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ppt
51页中国新闻史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 一、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 二、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唐代的“报”、“状”) 第二节第二节 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 一、中国古代官报发行体制变迁一、中国古代官报发行体制变迁 二、中国古代官报名称、报道内容及读者演化二、中国古代官报名称、报道内容及读者演化 第三节第三节 古代民间报纸的发展过程古代民间报纸的发展过程 一、宋之小报一、宋之小报 二、明代报房京报二、明代报房京报 三、清之提塘小报和黄皮京报三、清之提塘小报和黄皮京报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学习要求学习要求1.1.了解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脉络,了解古代了解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脉络,了解古代官方新闻的传播特点官方新闻的传播特点2.2.认清古代传播媒介与近代报刊在性质上的联系与区认清古代传播媒介与近代报刊在性质上的联系与区别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 费德瑞克费德瑞克··威廉斯威廉斯《《传播革命传播革命》》印刷印刷23::38文字文字20::40口语口语 零时零时电子电子23::57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 广播广播 语言语言 费德瑞克费德瑞克··威廉斯:威廉斯:《《传播革命传播革命》》印印刷刷文字文字20::4023::380 :: 0023 :: 57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一、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1.1.先秦:口语传播为主(1 1)最早的口语传播不晚于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ü青海民和县阳山新石器后期的考古发现:陶制喇叭青海民和县阳山新石器后期的考古发现:陶制喇叭 ü舜(前舜(前22552255年即位)设年即位)设““纳言纳言””官职官职————即所谓即所谓““喉舌之官,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 (2 2)作为口语传播的辅助手段,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木铎等实物ü《《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故为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故为旌旗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ü木铎:朝廷官员巡游各地宣达政令、采集民风的一种标志物,木铎:朝廷官员巡游各地宣达政令、采集民风的一种标志物,与信息传播有关,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最原始形态与信息传播有关,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最原始形态3 3)文字传播在先秦仅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辅助形式存在原因,一是文字掌握在少数巫师、贵族手中;二是传播载体(甲骨、金文、岩刻,及春秋时的简)的局限4 4)先秦信息传播的活跃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口头传播、人际传播的效果被发挥到了极致《《春秋春秋》》 《《左传左传》《》《国语国语》《》《战国策战国策》》及诸子百家典籍多有记载。
及诸子百家典籍多有记载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2.2.秦 秦文字传播得到加强,政令、文书以皇帝诏书的形式向全国发布,是我国用文字向群众传播新闻的开始1 1))小小篆篆作作为为全全国国统统一一使使用用的的文文字字,,解解决决了了文文字字发发布布新新闻的一个障碍闻的一个障碍2 2))秦秦始始皇皇的的““四四十十字字诏诏书书””印印制制于于陶陶器器,,是是新新闻闻传传播播采用活字排版技术的早期尝试采用活字排版技术的早期尝试四十字诏四十字诏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承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承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承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承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 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3.3.两汉 进入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由御史府向地方发布传播官方新闻的皇帝诏书 汉代文字传播加强的条件:(1 1)汉隶的确立。
