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墨趣砚韵-文房四宝史话.docx
6页书香·墨趣·砚韵---文房四宝史话文房四宝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书工具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公元 420-- 589 年〕,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房四宝乃是文人雅士挥毫泼墨、行文作画必不行少的工具,古人有“笔砚精良, 人生一乐”之说,精巧的文房用具,在古代文人眼中,不只是有用的工具,更是精神上的良伴笔:粗中有细 柔中带刚文房四宝,笔居首位中国的毛笔是举世无双的书写工具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毛笔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走来,至今兴盛不衰,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秦谓之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先秦书籍中没有 “笔”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消灭了,而秦始皇只是统一了笔的叫法,可见笔是早于秦代就存在了 清乾隆青花矾红云龙纹瓷管羊毫笔 明万历五彩龙凤纹瓷管羊毫笔和笔盒提到毛笔,人们往往会想起“蒙恬造笔”的故事,认为秦代名将蒙恬是毛笔的制造者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日:“蒙恬造笔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
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唐代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其中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颖,秦始皇宠之,封毛颖为“管城子”后世又以“毛颖”、“管城子”、“毛锥子”、“中书君”、“龙须友”、“尖头奴”为笔的代称一九五四年,湖南省长沙市友家公山的一座战国墓群中,开掘出一支长约 21 厘米,直径为 0.4厘米的毛笔实物该笔与现在使用的毛笔权相像,笔头用优质的免箭毛制成,毛长 2.5 厘米,笔杆亦系竹管,所不同的是笔头不是插在竹杆套内,而是用劈开的竹杆端部将笔头夹在其中,外缠丝线,再涂上漆这支埋入地下两千多年的毛笔,被认为是我国迄今觉察最早的毛笔实物,称为“战国笔” 战国笔”是否就是最早的毛笔,这也是个疑问有学者估量在中国石器时代的炎帝、黄帝时期就消灭了毛笔张华《博物志》也有“舜造笔”的记载另外在出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觉察很多彩绘陶器上,外表所绘的动物图案及几何纹饰;明显地呈现出用毛笔画写出来的痕迹商代的甲骨文上, 也消灭了毛笔的痕迹据《田骨学商史编》记载,从殷墟出土的三块牛胛骨板上,有几个用毛笔写成的文字,以及一些龟甲片上,还可以看到一些未刻的文字,这些文字尚留有施朱涂墨的痕迹而且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又具有相当多的“聿”字,由此可以这样断定,早在商代以前,我国就已有了用毛笔书字这个事实,现在学术界也大多持这个观点。
我国的毛笔进展,有两个重要时期:第一个时期就是“宣笔”时期据正史书籍记载,宣笔制造于汉代,魏晋时书法艺术的进展,促进了毛笔工艺的不断提高,东晋时,宣州陈氏之笔深受王羲之等人的推崇到了唐代,宣州成为全国制笔的中心此时的宣笔无论在制作技巧,选用材料,或在笔杆的雕镂艺术上,都已日臻完善,柳公权、欧阳修、梅尧臣、苏东坡等人都对宣笔有过极高的评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咏赞宣笔的诗中写道:“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宣笔在唐朝时被奉为 “贡品”和“御用笔”,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天宝二年〔743〕,唐玄宗登楼看潭、南方数十郡特产,排列在在楼下,其中就有宣城郡的笔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也说,唐太宗李世民在选纳各地贡品时,第一个就选中了宣笔等文房四宝南宋迁都杭州,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到长江以南从元代开头,我国的毛笔又进入其次个时期——“湖笔”一大魏宝----湖笔 