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自贡仙市古镇景观设计特色分析.pdf

7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44725458
  • 上传时间:2018-06-1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516.79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地城文化视野下的自贡仙市古镇景观设计特色分析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自贡仙市 古镇景观设计特色分析¹李平毅º唐莉英»陈颖聪¼一、仙市古镇概况仙市古镇地处四川省 自贡市沿滩区北部的黄金山东麓釜溪河畔,距自贡城区 n公里,整个古镇保护区占地约1 7.6公顷仙市古镇始建于隋代,距今已有140 0多年的历史仙市古名仙滩,名字的由来源于一个传说:玉皇大帝的私生女八仙姑厌倦天庭奢靡,留恋人间美景,在釜溪河滩边肆情嬉戏,乐而忘返,在河畔侧卧而眠,被玉帝施法,将八仙姑的躯体化作山水草木,长 留人间½从高处往下观望仙市古镇的山形地貌,就像一位侧 卧而眠的美少女,因釜溪河 流经此处,在少女脚下形成一滩,所以得名仙滩民国二十二年,仙滩正式改名仙市仙市古镇距今已有140 0多年的历史,因其历史久远,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古迹众多,在1992年被评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20 07年被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二、仙市古镇聚落的兴起仙市是一个典型的因盐运而生的市镇聚落仙市既是古盐道上水、陆运输的分合口,又是陆路运输的重要站口在1997年出版的《自贡市志》中记载,清代中叶后,盐业不断发展,经济逐渐繁荣,商旅增多,形成以自流井为中心,沟通上至成都、下至重庆的泽道和连接滇黔边境的古释道,途经仙市的井富路、井隆路等,均是自贡至隆昌和荣昌再到重¹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理工学院 中国盐文化研究 中心资助项目“自贡盐业古建筑环境景观设计研究”(编号:YWHY 09一1 2)之阶段性成果。

      º李平毅(1977一),男,重庆渔南人,艺术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四川理工学院艺术学 院讲 师,主要研究 方 向为 环境艺术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唐莉英(197 8一),女,四川内江人,设计学硕士,西南交通大学艺术 与传播学 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及环境艺术设计¼陈颖聪(1981一),女,四川自贡人,语言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外语教学½王孝乾、刘丙文、冯庶康:神奇 的仙市古镇[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 2 年.第3一7页一15 5一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辉庆的陆路重要通道¹同时,在自流井及贡井等主要产盐区向外贩运井盐 的主要河道釜溪河上,仙市是十分重要的码头过去,大量 的井盐经仙市水运码头沿釜溪河下行人沱江,或过川中、川东,出三峡济湘楚,或溯流而上到川北,出蜀至陕西所 到地区所产粮食、布匹等生活物资,再经过仙市码头或水路或陆路运 回自贡º但是,水运航道釜溪河在此有一险滩,枯水滩浅,船只无法通行,这里逐渐成为釜溪河上盐船下行航路中重要的盘滩过坳码头而在丰水季节,洪水凶猛,容易冲翻船只,许多挑夫、牛车及盐船不得不在此等候洪水退却后过河。

      就这样,人们在仙市这里或停泊起载,或候着过滩,渐渐人气累积,沿河道岸边形成集镇随着 自贡盐业的逐渐兴盛,福广、贵州、江西和川 内本地等盐业运销 的兴旺,仙市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在两次川盐济楚事件后,仙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模达到历史上的繁荣鼎盛时期在那一时期,仙市古盐道上水路千帆竞发,陆路牛车、马帮、挑夫盈途街道白昼商贾彼邻,盐担蔽街,夜晚灯火通明,游人如织至此,仙市东大道下川路运盐的第一个重要释站和水运码头的地位业已巩固,古镇四街、四栅、五庙、三码头的聚落规模也已成形民国十九年,自贡第一条公路井邓公路开通,由贡井—自流井—邓关的陆上快捷运盐通道被打通,人力运盐的挑夫逐渐被公路盐运取代抗战开始后,自贡盐奉命增产需要对釜溪河进行改造,达到全年通航 能力民国三十一年五月,仙市下游沿滩建成了拦水堰和船闸,将釜溪河水位提高数米,河道沿岸滩涂一律淹没,船只航行障碍完全消除»釜溪河 的通航 能力也直接到达自流井、贡井 等产盐中心,仙市的水陆交通枢纽地位逐渐衰落,仙市的经济、社会地位也就此定格,直至9 0年代初,在全国古镇大开发的浪潮中,仙市才又被人们重新认识,其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及独特的井盐地域特色文化才得以再次展现。