2 2)邮驿制度完善3 3)传播载体完善先以竹木简、丝帛为主, 105年后造纸术基本完善,403年东晋桓玄废简用纸,纸大行于市)(4 4)传播体制完备专门机构——御史府负责发布皇帝诏书,以下各级军政机构逐级传抄,延伸到最基层的军政组织,封建政府内部信息传播十分完备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 御史府将传播官方新闻的诏书通过邮驿发给郡,郡的长官郡守按军政两大系统抄传给都尉府和县衙门,再由他们各自逐级抄传到乡、亭抄传的内容多为摘要如图:御史府御史府 郡守郡守 县衙门县衙门((县令)县令) 乡(游徼)乡(游徼) 亭亭 都尉都尉 县尉县尉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4.4.三国魏晋南北朝 军阀割据,战事频仍,新闻传播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表现:(1 1)曹魏专门制定《邮驿令》单行法,以保证信息传播迅捷畅达2 2)布告、露布成为主要媒体布告布告:““布告天下””的政府文告,悬挂或张贴于固定地方,内容为皇帝招书和各级政府法令露布露布:将消息书写在丝帛之上,并悬挂于高杆,““露面宣布,欲四方速知””主要用于军事信息,尤其是传播捷报。
布告和露布两种传媒一直延用于后世,直到明末““后魏每征战克捷,欲天下闻知,乃帛建于漆竿之上,名曰露布宋··高承《事物纪原》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二、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唐代““报””、““状””•初唐 出现““新闻””一词 孙处玄:孙处玄:““恨天下无书以广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705-706705-706年)年) 李咸用李咸用《《春日喜逢乡人刘松春日喜逢乡人刘松》》:: ““旧业久抛耕钓侣,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多说战争功晚唐)(晚唐)•唐代出现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朝报和进奏院状)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1.“报”(朝报)(1)报(朝报)•朝报,唐代朝廷每日在宫门外,分条发布的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是当时中央政府直接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重要形式•朝报的发布方式大约是,由中书部门发布,京师官员及驻京进奏官进行抄录,随后转递传阅•朝报最早出现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当时并无名目,直到后唐和宋代才称为“朝报”,并沿用至明清•有关朝报记载最详尽的是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851年)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2)开元杂报 开元年间(713-742),首都长安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皇帝起居和百官动态的宫廷新闻。
当时有人将这种简明的朝政公报抄寄外地,扩大了传播范围晚唐人孙樵将这些抄件称为““开元杂报””,实际就是开元年间的朝报孙樵《读开元杂报》全文如下: 樵曩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奏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樵当时未知何等书,徒以为朝廷近所行事 ……有知书者自外来,曰:此皆开元政事,盖当时条布于外者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然尚以为前朝所行,不当尽为坠典及来长安,日见条报朝廷事者,徒曰今日除某官,明日授某官,今日幸于某,明日畋于某,诚不类数十幅书樵恨生不为太平男子,及睹开元中书,如奋臂出其间,因取其书帛而漫志其末凡补缺文者十三,改讹文者十一是岁大中五年也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2.进奏院状: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播的官报(1)进奏院及进奏官的设置进奏院是唐代各地方当局(道)的驻京办事处,其负责人进奏官由地方当局长官任命,职责是接待地方来京官员及其家属,承转公文,搜集情报柳宗元《分宁进奏院记》:“历阊阖,登太清,仰万乘之威,而通内外之事,王宫九关而不间,辕门十舍而如近。
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2)进奏院状唐代地方驻京机构进奏院的进奏官归纳、搜集的呈给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阅读的半官方情况汇报内容主要包含中央政府公开发布的官方新闻,如官员迁除、皇帝谕旨、军事捷报、皇室动态等,还有进奏院自行采集的新闻信息,甚至有向地方长官通报的绝密信息进奏院状带有“新闻信”的性质,初步具备了报纸的性质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3)进奏院状现存实物:“敦煌进奏院状”分别存于英国不列颠图书馆和巴黎国立图书馆的两份唐代归义军进奏院状因归义军的驻地沙洲在敦煌地区,故称“敦煌进奏院状”两份均为驻京进奏官发回驻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的报状内容是讲归义军派往朝廷的 