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生虫知识点.docx
20页寄生虫知识点寄生虫主要记忆生活史、致病机理、临床症状、实验诊断(病原学诊断)生活史主要记忆① 进入人体方式(经口感染、皮肤接触感染、蚊虫叮咬等)② 在终宿主体内是否有移行③ 固定的寄生部位④ 离开人体的阶段以及离开人体的方式⑤ 有无中间宿主线虫纲1、似蚓蛔线虫,简称人蛔虫或蛔虫生活史蛔虫为直接发育型,不需要中间宿主,包括虫卵在外界土壤的发育,幼虫在人 体内移行以及发育,成虫在小肠内寄生三个阶段感染阶段:感染期虫卵;感染方式:食入含有感染期的虫卵;中间宿主:无 寄生部位:人的小肠(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产卵,经粪便排出,只有受精卵才能在体外进一步发育湿润, 氧气充分的土壤,适宜温度(21°C-30°C),两周发育为幼虫,一周后幼虫第一 蜕皮,发育为感染期虫卵人食入含有感染期虫卵的食物或水源而感染虫卵在人以内移行并且发育过 程:小肠(幼虫释放孵化液,消化卵壳,破壳而出) 肠粘膜或黏膜下层 钻入静脉,淋巴管 肝 右心 肺 肺泡毛细血管 肺泡 两次蜕皮 支气管,气管 咽 (吞咽作用)进入消化道 小肠(蜕第四次皮),数周发育为成虫蛔虫幼虫有移行,移行到其他器官不发育为成虫,但可造成器官的损害临床表现和致病机制:1、 幼虫致病:经肝肺组织移行,引起其机械性损伤,尤其在肺部移行穿 过肺泡毛细血管时引起点状出血以及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侵润。
虫体死 亡或者代谢产物会引起全身超敏反应,严重者会引起蛔虫性肺炎几天后可自 愈2、 成虫致病:(1)掠夺营养,破坏肠粘膜影响吸收:因为蛔虫以小肠内的半消化食 物为营养,蛔虫唇齿机械性损伤以及虫体代谢产物的化学刺激可致肠 粘膜损伤,影响人体对蛋白质、脂肪、糖类以及维生素的吸收,大量 寄生引起影响不良,发育障碍2) 超敏反应:虫体变应原被人体吸收,引起IgE介导超敏反应荨 麻疹、皮肤瘙痒、结膜炎、过敏性紫癜等3) 并发症(最主要的危害):蛔虫在小肠内寄生时一般处于安静状 态,当发烧,肠功能紊乱,或者使用麻醉剂,驱虫药物时,引起蛔虫 骚动① 机械性肠梗阻:小肠内有大量虫体寄生,虫体相互扭结成团,堵塞肠管 梗阻部位为回肠末端或回盲部多见② 胆道蛔虫症:蛔虫具有钻孔习性,可钻入开口于肠腔的各种管道(胆管、 胰腺管、阑尾),甚至钻入肝,引起胆道蛔虫症,阑尾炎,肝蛔虫症胆 管内死亡的虫卵和碎片都会成为胆结石的核心实验诊断:病原学诊断,主要是从粪便中检查虫卵和虫体一张涂片的检出率为 30%,三张图片可达 95%直接涂片为阴性者采用沉淀法或者饱和盐水浮聚法 (对受精蛔虫卵检出率较高)流行:传染源:粪便内含有受精蛔虫卵者2、毛首鞭形线虫,简称鞭虫,成虫主要寄生于盲肠,引起鞭虫病生活史:感染阶段:感染期鞭虫卵;感染方式:经口感染;致病虫期:成 虫诊断虫期:虫卵主要寄生部位:人体盲肠,亦可见阑尾、结肠、直肠、回肠下段寄生。
雌 雄虫交配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温度湿度适宜的土壤中,三周后发育为 感染期虫卵人经口食入含有感染期虫卵的食物,在小肠内幼虫自卵壳极塞处孵 出,至结肠,侵入肠粘膜发育,10 天后发育为成虫成虫以其细长的前端插入 肠粘膜吸取营养,虫体后端游离于肠腔临床症状和致病机制:轻度感染者无明显症状,粪便检查时发现虫卵 重度感染者有头晕,下腹部阵发性疼痛,腹胀,慢性腹泻,贫血,消瘦等, 少数患者出现发热,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致病机理:机械性损伤+分泌物刺激+虫体以组织液血液为食虫体细长前端侵入肠粘膜,粘膜下层甚至肌层,摄取组织液和血液虫体分泌物的刺激和机械损伤,导致肠黏膜组织充血,水肿或出血等慢性 炎症反应虫体进入阑尾,诱发阑尾炎少数患者有细胞增生,肠壁组织增厚,形成 肉芽肿鞭虫病引起的贫血是由于营养不良和损伤的结肠粘膜出血引起实验学诊断:粪便检查,粪便直接涂片法(不易发现虫卵),可采用沉淀集卵法、饱和盐水和硫酸锌浮聚法提高检出率一粪三检流行:人是唯一传染源,多见于温暖潮湿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3、钩虫寄生于人体内主要的钩虫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美洲板 口线虫(美洲钩虫)均寄生于人体小肠,主要在空肠,引起钩虫病,症状 为缺铁性贫血。