      三、仙市古镇规划格局特色(一)沿河而建,依山而行的整体规划理念仙市古镇随着釜溪河沿盐运中转码头的兴起,来往人员众多而逐渐形成沿河而建的商贾店铺,继而形成街道,组成市镇聚落雏形后来,伴随盐业贩运的兴盛,古镇规划格局逐渐扩大,形成现在市镇格局仙市古镇的街道布局属自然生长状态,因陆路交通要道而自然形成河街子和正街,因水路码头而沿河搭建了新河街和半边街,这样一来,整个古镇的规划格局与川南丘陵地域的地形地貌相融,沿河道伴水纵横而生,靠山地依形蜿蜒上行,让古镇处处都能见山见水,将 自然景观悄无声息地引人居 民的生活在场地规划 中,尽可能少破坏 自然环境的情况,利用已有的自然环境条件,或采用合理的方式适 当改造周边的环境使之符合人的理想聚居环境要求,让建筑与 自然环境、建筑与人工环境、建筑与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贯通和交融,最终让人居聚落与周边环境形成有机整体¼仙市古镇沿河而建,依山而行的整体规划格局,强调了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观念,既体现了西方的场地¹自贡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自贡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年,第29 5一29 7页,º王孝乾、刘丙文、冯庶康:神奇的仙市古镇「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 02年.第8页。

      »自贡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自贡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年,第29 8页¼约翰·0·西蒙兹:景观设计学一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 00年.第116一117页一156一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自贡仙市古镇景观设计特色分析规划原则,也合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营建理念二)四街一巷的正字形市镇布局仙市古镇总建筑面积2 7900平方米,重点保护区共由四条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石板老街和一条短巷构成分别有新河街、半边街、新街子、正街和羊肉巷总长66 2米,四街一巷,组成一个正字新街子为正字的上横,长7 9米,上为陆上盐道人城口,下接水运码头;南北走向的半边街长28 3米,构成正字中间的一长竖半边街与釜溪河平行,是古镇沿河而建的主要街道;长约1 0米的羊肉巷在半边街的右下侧伸出,构成了正字布局的一短横;新河街长4 8米,紧邻釜溪河岸,是正字布局的一短竖;正字的下横是正街,长24 2米随着仙市聚落的扩大和市镇功能的逐步完善,正街逐渐演变为人们日常用品交易的主要场所三)五庙一祠点缀古镇其中,自然构成古镇重要的景观节点在仙市古镇古街道上,井然有序地分 布着五座庙宇:川主庙、南华宫、天上宫、湖广庙和江西庙。

      宏阔雄伟的川主庙,占地2220平方米,虎踞镇北金银山上,殿宇双重,气势磅礴,可惜久经风雨,目前已无存续实体建筑,但当地政府正在着手复建工作,相信不久的将来,川主庙将再现昔日的辉煌位于半边街上的南华宫,也称广东会馆,建造于清咸丰末年(18 62 ),建筑面积约1416平方米,占地1284平方米,系在自贡各地流寓或经商的广东籍人士集资修建的会馆南华宫 内部空间分门厅、戏楼、疏楼、院坝和大殿、耳房等分三级布置,依地势高差顺势而建,序进渐高半边街上的天 山宫,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50),是福建籍盐商的同乡会馆,位于半边街下三分之一处,平面呈凸字形,建筑面积为1 162平方米,占地面积为91 7平方米天上宫在五庙之中最为精美壮观,无论是建筑规划还是装饰工艺,都最为华美江西庙位于正街,是江西盐商所建立的会馆,现仅存下山神庙一座,建筑面积1 8平方米还有仅存旧址的湖广庙,虽已成为历史,但从镇上常住居民的描述里,也不难想象它当日的宏伟与壮阔除了会馆外,陈家祠堂建筑群也是川南富家大院的典型代表陈家祠堂是仙市活镇上陈氏盐商及家族集体祭祖议事的场所,建于1862年,由时年在富顺任知县的陈长墉倡导修建而成。