专使觐见皇帝及朝臣,在京活动的情况是留存下来的世界上最早的报纸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4)唐代进奏院状特点ü是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传发的,其读者主要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ü在行文上保留有某种官方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般的官文书,它所提供的官方消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文书ü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有的和收阅者有直接关系,有的并无直接关系ü所提供的信息,有些是进奏官员们自行采集的,有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ü形式上多为材料的堆砌,无报名,无标题,无分栏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3.唐代的其他传媒:露布、观察使牒露布(略)观察使牒:唐代面向更多受众的新闻传媒道的节度使在收到皇帝诏书和进奏院状后,通过自己的副手观察使向下属官员发出谍报,通报重要消息这些重要消息,有的在官场传播,有的由州县长官派人抄写在木板上向基层民众发布第一节完第二节 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一、中国古代官报体制变迁1.1.宋代邸报制度:中央统一管理,直接发行(1 1)设““都进奏院””(邸报发行机构) 宋太宗太平兴国6 6年(981981)整顿进奏院,设立““钤辖诸道都进奏院””(统称““都进奏院””),由门下省给事中负责,统一管理两年后合并,改组为中央政府的一个官署““都进奏院””,门下后省管辖,称进奏院负责邸报发行第二节 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2 2)发行办法(流程、周期) 宋代进奏院进奏官在政府中枢部门(枢密院)统一管理下,向全国各州及同级官员抄送文告手抄件————即““邸报”” 发行周期有每日一发,每5 5日一发,每月一发,视情况而变,但一段时期内周期相对固定不变。
第二节 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3 3)定本制度 •宋代实行对邸报的审稿制度•根据进奏官抄录的各种发报材料,经进奏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邸报”样本,即“定本”,进奏官们据此发报•定本制度从公元999年(宋真宗咸平二年)开始执行,一直实施到南宋末,其间几度废止和启用•“定本制度”是中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第二节 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2.元代:邸报制度中断 元代取消了进奏院,没有中央级的官报,邸报制度一度中断 元代驿传制度发达,每10里、15里、25里设一铺,根据邮驿传输速度分为递铺、急递铺,每十铺设一邮长管理驿传事务的官员称“达鲁花赤”(州府路各级都有),由蒙人担任第二节 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3.3.明清邸报制度(1 1)组织结构 明代邸报的发布和传抄主要通过通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实现 通政司收集各类奏章及各地信息上报皇帝,供皇帝审批; 六科收集和发布皇帝处理过的奏章和诏令,并逐日装订成册; 各省提塘官(各省派驻京师处理文书的官员)到六科抄录这些诏令和奏章,传送到各省,各府县再到省城抄录复制下传。
第二节 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2 2)新闻发布制度 明代无审稿制度,皇帝批红的谕旨奏章均可抄发3 3)发行方式 明代邸报成册抄发,以手抄为主为满足地方各级对邸报的需求,京城还出现了““抄报行””,职业抄报人员明末(16381638年)邸报开始使用木活字印刷,邸报业务出现重大革新 清代官报发布方式、渠道与明代相似第二节 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二、中国古代官报名称、报道内容及读者演化1.1.名称 古代官报长期以来没有固定报头,故名称不一,有许多异称,今人统称““邸报”” 宋 “邸报”名称最早见于宋(现存资料见于北宋范仲淹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一封书信中),邸,属国舍也(《说文解字》)邸报是宋代对官报的常用名称 其他还有朝报、邸状、报、报状、进奏院状报、除目等名称第二节 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 明 ““京报””是明代对官报的主要称呼,因其发自京城而得名 其他除““进奏院状报””不用外,也沿用了宋时的一些名称 清 沿用明代对官报的名称,此外还有““阁抄””、““科抄””、““京抄””等名称。