提起中国的文房四宝,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笔墨纸砚, 实际上文房四宝还有另外一个更具体的说法,就是湖笔、徽墨、宣纸和瑞砚,其中湖笔指的就是产自浙江湖州的毛笔湖笔自古知名,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曾凭借它妙笔生花,或著就千古奇文, 或留下丹青墨宝,可以说,在中国悠久绚烂的文化中,湖笔作出了一份重要的奉献。
被称为“毛颖之技甲天下”的湖笔,发源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古时,善琏隶属湖州府,故这里出产的毛笔称为湖笔,善琏也被誉为“笔都”善琏地处杭嘉湖平原,距湖州东南七十里,这里河湖纵横,桑茂竹翠,是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湖州府志》记载:“湖州出笔,工通海内,制笔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琏村,村有含山,山巅浮屠,其卓如笔丰富多彩的笔衍生文化一、造型独特的笔架笔格俗称笔架,是架置毛笔的一种器具,有玉、铜、瓷、木、石各种质地制作,有圆形、方形、长方形,每种式样花色繁多宜兴紫砂雕梅花根式笔架 玉雕松鹿笔山 铜英雄笔架清银发晶雕三雄笔架 山水楼阁石笔山 铜制山形笔架粉彩寿山福海笔架 玉雕山形笔架 紫檀双龙盘山笔架二、极具巧思的笔洗 笔洗为洗笔之器也名笔之尖极柔嫩,写字后必需即刻将笔洗净,否则,墨有胶性,能浸蚀笔尖古人作学均必洗笔,故王羲之有池水全黑之故事今人则不洗笔,虽终身作书,亦不能使池水成黑也但今日名书家,名画家作完之后,亦均洗笔,故笔洗为文房之要器水晶水盂(清代) 琉璃荷花洗(清代)黄釉雕瓷松竹梅扇形洗(同治) 五彩花鸟六足洗(万历)绿釉瓜形洗(康熙) 青花缠枝花卉鼓式水盂(正德)豇豆红水盂(雍正) 玉瑞兽水盂(明代) 琥珀桃形水盂(明代)三、古朴高雅的笔筒笔筒早在战国时即已消灭。
1954 年 6 月湖南省文管会在长沙左家公山觉察战国木椁墓,其中遗物有一支真正的毛笔,与笔同在一处的还有简削、竹片和小竹简各一据考古学家推论,此套工具可能就是当时用于写字的全套工具,而其中的小竹简就是盛笔所用之笔筒白玉雕携琴访友笔筒 绿檀笔筒 粉彩花卉笔筒明青花凤纹斗笔管 竹雕达摩图笔筒 青玉雕龙笔筒青花山水人物故事笔筒 青花人物笔筒 青花篆书万寿千秋笔筒明竹雕人物故事笔筒 清康熙五彩笔筒黄花梨雕瘤根笔筒墨:字画的显影剂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行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奇特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最早有墨的记载的古文献是《尚书》和《仪礼》,前者记载了墨刑,后者记录了墨绳后汉李尤《墨砚铭》说:“书契造,墨砚乃陈可见墨的消灭是很早的依据制墨的原料划分:可以分为油烟墨、松烟墨和漆烟墨三种它们分别是以桐油、松枝、生漆烧出的烟加上黄明胶、麝香、冰片、梣木皮等配制而成油烟墨色泽乌黑光亮,适合作画松烟墨浓黑无光,多用于书法漆烟墨较不常见油烟墨 松烟墨墨,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一宝徂徕无老松,易水无良工珍材取乐浪,妙手惟潘翁鱼胞熟万杵,犀角盘双龙。
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这是宋代苏轼在《孙莘老寄墨》诗中写的赞美墨的诗句诗中的“潘翁”即北宋制墨名家潘谷,据说他所制造的“潘谷墨”被誉为“墨中神品”,“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据《墨谱》载:最早的墨是用漆和石粉所做秦汉是墨的一个重要进展时期,这时消灭了松烟墨松烟墨就是用松木烧出的烟灰,再拌之以漆、胶制成,其质量远远要赛过石墨汉代,渝麋〔陕西省千阳县〕是全国制墨中心,其出产的“渝麋墨”,在当时最知名气三国时,我国制墨业进一步进展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曾记载着三国魏书法家韦诞制墨的方法:“参以真珠、麝香,捣细合烟下铁臼,捣三万杵韦诞制作的墨被称为“韦诞墨”,是古代的贵重之墨,被赞誉为;“百年如石,一点如漆到了唐代,我国的制墨中心,从陕西地区扩大到山西、河北,其中以河北易州最知名消灭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奚墨”中国最为知名的墨是徽墨南唐后主李煜热爱作诗绘画安徽知府为了讨好皇上, 差人选了两块奚墨进献给朝廷李后主一试,果真不沾不涩,不滞不滑,乌亮光泽,而且芳香四溢, 连声赞扬当即把奚廷控召去,封为“墨务官”,赐姓为李,又加封“奚墨”为“徽墨”所以到了宋代,徽州〔北宋末年歙州改为徽州〕成为当时中国的制墨中心,徽墨也成为了墨中之精品,誉满天下。
