵习武、驰骋征战的阵势从清朝康熙年间已具雏形的现在满族秧歌,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从最初的宫廷礼仪性舞蹈逐渐向民间表演、娱乐方面转化目前满族秧歌所使用的音乐,是在保留原始满族秧歌鼓点音乐基础上,以满族萨满祭祀音乐中的神歌和鼓点为素材发展创造的歌舞音乐满族秧歌的艺术特色正是满族传统民间歌舞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满族秧歌可谓是源远流长。
当然,满族音乐自清代至今的300多年,由于汉族音乐的影响,满族音乐达到了比较高度的融合和同化,而出现了满族音乐自身特点保留较少的情况其实,各民族之间音乐的融合和交融都富有积极意义满族的歌舞音乐满族秧歌在清代以来几百年间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特别好的见证三、满族音乐发展的文化圈在满族音乐发展历程中,因受不同民族文化影响,呈现出其生存、发展的三大文化圈,即中原北方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圈;东北地区以满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圈;满族人聚居地的满文化圈1、中原北方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圈渤海国亡后,辽统治者唯恐其作乱,将渤海族人分散强迁至各地,到了金代,辽东地区的渤海族人逐渐增多,金代女真族入主中原,主张学习汉语和汉儒的经书和理学等著作 清入关后,统治者一方面为治理国家巩固政权积极竭力学习汉族文化;另一方面为维护满族“国语骑射”的民族意识又制定了一些方针措施由此,形成满文化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又逐渐融入汉文化的历程在东北满族人民中,还流传着一种手执八角鼓自编自唱的艺术形式,名为“八角鼓”清入关后,它已具有说唱特征雏形,也传入关内此后,“八角鼓”的表演形式以满文化特征和其他满族音乐文化因素,以及中原音乐文化一起促成“单弦牌子曲”的形成和发展。
上述表明,满族及其先世的音乐在进入中原后,伴随着汉族音乐的进化,也处在一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良好氛围中,它在不断发展中与汉族音乐相融合2、东北地区以满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圈东北地区是满族(女真族)的发源地,在民间,满族(女真族)风俗文化对汉族的影响,胜于汉族生产技术对满族的影响在留居东北的汉人中,沦为满族奴婢的汉人(谓“包衣者”)满化最深民国以后,虽然关内汉人带来了各种汉文化,但长期封闭的东北地区因悠久的历史积淀,仍以满文化为主,兼融汉文化,似可称为满汉文化从现存满族音乐作品中可以看到满族音乐的特征是:“宫、商、角三音小组是满族音乐的核心音调,……以采用宫调式的最多,商调式、角调式次之,羽调式、徵调式则少见……由于满族单词重音常落在单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上,所以在散板和有板两类节拍中,都经常出现前短后长或前紧后松的节奏型,如《三字经》式的歌词使满族民间音乐中常出现X X X ─‖X X X‖的节奏型 东北地区(除满族聚居地外)能够体现满族音乐特征的艺术形式有东北大鼓、单鼓(旗香、民香)、二人转和部分汉族民歌在东北民歌中,汉族民歌分布较广,由于满汉文化交融,使得满、汉民歌难以分辨但是从大量的汉族民歌中,依然能找出满族民歌的痕迹。
从黑龙江省的《打秋千》(拜泉)、《十根花棍调》(齐齐哈尔)、《祭腔调》;吉林省的《小调》(柳河);辽宁省的《拔白菜调》(凌源)、《十二月小调》、《双五更》(长海)、《泗州调》(朝阳)等民歌可以看到,这些民歌从节奏、调式、骨干调式音、音腔、旋律性格等方面都显现出满族民歌的特征综上所述,满族音乐在东北地区的满汉文化交融中已成为东北大鼓、单鼓、二人转的组成因素,它已由民歌形式进入到说唱、歌舞形态如果说,由于受包括满族在内的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影响,使北、南方汉族音乐的特点有明显区别,那么由于受满族音乐的影响,东北地区民间音乐与关内北方民间音乐也有着明显区别,其旋律在级进中陡然出现的七度大跳,节奏短促、棱角分明、音乐性格豪放、泼辣,无不显现出满族音乐中“骑射”的文化特征3、满族人聚居地的满文化圈在东北满族人聚居的地区,虽然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教育受汉族影响,但其生活习俗、饮食、宗教信仰没有改变,封闭的民族文化圈,深厚的满文化积淀和民族心理意识,使满族民歌和萨满祭祀音乐相对保留其原状,呈现出原始、古朴的文化特征在满族人聚居地区,满族音乐还曾发展成戏曲,清代盛行的“八角鼓戏”和满族戏“朱春”的产生便是满族音乐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满族戏“朱春”具有浓郁的满族文化特点,在满族地区盛行一时其后,此戏种曾一度濒于失传近年来,满族文艺工作者进行极力抢救综观满族音乐发展的全历程可以看到,从社会、生产、经济、语言、习俗等文化氛围对音乐生成发展的影响,它与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有着共性然而满族音乐在特定历史文化氛围中,却有着明显的特殊性简言之,满族族戏虽然源远流长,但是为了生存,在世代不断与汉文化融合迈入文明社会的同时,形成民族内部发展的极端不平衡融入汉文化的族民与停留在渔牧文化的族民之间文化形态有着悬殊差距,由此造成音乐文化发展的停滞甚至断裂,使得它不能像蒙古族、藏族、朝鲜族音乐那样完整又具有鲜明特色的独立于各民族音乐之中这种历史规定了的特殊性,使满族音乐在三种不同文化氛围中生存发展,从而形成了不同发展轨迹。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