第二节 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2.2.内容(1 1)报道内容宋邸报道内容经定本制度审查后,主要有四类:皇帝谕旨及日常起居;大臣奏章;官员升迁任免奖罚;其他朝廷机关政务信息(如军事、刑罚、条例等)明邸报内容大抵与宋同,军事信息比重增大,还有一些社会新闻(如“梃击”、“红丸”、“移宫”三大奇案等)清邸报内容分三块:宫门抄、明发上谕、奏章宫门抄主要是皇帝起居、官员动态及祭祀等信息)第二节 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2 2)限制报道内容宋以“定本制度”从源头上控制,限制报道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灾异;二是军事失败、兵变、民变;三是朝廷机事明对邸报内容的控制,主要从传抄环节控制,只要有皇帝的批红,就可以报道对邸报报道内容控制相对宽松,甚至一度失控如明代三大奇案曾见于邸报)清对邸报内容控制严格,限制报道非明发上谕的“廷寄”,未经皇帝审阅批示同意公布的奏章,以及军情战况、灾异等内容第二节 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3.3.读者 唐邸报的读者主要是诸道长官和藩镇节度使,读者范围单一 宋邸报读者主要为政府官员与士大夫知识分子(都城(都城有公开出售朝报的地方,据载,南宋临安有公开出售朝报的地方,据载,南宋临安““小经纪小经纪””一一条中有条中有““供朝报供朝报””一项一项)。
明清两代,邸报读者与宋相似,读者为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明代非官员的报源,一是花钱雇人抄录,报源,一是花钱雇人抄录,二是购买民间报房翻刻邸报出版的所谓二是购买民间报房翻刻邸报出版的所谓““京报京报””清初严格控制读者范围,禁止严格控制读者范围,禁止““胥役市贩胥役市贩””阅读官报阅读官报)第二节 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三、万历邸钞、天变邸抄与急选报 明代官方邸报,没有原件留存,所保留下来的官方邸报只有一个抄本《万历邸钞》;民间报房的报纸,通过文人文集保存下来一篇《天变邸钞》;另有一个类似“号外”的,属于临时发行的《急选报》为我们提供了较为直观的明代报纸资料第二节 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1.万历邸钞•明《万历邸钞》共32册,原藏吴兴刘氏嘉业堂北京图书馆藏有传抄本18册此书后被运到台湾,为台北中央图书馆收藏1969年台北出版了《万历邸钞》影印本,共三册•《万历邸钞》的抄本,未署原抄录者姓名抄手不止一人,所抄万历年间的邸报,起于万历元年,止于万历四十五年,中间有几年缺失,因而不是万历一朝邸报的全貌•该抄本将万历一朝的邸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抄录而成抄录者还作了一些编辑整理工作。
保存了大量的当年邸报的保存了大量的当年邸报的原文,但并不全是原文因此,它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原文,但并不全是原文因此,它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报的面貌 • •抄录的内容,以谕旨和章奏为大宗,涉及皇帝行止、宫廷内抄录的内容,以谕旨和章奏为大宗,涉及皇帝行止、宫廷内务、官吏任免奖黜、军情、战报、科举、国家财政、兵变、务、官吏任免奖黜、军情、战报、科举、国家财政、兵变、民变、刑狱、灾异和外交等多方面的信息,和明人记载中所民变、刑狱、灾异和外交等多方面的信息,和明人记载中所说的当时邸报的内容,没有太大的出入说的当时邸报的内容,没有太大的出入第二节 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2.2.《天变邸钞》》•《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五月初六日北京“天变”情况的邸报•所谓“天变”,其实是一次发生在北京内城西南隅,以王恭厂火药库附近一带为中心,波及周围近百里地区的特大灾异事件曾被我国一些自然科学工作者列为“世界三大自然之谜”一种有可能是因地震引起火药库爆炸而造成•《明史》、《明实录》等书均有记载,但十分简略报道这次事件的邸报,当时曾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原件已不存但全文被人以附录方式辑入文集或丛刻,间接保存下来。
第二节 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天变邸抄》全文2000余字文章首先对事件作了概括性的报道,类似一般新闻中的导语再依次介绍“天变”发生那一刹那各方面情况,“天变”当天各方面情况,以及“天变”前十天内发生的有关“天变”各种征兆时间和地区,由近及远基本上是“倒金字塔”式的写法,而且提供了很多细节在编写前作了大量的采访和汇集情况的工作•《天变邸抄》出于官方提塘报房的可能性较小,出于民间报房的可能性较大应该说,它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民间报纸邸抄”只是对它的一种泛称而已 第二节 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3.急选报•至今保存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原件,出版于万历八年四月二十二日(1580年5月5日),现存北京图书馆•雕版印刷,长24.6厘米,宽14.4厘米,共6页黄纸封面,左上端印有加黑框的报头,内有“急选报”三个大字和“四月份”三个小字正文以““吏部一本急选官员事,奉圣旨,计开””开头,以下分四栏刊出被选中官员的姓名、籍贯和任命官职,共162人纸张和印刷质量都不高•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人员,估计很可能是民间报房所出的“邸报”之外的众多“报儿”的一种•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自称为“报”的印刷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明代“报儿”的实物,说明最晚在万历八年中国已有民办的雕版印刷报纸。