李氏的制墨艺术被人们历代相传,始终至今徽州作为中国的“墨都”,从唐、未至元、明、清,都涌现了很多制墨名家高手潘谷,宋代徽州制墨名家,有“墨仙”之称,他制造的“松丸”是很知名的古墨明代,在“徽墨”中形成了以歙派〔歙县〕和休宁派〔休宁县〕两大派系,各有千秋在诸制墨家中,方于鲁制造的“铜雀瓦”,被赞为“前无古人”的好墨程君房所制的“清玉案”,更有“一技之精,上掩千古”之誉明代著名大画家董其昌称:“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明代的墨为什么这般好,原来在那些高级的徽墨中,掺有麝香、梅片、冰片等贵重中药香料,故芳香四溢,还有的墨中含有金箔,因而乌黑铮亮当时称为“徽墨甲天下”清代,是徽墨的又一个时期,这时消灭了曹素功、汪近圣、江节庵、胡开文制墨四大家,并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说曹素功〔1615 万„北 1689〕原名圣臣,一作孺昌;字昌言庵;号素功安徽歙县岩寺人他原是一位秀才,由于始终未能走上仕途,便在家乡潜心经营制墨早期他凭借明末著名制墨家吴叔大的墨模制墨,改“玄粟斋”为“艺粟斋”,创制了“紫玉光”、“天琛”、“千秋光”、“天瑞”及集锦墨“豹囊丛赏”等贵重之墨,走上了徽墨之冠的宝座。
程君房蟠螭纹墨(明代) 御制蟠龙墨一锭(乾隆)焚香煮茗墨一对(北宋) 叶茂实造寸玉墨(南宋)纸:纯洁生命的内涵纸的制造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大事,也是书法史上的大事我国是世界上制造造纸术最早的国家, 这是一项对世界科学文化传播作出巨大奉献的制造造纸的主要源料多为植物纤维,以竹与木为主,木之纤维柔韧,制成之纸,吸墨较强;竹之纤维脆硬,所制之纸,吸墨性较弱范晔所著《后汉书.蔡伦传》中记载,东汉和帝时代的宦官蔡伦,利用担当尚方今的时机,于元兴元年(105〕,最早制造了纸,献给朝廷《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敞布、鱼网以为纸”记载说明,蔡伦当年是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作原料制造纸张的为了纪念这位出色的制造家,后人将这种纸称之为“蔡侯纸”蔡伦造纸史有定论,然而,近几十年来一系列考古觉察,对造纸术的制造权提出挑战 1933 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疆罗布淖尔地下,掘到一片植物纤维的古纸,考古学界认定它至少是公元前49 年以前的纸,比“蔡侯纸”早 150 年;1975 年 5 月,在陕西西安市郊灞桥的一座西汉古墓中,觉察了一叠古纸残片,经鉴定为西汉武帝时的产品,旋被命名为“灞桥纸”;1973 年,考古学家在甘肃居延汉代遗址中又觉察了两片西汉麻纸,也早于“蔡侯纸”将近 200 年;1978 年,在陕西省扶风县中颜村又觉察了“中颜纸”,亦早于“蔡侯纸”。
这些考古觉察,以实物资料证明,我们祖先早在西汉时期就制造了造纸术,从而把这一宏大制造又向前推动了两个世纪三到六世纪,纸已大体取代了帛、简而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与进展;在这一时期,我国的造纸术开头外传到邻近的越南、朝鲜;公元七世纪,造纸术又通过朝鲜传入日本;公元八世纪中叶,我国造纸术传入中亚细亚的阿拉伯地区,不久,又经过阿拉伯流传到欧洲,十二世纪,欧洲大陆的西班牙和法国最先设立”了造纸厂;到十六世纪,中国的造纸术已传遍欧亚大陆,并传入美洲,为世界文化的进展和沟通供给了极大的便利 在文房四宝中的纸,用于书画的最好的纸是宣纸产于安徽南部泾县,因历史上属宣州府,故名始产于唐代,它的原料是青檀皮清代才掺和稻草,转变了用料比例宣纸分生熟两种,生宣渍水渗化,作写意画最好,熟宣经过胶矾浸染,不渗化,宜于工笔,细描细写,为书画最抱负的用纸宣纸具有纸质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不起皱,不掉毛,不怕舒卷,抗老化、久不变色、不蛀不腐、卷折无损等特点便于保藏,因此有“纸寿千年”之说法金绘云龙宫绢〔清晚期〕 侧理纸〔南宋〕金绘云龙淳化轩御制笺〔乾隆〕 金绘云龙宫纸〔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