生活史:两种钩虫生活是基本相同,人是唯一终宿主,无中间宿主分为土壤和宿主两个发育阶段 要在空肠 感染期:丝状蚴阶段 钩虫的感染方式:1经皮肤感染(赤足下地,接触疫地)2经口感染,食入的 丝状蚴在口腔和食管粘膜侵入血管,移行入肠腔,发育为成虫 3生食转续 宿主的肉类 4偶可经胎盘和母乳感染终宿主:人 中间宿主:无主要寄生部位:小肠上段,主5 迁延移行 土壤发育阶段: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温暖 和湿润的土壤中迅速发育为幼虫,并孵化出第I期杆状蚴第三天蜕皮一次为第 II期杆状蚴,第四天蜕皮1次发育为感染期蚴,即为丝状蚴丝状蚴口孔关闭, 不再取食,有聚集性倾向宿主发育阶段:人主要是接触有污染的土壤而感染丝状蚴有明显的向温性和向 湿性,当接触人体皮肤,受体温刺激,借助机械作用和酶的化学作用,经毛囊、 汗腺口或破损的皮肤钻入人体在刺破皮肤期间分泌透明质酸酶,分解表皮内透 明质酸,有利于钩蚴在表皮移行丝状蚴f皮肤f皮下组织f小静脉/淋巴管f静脉循环到达f右心f肺部f穿过 毛细血管进入肺泡f小支气管、支气管f咽f吞咽作用,经f食管f胃f小肠f 2次蜕皮f发育为成虫成虫借口囊内钩齿或板齿咬附肠粘膜,以血液、组织液、肠黏膜细胞为食,吸血 时分泌抗凝肽使血液不易凝固。
其分泌物排泄物可抑制宿主的炎症反应,防止其 从肠腔中排出临床表现和致病机制:人体感染钩虫后是否出现临床症状与侵入丝虫蚴数量,小 肠寄生的虫数等有关根据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分为:小肠内有钩虫寄生, 无任何临床症状,成为钩虫感染或带虫者2 钩虫病 钩虫寄生引起不同程度 的贫血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者幼虫致病钩坳性皮炎:丝虫蚴钻入体内,数分钟至一小时即可引起症状:奇痒,烧灼, 针刺感,皮肤出现红斑水肿,形成丘疹和疱疹,伴有继发性细菌感染机制:机 械性穿刺和化学性分泌物的作用,引起移行性创伤和皮炎肺部损害:肺部损伤较轻,一过性移行的幼虫穿过毛细血管进入肺泡,造成微 量出血,可导致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又咳嗽,咳血,哮喘等症状,嗜酸性粒 细胞增多成虫致病肠道病变症状:致病:成虫利用口囊和钩齿或板齿吸咬破坏肠粘膜,造成肠道散 在出血点和小溃疡,严重造成大块出血性瘀斑,影响小肠消化与吸收营养的功能, 加速贫血发生症状:胃肠胀气,食欲不振,腹泻,严重出现急性消化道出血(以 柏油样便,血便,血水便为主)贫血:症状:慢性失血致贫血贫血与钩虫种类,数量,宿主铁储备量及膳食中 铁的含量有关机制:十二指肠钩虫吸血量多,危害大于美洲钩虫,慢性失血是 铁丢失的主要原因。
轻中度钩虫感染者可从食物中获得,无明显症状由于铁的 缺乏,血红蛋白合成速度比新生红细胞的速度慢,所以钩虫病贫血的特点是缺铁 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钩虫寄生引起慢性失血的主要原因:①口囊和板齿吸咬肠粘膜,由于机械性 和蛋白酶作用,导致肠粘膜损伤,还分泌抗凝肽,血液不易凝固,伤口不断渗血②虫体吸入的血迅速经消化道排出,形成唧筒样作用,这部分吸血量称为失血量 钩虫吸血时,吸血量和渗血量大致相同③钩虫有经常更换咬附部位的习性,更 换吸血部位后,原伤口仍在渗血异嗜性:少数患者出现喜食粗硬物品,称为异嗜症,可能与铁质损耗有关实验学诊断: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重度感染易检出,检出率低)饱和盐水浮聚法、钩蚴培养法(检出率与饱和盐水浮聚法相 似)蠕形住肠线虫:又称为蛲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回盲部,引起蛲虫病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 儿童高于成人生活史:成虫寄生于人体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及回肠下段,可游离于肠腔附着于 肠粘膜,以肠内容物,组织液或血液为食雌雄虫交配后f雌虫脱离肠壁f肠腔下端f肛门外f在肛门会阴皮肤产卵(肠内 低氧压环境不排卵)感染方式:1、雌虫产卵活动引起肛周瘙痒,患者用手抓痒是,虫卵感染手指, 经口食入发生自身感染。
