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导论zone02.doc
5页• 中西医结合内涵:1 中医药和西医药的有机结合中西医结合的宗旨是吸收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 特长,将其有机地进行结合,为我所用,解决 临床实际问题2 创造一门新的医药学同于西医或中医:思路不一样, 方法不一样, 理论不一样, 内容不一样•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在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综合运用 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系统结构与功能、人体系统与环境系统(自然与社会)关系等, 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中西医结合的三个层次(1)第一层次:初级阶段,互补关系 即“用中西医两法治疗”(包括诊断),是该层次的概括医生掌握中西医两种医学手段,发挥中西医各自的特长诊断和治疗疾病;或单用中医,或单用西医, 或中西医并用,达到比掌握和运用中医或西医一种手段获得更好的诊疗效果但从医学理论上来讲 中西医之间还是各管各的,中西医之间的联系只是应用上的密切配合和互补 这个层次中西医之 间的联系主要是相互补充关系,简称互补关系2) 第二层次:中级阶段,互渗关系即中西医部分融会贯通层次运用西医西药的理论作指导来研究中医中药,并运用于临床以提高疗效;或运用中医中药的理论作 指导来研究西医西药,并运用于临床以提高疗效;或同时运用中西两种医药的理论作指导研究中西 医药,并运用于临床以提高疗效。
这三种情况都是分别以中西医双方各自之长,相互渗透,相互 吸收,使中西医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达到部分融会贯通,并逐步扩大在这个层次中西医学之间的 联系主要是相互渗透关系,简称互渗关系3) 第三层次:高级阶段,融合关系即中西医学融合层次随着第二层次的深入,中西医共同语言的增多,由量变到质变,逐步达 到中西医学从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融会贯通,而兼备两者之长,形成一种新医学,即中西医结合医 学 在这个层次,中西医学之间的关系是融合一体关系,简称融合关系• 中西医为什么要结合?1. 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人民对身体健康,对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需求,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2. 临床治疗需要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改变,对医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的一套很难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3. 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科学发展历史规律:“综合-分化-新综合”螺旋式上升发展 新旧交替,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这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中西医能否结合?1. 相似性:两门医学目的都是治病救人,提高人民身体健康,都是以人为对象2. 互补性:中医、西医两种医学是在不同的科学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各有优缺点,各 有互补性,都不能独立完成防治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全部任务,而且两种理论都存在着许多尚未 发现的问题。
这就要求相互交叉渗透,相互结合,以利提高故通过结合可促进医学的发展• 中西医如何结合?(1) 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的结合: 对同一患者运用中西医两种诊治方法,从而提高疗效,这个新的疗效就是中西医在临床上的结合点如肿瘤“化疗”引起的毒副反应,配合中药可以顺利完成疗程,减轻副反应2)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征性代表,经过历代医家的共同努力,日趋完善,但存在着不确定性、 模糊性、随意性和多变性;同时,从另一方面看,辨证论治并非是普遍法则,对科学含义的相对性 比较粗糙; 而辨病则比较具体、比较系统、比较客观应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深入到细胞学、 分子学、离子学,给人以实物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较高 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在辨病的基础上 辨证,或在辨证的基础上辨病,两者扬长避短,互补互利,这是中西医结合的典型范例3)中药药性与药理的结合: 中药药性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用药原则,药理是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是临 床合理用药及防治疾病的基本理论,这两者的结合可以有效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4)现代科学技术(包括西医)与传统中药的结合: 运用先进仪器和技术手段,对中药作用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进行研究,揭示了中药作用的物 质基础,不同炮制方法产生不同药理作用的原因,通过对中药现代药理研究,阐明中药进入人体后 的吸收代谢过程,说明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的靶器官和靶细胞,使中药研究更趋于现代化。
采用新的制剂技术进行中药新药的研制,中药复方的研究,中药制剂和新剂型的研究,生产出 效果更好、服用更方便、更实用的剂型5)中西医的理论的融合: 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明生命活动的机理,是中西医学在理论上的结合点,也 就是中西医学融会贯通之点,也是新医学新理论的生长点6)方法学的结合: 中医多倾向于功能方法,注重整体观念;西医多倾向于结构方法,注重局部组织结构的有形改 变把功能方法与结构方法内在联系、有机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重点研究探讨的方向和路子7)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传统的中西医辨证施治的产生,其实是前人在积累了大量的直观资料和施治经验的探索中逐渐 丰富充实形成的但由于受到当时科学技术条件和时代的限制,未能摆脱宏观定性表象认识的范畴在现代科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深入到微观世界,不仅看到宏观表象而且已经从 微观认识到机体结构、代谢和功能的特征,已能剖析到亚细胞超微结构和分子、量子水平也就是 说,从宏观认识经验积累上升到定性研究,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 中西医结合事业,指我国医学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中西医结合科技工作者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 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所从事的医疗、预防、康复、保健、科研、教育、管理等系统 活动的总和。