第二节完第三节 古代民间报纸发展过程一、宋之小报1.“小报”的概况 宋之“小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1)“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2)“小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徽宗时期后,社会上开始有了一些“专门探报此事为生”的人,渐成一种职业3)“小报”的发行人包括进奏官、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第三节 古代民间报纸发展过程(4)其信息比较灵通,新闻时效性较强;所发表的大多是中枢部门还没有公开的“朝廷机事”5)“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6)“小报”读者范围很广有京官,也有地方官员和一般的士大夫知识分子皇室成员和社会上关心朝廷政事的人,也有不少是“小报”的热心读者第三节 古代民间报纸发展过程2.宋之““小报””盛行的原因和意义•邸报的商品化,是小报产生的内在原因•小报提供了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人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重要补充•朝廷对私办小报者处罚不够严厉,也使小报屡禁不绝•意义: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
第三节 古代民间报纸发展过程二、明代京报1. “抄报行抄报行””出现出现明代出现的一种专门的抄报行业明代邸报以手抄为主,各省提塘从六科抄来的邸报内容,各州、府、衙门为了尽快获取信息则在京另雇抄报人转抄若干份,由驿站按时传送由于需要转抄的邸报数量较多,京城有人专门以抄报为业,称“抄报行”他们不仅为地方官府抄报,也为京城官员服务 2.民间报房出现1616世世纪纪中中叶叶,,明明政政府府允允许许京京城城民民间间自自设设报报房房,,从从事事抄抄报报印印报报工工作作此此行行业业后后来来者者逐逐渐渐扩扩展展到到一一些些省省会会城城市市如如南南京京、、苏苏州州等等出出现现了了个个别别小小吏吏和和商商人人向向报报房房订订阅阅邸邸报报的的现现象象,,人人称称“京京报报”这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报纸这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报纸 3.3.民间报房出版的民间报房出版的“京报京报”实际上是官报翻版实际上是官报翻版第三节 古代民间报纸发展过程三、清之《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 京报,作为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它是清代由北京的民间报房定期印刷出版、公开销售于民间的新闻媒体具有大众媒体的商品性质。
1.清代京报出现的经过(1)乾隆18年(1753年)“传抄伪稿案”审结后,邸报由统一抄发改由民营作坊荣禄堂统一承印,并冠以“京报”固定名称,为民营京报诞生埋下伏笔2)乾隆中期后,京报因需求扩大,报人在正阳门外另办民营报房直接供应私人订户京报开始完全脱离官报发行系统公开发行,成为合法的民营报纸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2.2.京报的内容 与邸报无大差别也有自行采写的新闻,其中少量是社会新闻3.3.京报的形式、特点及意义•固定的刊期和报名日刊或两日刊;每期一册,少则日刊或两日刊;每期一册,少则五六页,多则十余页;长约五六页,多则十余页;长约6 6寸,宽约寸,宽约3 3寸;黄色封面寸;黄色封面上印红色上印红色““京报京报””二字,下面印有报房字号二字,下面印有报房字号•具有大众传播工具性质传播行为组织化、信息共享传播行为组织化、信息共享公开化、传播对象大众化、传播信息目的商业化公开化、传播对象大众化、传播信息目的商业化•京报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最完备的形式京京 报报第三节 古代民间报纸发展过程4.4.京报的发行及社会作用•发行范围广北京,地方各省都有发售北京,地方各省都有发售。
•发行公开北京及各省官僚、士绅、商人、小市民北京及各省官僚、士绅、商人、小市民等均可公开订阅等均可公开订阅•社会作用:官绅可从中了解朝廷政事;商贾拿它装点门面;西方列强藉此制定侵华政策惟恐人疑不识丁,惟恐人疑不识丁,日来送报壮门庭日来送报壮门庭月间只费钱三百,月间只费钱三百,时请亲朋念我听时请亲朋念我听第三节 古代民间报纸发展过程5.京报之衰落乾隆中期至同治初,民办报房从提塘报房分离,民办《京报》稳定发展,此后衰落原因:1)官方控制过严,内容照录科钞,少有自行采写新闻,更无评论新闻面窄量小,时效性差2)近代化新式报纸出现 第一章 思考题1.1.早期传播活动的主要形式:口语传播、口语传播的辅助形式、早期传播活动的主要形式:口语传播、口语传播的辅助形式、最早的文字传播最早的文字传播2. 2. 秦汉时期文字传播的特点秦汉时期文字传播的特点3.3.古代报纸何时出现?(概念:新闻;朝报;开元杂报;进奏古代报纸何时出现?(概念:新闻;朝报;开元杂报;进奏院状;敦煌进奏院状院状;敦煌进奏院状4.4.中国古代报纸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中国古代报纸的主要内容与特点5. 5. 宋代报纸发达的情况与原因;宋代小报的出现及其原因。
宋代报纸发达的情况与原因;宋代小报的出现及其原因概念:定本制度;邸报;小报)(概念:定本制度;邸报;小报)6.6.明代官报的发展状况概念:明代民间抄报房;报房京报)明代官报的发展状况概念:明代民间抄报房;报房京报)7.7.清代报房清代报房《《京报京报》》的内容、出版与发行以及性质作用的内容、出版与发行以及性质作用肇庆代办公司注册 鲍向雁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