      祠堂占地1032平方米,建筑面积94 0平方米,属典型的砖木混合穿斗式结构,共分厅、堂三重,布局严谨,层次分明,塑鳌起角,宏阔清秀,代表了川南大户人家的民居建筑规制风格四)沿釜溪河岸的上、中、下三个码头功能各异,布局合理仙市为典型的交通枢纽,特别是运盐出川的水路码头而成长起来的市镇,码头就成为不可缺少的景观仙市共有三处码头,功能各不相同上码头直通新街子,是旧时盐运过磅验标的关口自贡盐业贸易鼎盛的时期,无数满载食盐的船只就是自上码头驶离,然后满载食盐换来的粮食布匹等物资,从中码 头卸货回家下码头为客运渡口,专供贩盐马帮、牛车及挑夫及路人渡河码头上岸道路由平均2 0多厘米厚的青条石台阶筑就,由于上下码头人丁繁忙且负盐而行,磨损严重,时至今日,已经成斜坡状从这些石阶盐道上,仿佛还能感觉到当年仙市码头那人流如织,号声震天的激昂场面在下码头上,建有风雨桥,为渡河的人们遮风避雨古镇的三个码头布局科学,分工明确,在促进自贡岩盐外销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川盐古道第一重镇的地位,有力推动了古镇规模的发展壮大随着现代陆路交通的进步,釜溪河道的重要性逐渐衰落,古镇的三个码头也失去昔日盐业外销一157一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拜重要站口地位,仙市古镇也就像一位人睡的少女,俏美的身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只有码头旁的一丛大楠竹,仿佛还能让人体味旧时盐都那览管遍地的热火场面。

      四、仙市古镇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所谓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¹仙市古镇作为因盐而兴的市镇聚落,其地域文化特性虽然包含于巴蜀文化之中,但也还具有井盐文化特质仙市古镇的景观规划设计,主要体现为因盐而聚的不同地域人员形成的兼容并包的建筑风格,因盐业物流枢纽而注重场镇安全保护功能,以及 因地制宜形成的独特的一地多用、一物多用等建筑规划和设计风格一)移 民文化特色多样,建筑风格强调兼容并包丰富的移民文化是四川地域特色之一,自贡这个先矿后城式资源型城市更是如此,追述自贡移民文化历史,可 以上溯到两百年前明末清初的四川连年动乱,出现人丁稀少,百业俱废的场景,井盐生产也受到极大影响民之存者百不一人若能完其家室者,千万中不一见也鸡豚绝种已数年À、井纪灶废,百不存一,灶丁大批逃亡»清初政府引导的湖广填四川人口大迁移,为自贡的井盐开采带来了资金、技术及劳动力加之政府鼓励,让自贡的盐业 得以复兴顺治二年(1 645),诏免各省本年盐课三分之一顺治六年(1 64 9),“以四川未定,免征商民盐课”¼顺治六年,四川盐茶道林俊明令听民穿井,永不加课,蜀盐始盛½自此,自贡盐场的盐业生产逐渐走向辉煌,清代中叶臻于鼎盛。

      在1 9世纪中叶及2 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两次川盐济楚事件,让自贡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逐渐成为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各地商人均逐鹿 自贡的白银贸易事业,于是和湖广填四川事件的各地人丁一起,共同形成了自贡的移民城市特质由于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大量移民,使四川出现了多元文化并存、多元文化相互渗透的现象¾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仙市作为 自贡因盐运而出现的重要市镇,更是深受移民文化影响这个地域特征在仙市古镇的众多会馆建筑中得以集 中体现:古镇 中的川主庙、南华宫、天上宫、湖广庙和江西庙等五庙,南华宫官帽山墙有粤式民居镬耳封火墙的风韵,天上宫人门牌楼又有闽式建筑的特征,就是这样多种建筑风格的跨界混搭,构成古镇独特的移民建筑风格直到如今,那些经过无数春秋沧桑的会馆庙宇建筑景观,在延续原籍风土人情的特色下,又吸纳了自贡本地建筑及装饰手法,黛瓦青砖,俭朴清秀之中又有恢宏典雅的气派,或石门框,或马头山墙,或穿斗架构,或碎青瓷器装饰 的飞脊翘角,既有巴蜀民居的风貌,又吸取闽、粤、陕、赣、湘建筑景观的韵味,充分体现了仙市古镇建筑风格的兼容与多样二)注重街道规划布局,有限空间做到一地多用¹雍际春:地域文化研究及其时代价值〔 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 8年,第3期。

      º乾隆《富顺县 志》卷五»清代档案:顺治六年六月初二日,巡按四川兼管盐法监察御史赵班玺题《为钦奉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