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设计方案 .doc
9页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设计方案http://www.DearEDU.com【设计时段】1课时【教学内容】历史,第七单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高一,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设计思想】 将“斯大林模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设计,分为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过程、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作用、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地位四个角度进行教学,重点分析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评价(包括历史用作与地位)采取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师问题式教学结合的方式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标准对课本的要求是“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由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为:1、重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2、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 识记“一五计划”、农业集体化和斯大林模式三个基本概念;理解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和评价;认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对中国的影响;斯大林模式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知道学生阅读教材内外的资料,从多角度地认识、解释历史事物,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历史资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设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探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苏联建设成就的学习,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所学的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教学准备】进行教学设计,设置相关问题,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分组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展示有关十月革命、苏联国旗、国徽的图片,播放苏联国歌 )师:请问这组图片分别代表了俄国历史上的哪些重大事件?师: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成立师:这些重大事件与哪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有关?生:列宁,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师: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俄国走上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因此,列宁和斯大林等人在不同时期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其中,列宁曾进行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尝试,但这些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两种不同的尝试当斯大林继承列宁执掌苏共领导权和苏联政权之后,他又将带领苏联人民走上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展示板书: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内容组织】师:请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模式”吗?生:(自由回答,一二人即可)师:“模式”(英文:Mode)一词的本意是指“事物的标准样式”。
当“模式”这个词被用于形容一定社会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时,它所具有的含义应该是指一定政府代表统治阶级组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时所提倡的理念、所组建的体制和所采取的政策、方针等师:那么,同学们又是如何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呢?生:(自由回答,一二人即可)师:如果要给“斯大林”模式下个定义的话,可以这样理解:斯大林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其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即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致命不足而本课的任务就是将带领同学们去了解为什么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联会形成“斯大林模式”?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一模式?师:首先,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请大家依据我所提示的本课知识结构,快速浏览教材,并标出相应的知识点从而对本课讲述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展示板书: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背景:⑴苏联建立;⑵列宁逝世,苏联的经济政策逐渐发生变化2、过程⑴方针提出:1925年12月,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⑵三个五年计划:①一五计划: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农业国②二五计划: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③三五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中断⑶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二、农业集体化运动1、背景:①工业发展的需要;②粮食供应的困难;③斯大林的决策2、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和失误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2、形成原因:⑴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封锁⑵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⑶斯大林的个人因素3、功绩:⑴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⑵为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⑶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4、弊端:⑴政治方面:高度专权、对感悟缺乏必要的监督、个人崇拜盛行⑵经济方面: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效益低下③牺牲农民利益,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5、评价:⑴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再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⑵它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⑶它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生:(在屏幕知识结构的提示下,快速浏览教材)师:接下来,我们将会稍稍打乱一下教材的顺序,分别从历史背景、历史过程、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等历史角度(展示板书:四个角度)来探讨一下有关“斯大林模式”的理解。
师:首先,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苏联是一个怎样的国家?苏联面临着怎样的形势?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可以从国际形势、政治形势、经济形势等方面中自行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归纳基本上四人一小组,选题自定,回答到位者可以加分,作为平时成绩参考之一)生:(分组讨论归纳)(逐次展示板书:⑴国际形势:虽然赢得三年战争的胜利,但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⑵政治形势:1922年苏联成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通过政治斗争逐渐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⑶经济形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迅速恢复,但总体而言其生产力水平仍相对落后,20年代末工业产值仍只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45% )师: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你作为当时的斯大林,你会如何选择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生:(自由回答,若能回答出“优先发展经济、发展国防建设”最好,随时点拨引导,一二人即可)师:各位同学的设想都有一定可行性但如果我在给出一些当时苏联的国内形势,你又将如何抉择?(展示板书:⑷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沙皇俄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农奴制国家,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虽然走上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但仍存在大量的农奴制残余;从经济上讲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落后的农业国;从政治上讲,长期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之下,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根深蒂固,而且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
⑸思想环境:斯大林多次在国家问题上强调,“阶级的消灭,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消灭的道路,而是经过阶级斗争加强的道路达到的”,“只有最大限度的加强国家政权,才成车次铲除垂死的阶级的残余”⑹斯大林的个人性格特点:①列宁在其遗嘱中有关斯大林的叙述:“……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但他能不能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斯大林同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来往中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是不可容忍的了②“在十月革命前的革命生涯中,斯大林曾八次被捕,其中六次从流放地逃脱,又回到原地继续革命……应当说,斯大林令人信服地展现了他非凡的意志力……斯大林的思想,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比较看重,对客观规律则尊重不够;对该做什么比较强调,对能做什么不够重视,这恐怕是造成斯大林理论思想中主观主义过多的原由之一 ——引自《斯大林与社会主义》卢之超、王正泉主编③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④斯大林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不同,他是一个带有俄罗斯农民意识的马克思主义者。
较少接触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对当时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都是陌生的——刘国良《准确把握“斯大林模式”》)师:由此可见,苏联在二三十年代的发展道路上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这一斯大林模式不是偶然的,可以说这是苏联当时特点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如果我们要总结出这一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的话,请问该如何总结?为什么生:这是由苏联当时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展示板书: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⑴国际形势;⑵政治形势;⑶经济形势;⑷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⑸思想环境;⑹个人因素(个人性格、个人崇拜、个人专断) )师:那么,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请同学们按照时间顺序来重新整理相关历史事件逐次展示板书: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过程:⑴1925年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生产力⑵1926年,苏联农业政策由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生产关系⑶1928年,新经济政策终止⑷1928年起连续实行三个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⑸30年代初,苏联各地农村出现集体化浪潮,并出现严重失误。
⑹1932-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⑺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师:那么,在苏联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分别具有什么特点?请刚才自由组合的小组也分别选择其中一个来进行归纳展示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的资料和图片,如斯大林关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论述;本课教材上的两张关于工业化和集体农庄的宣传画,指出其中俄文的含义 )生:(结合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材料自由回答,教师引导)(逐次展示板书:⑴工业化建设的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计划性、指令性……⑵农业集体化的特点:全盘集体化、机械化、强制性…… )师:苏联的工业化都取得了哪些成就?与同时的欧美经济发展相比较,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问题?你家有苏联产的家用电器吗?为什么? 生:⑴成就:通过一五计划苏联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农业国;通过二五计划苏联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值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⑵说明:1929-1933年当时欧美正在发生经济危机,这些成就的取得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⑶没有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和轻工业发展落后,这是苏联工业化的最大问题之一。
师:教材【学思之窗】(展示【学思之窗】)农民大量屠杀牲畜的行为为什么会出现?和我国开展哪一项运动非常类似?生: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一些地方把农民的住房、小牲畜等强行收归农庄所有,这类过火行为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和抵制,不少农民大量屠宰牲畜,并要求退出集体农庄与人民公社化非常类似师:请同学们浏览教材119页的【历史纵横】,思考:斯大林发起的工业化建设与农业集体化建设有何关系?你们还知道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政治领域的一件大事吗?这与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有关吗?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展示:斯大林发动的三大运动(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大清洗),它们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彼此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斯大林坚持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要求苏联在10年内跑完资本主义国家5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