• 卫生部《1976 ~ 1985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十年发展规划》第一次明确提出“中西医结合医 院”概念 (1980 年内办成)全国第一家中西医结合基地天津市南开医院,早在 1963 年即被确定为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基地,直到 1997 年方正式注册 “天 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全国最早的试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吉林市第三人民医院1980 年 8 月吉林省卫生厅批准将该医院确定为省中西医结合试点医院, 1986 年正式更名为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衡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是 1983 年经湖南省计委、省卫生厅批准定为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基地 医院• 中西医结合医院显著特点:突出中西医结合 基本属性:中西医结合 根本原则:中西医并重• 现代中药特征:优质、安全、稳定、有效 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 三便(贮存方便、携带方便、服用方便)• 盖伦“堪称系统的医学百科全书”• 维萨里(比利时)——《人体之构造》是第一部完整的人体解剖学教科书,标志着实验医学的 开始•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这一模式认为应在更高的层次上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 方面来考察人类的健康与疾病,也可以把健康和疾病理解为从原子、分子、细胞、组织、系统至人 的个体,以及由个体、家庭、社区、人类社会构成概念化相联系的自然系数。
•中医学模式及其特点1、注重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强调人与社会的整体性,强调形与神的整体性,强调人体自身的整体 性,十分重视自然、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2、以人为本把人作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的统一体来对待,把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臵于时间、 空间、社会的大环境中的核心来认识和考虑,即从人的生命、心神、环境相统一上来认识和调理人 的健康和疾病,强调认识病首先要认识人3、个体辨证: 中医学既注重人的群体共性,又注意区分个体差异在对待健康与疾病的问题上,始终注意区 别整体状态下的具体的“人”,形成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病因、诊断、治疗4、取法自然: 从养生防病角度讲主张顺应自然,从治疗疾病角度讲主张自然疗法中医学模式1[现代西医学模式 1j基本特征1哲学一医学模式|科学一医学模式 !整体观1111[元整体:人由天地之气生(道一天一!合整体:人由部分构成(人一器:1 1 1地…人) 1官…分子一基因) 1i人体观i有自然、社会、思维属性[生物学客体 i形神观1形神合一,注重心理与意识的统一1只注意到心理 i疾病观强调人病之“失调”|强调病人之“病灶” |!治疗观1!因人论治一一病之人1j据病而治一一人之病 i[研究重点1!侧重人体与自然关系的把握1訓重人体内部结构、层次的分析• 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的构建1.要符合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需要 2.要以现有中医和西医两个医学模式为基础3.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4.要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实践相结合5.要考虑当前和今后社会及人类的发展变化• 微观辨证 最早由沈自尹院士提出 指以现代各种仪器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为手段,取得一些传统中医“四诊”无法获得的临床有关疾病 的病理信息,并以此为据运用中西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来进行整后诊断的方法。
• 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决策的原则!1. 治疗方案最优化原则:最优化方案应该具备及时、合理、廉价、高效的特征2. 治疗措施安全性原则:3. 个体化治疗原则患者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功能状态、生理病理反应、致病因素强弱、损害机体的部位等不同 治疗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从患病的人的整体考虑• 中西医治疗特点比较中医:哲理化、个体化、技艺化 西医:规范化、逻辑化、程式化• 中西药结合应用的指导性原则!1•应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其成本与效益的关系,明确是否需要单用中药或西药即能治愈者最 好不联用,确需中西药结合应用者也应尽可能地减少药物种属;2. 中西药无论单用还是结合应用,均应分别以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为指导3. 务必避免中西药配伍禁忌• 循证医学:EBM即遵循证据的医学应用最佳的证据,通过谨慎、明确和明智的确认和评估, 做出医学决策的实践活动特点 1.由经验治疗转变为循证治疗 2.以生存质量和预后来评价某一药物和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文献研究与运用的原则1. 文献的真实性:知名专家、学者、教授发表的文章所提供的资料比较真实; 著名的高校、科研机构所出版的材料比较真实,科技书刊比科普读物可靠性大; 按循证医学要求完成的论文最有价值。
利用文献时,要尊重作者的原意,切不可断章取义,保证文献的真实性2. 文献的针对性:明确目的,围绕研究的主题和论点,去查找和利用相关文献注意引用文献的必要性,重点选择能加强说理、充实论据、强化论点的文献认真研究同时,文献 选择及引用上,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取舍3. 文献的典型性:从众多文献资料中鉴别、筛选出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代表性、说服力强的典 型材料加以运用避免论文中大量、烦琐地引用文献4. 文献的法律性: 注意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要按照有关著作权法的规定进行操作引用文献要标明出处• 一次文献:直接记录某一研究的发现、发明和创造的事实及科学实践、证据等,并进而引申出 来的观点或概念的原始文献(原始资料),是作者应用科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撰写的论文• 中西医学比较的意义1 、寻找中西医结合的突破口▲认识与把握中西医学之间的异同点 ▲加深中西医学各自学术特色的研究,深刻认识这种差异的复杂性 ▲比较中西医学长处和短处,寻找融合点或有机结合点2、 推动方法论层面中西医结合▲中西医认识方法和研究方法的互补 ▲临床诊治方法的互补;中西药并用;多样性治法 ▲预防医学的中西医优势互补▲全面的互补合作3、 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