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doc.docx
6页高一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课 件www.5y 教学目标: .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体会孔子的思想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的“仁礼”政治思想 教学难点: 、孔子为何“哂由”“与点”? 2、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要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北宋开国宰相赵普说过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面有个故事,你知道吗?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论语》真有这样的魅力吗?今天我们通过这篇来看看其中是不是真的有治国安邦的大智慧 二、师生分析角色,感知当时场景。
几个人?按身份可以分为哪几类?能否分别介绍一下他们? 活动安排:把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代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且让代表展示 教学设想:让学生理清人物,尤其是他们的名、字,且告诉学生古人在什么场合下在什么时候称名,以让学生尽快找出有关他们的言论,并分角色朗诵安排四组学生分别为子路组、曾皙组、冉有组、公西华组 一位大师和一群鲜活的学生,一场著名的对话,一个永远的经典情境,一个给人无穷回味和浮想联翩的教育场景,这就是《子路、曾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课堂,感悟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感悟经典,感悟生动 三、探究活动一--赏孔子学生之志 、孔子和弟子聊了一个什么话题?(志) 2、此四人的志向是什么? 活动安排:四组学生按照课文顺序讲志、指出其中重点字、词,并分别讲解 3、从谈志的动作、场景、语言,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活动安排:四组学生交叉品评,并谈理由,上板展示 教学设想:理清此部分内容,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动作、场景、语言、内容来了解其性格,为探究孔子评价、思想打好基础 子路的志向是治理千乘之国,其性格是好勇自负、粗豪刚直,也比较鲁莽、轻率;冉有的志向是使百姓富足,性格谦虚敦厚、谨小慎微;公西华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其性格是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曾皙的志向则是一幅百姓安乐的生活图景,其性格从容不迫、洒脱放达。
四、探究活动二--谈孔子之评价 、分别找出孔子对四个学生的评价之语言,并分析其基本态度 2、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活动安排:四组学生按照课文内容探讨 教学设想:让四组学生明确老师评价,且引起思考:老师为什么对我是这样的态度 五、探究活动三--探孔子之思想 孔子为什么对子路“哂之”,而对曾皙“与之”,同时却对其他学生“叹之”?联系孔子思想进行分析、探讨 活动安排:高一学生必修一课本中学过《论语导读》一课,可让四组学生结合其中孔子之思想探讨本内容 教学设想:了解孔子思想,尽快深化本课之思想 对子路: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孔子“哂之” 对冉有: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孔子叹之 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孔子惜之 对曾皙:孔子与之。
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六、拓展--思孔子之智慧 联系现实生活,理解我们在此课学习过程中所体悟到的孔子智慧 七、小结 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聆听《寄语》,感悟儒家思想之传承与魅力) 八、传承孔子之智慧--作业: 搜集一则孔子之言语,并写下自己的认识 九、板书设计(学生完成): 学生 志向 性格 评价 子路(仲由)千乘之国,有勇且知方 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哂之 冉有(求) 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 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叹之 公西华(赤)端章甫为小相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惜之 曾皙 浴乎沂,风乎舞雩... 从容、淡泊 与之 十、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把让学生在同桌交流、组内交流、组组交流的思考中完成重点难点得学习,且让学生联系刚刚在必修一中学习的<</SPAN>《论语》导读之孔子思想来理解文本,板书亦由学生完成,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其在参与中思考本课内容,但课堂安排是有限的,所以此课在完成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
如对课堂学生回答点评不到位课 件www.5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