2、 吸入感染:感染期虫卵散落于室内尘埃,玩具,家具上,经口 或吸入的方式感染3、 异体感染:4、 逆行感染:产完卵后的雌虫可以逆行回肠腔引起感染,或移行 其他部位,异位寄生终宿主:人 中间宿主:无有无移行:异位寄生 主要寄生部位: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回肠下段染阶段:蜕四次皮的虫卵临床诊断及致病机制:1、大多数感染者瘙痒为唯一症状患者用手抓痒时抓破皮肤,引起继发感染 患儿常伴有消瘦,夜间磨牙,食欲缺乏,焦躁不安等症状雌虫在肛周爬行时的 机械刺激,排泄物及分泌物诱导宿主产生超敏反应,引起皮肤瘙痒2、虫体附着处可引起肠粘膜轻度损伤,导致慢性炎症或消化道功能紊乱3、异位寄生导致明显的损害:雌虫侵入阴道,引起阴道炎,输卵管炎,子宫内 膜炎等;腹腔,肠壁组织,盆腔,输卵管的部位寄生,可引起以虫体或虫卵为中 心的肉芽肿实验诊断:1、肛周及会阴取材查虫卵:根据蛲虫夜间移行至肛周及会阴部的特点,采用透 明胶纸法(检出率高)和肛门拭子法检查虫卵应在清晨便前或洗浴前2、夜间肛周查雌虫 患儿入睡后 1~3 小时检查,发现虫体即可确诊丝虫丝虫是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生活史终宿主:人体 中间宿主:蚊体(幼虫阶段) 感染期幼虫: 丝状蚴(见于中间宿主蚊的胸肌或下唇部位)生活史分为两个阶段,幼虫在蚊体(中间宿主)及成虫在人体内(终宿主)内的 发育阶段。
1、 蚊体内:微丝蚴f蚊胃f 1~7H,脱去鞘膜,穿过胃壁经,经血腔侵入胸肌一 于2~4h,发展为腊肠期幼虫,即第I期幼虫f两次蜕皮后,发展为感染期幼虫, 离开胸肌,移入血腔,到达下唇感染期幼虫经蚊下唇逸出,经吸血伤口或正常皮肤钻入人体2、 人体内:幼虫迅速侵入皮下淋巴管,再移行至大淋巴管和淋巴结,两次蜕皮 发育为成虫雌雄虫体相互缠绕,交配后雌虫产出微丝蚴寄生部位:班氏丝虫:主要寄生于浅表部淋巴系统,还寄生于下肢,阴囊,精索,腹股 沟腹腔等处的深部淋巴系统异位寄生:眼前房,肺,脾,心包等处马来丝虫: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有异位寄生 微丝蚴具有夜现周期性,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间出现在外周血液中,则 在外周血液中表现夜现周期性夜现周期性形成机制:①与人类睡眠和活动有关 ②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有关③与肺氧张力差有关④生物长期演化,自然选 择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表现和致病机制:1、 微丝蚴血症:血中出现微丝蚴,达到一定密度后趋于稳定,成为带虫者, 无任何症状或仅有发热和淋巴管炎表现2、 急性过敏或炎症反应:淋巴管炎:发作时可见皮下一条红线自上而下蔓 延,呈离心性的淋巴管炎俗称:流火,红线下肢多见。
丹毒样皮炎:当炎症波及皮肤浅表的毛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红肿、发亮,有灼 热感,压痛淋巴管结炎:可单独发生,也可与淋巴管炎同时发生,表现为淋巴结肿大、疼痛 好发部位是腹股沟和股部丝虫热:畏寒发热、头痛,关节酸痛等生殖系统炎症:见于班氏丝虫精索炎、附睾炎和睾丸炎致病机理:幼虫及成虫的代谢产物,蜕皮液及蜕下的外皮、成虫子宫分泌物、 死虫及崩解产物等都会刺激机体产生局部和全身反应感染早期,淋巴管出现 内膜肿胀、内皮增生,管壁及周围细胞发生炎症细胞侵润,导致管壁增厚,淋 巴管瓣膜的功能受损,形成淋巴栓浸润的细胞中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某些 急性患者血液中未发现微丝蚴急性炎症与超敏有关3、慢性期阻塞病变:象皮肿:从淋巴管破溃流出含有高蛋白的淋巴液积聚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