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8130866
  • 上传时间:2017-11-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4.11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萨特的《什么是文学?》2014 级人文萃英班 丁曼玉校园卡号:320140931410一、引言让-保罗 ·萨特( Jean-Paul Sartre,1905 —1980) ,法国 20 世纪的哲学家,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最初由海德格尔所创立,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发端于他的老师胡塞尔的现象学萨特在研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过程中,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存在哲学体系,并且将这一哲学概念引入文学理论,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形成独特的存在主义文学理论萨特的《存在于虚无》一书中主要讲述了他存在主义文学的哲学观点, 《什么是文学》则是萨特系统总结其存在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的著作本文主要以《什么是文学》为核心,试谈对萨特对文学的理解二、什么是文学《什么是文学》的开篇《什么是写作》 ,如果对写作进行正面直接的描述,难以使读者直观清晰的理解所以萨特通过比较写作的散文和其他艺术、诗歌之间的不同,将什么是写作这一问题清楚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萨特首先声明文学与音乐、绘画等艺术不存在“平行性” ,举例而言,画家展现给观众的是具象存在的物象:房子、钟表等等,画面的含义则交给观众自行理解。

      而作家是赋予文字内涵,引导读者理解经由文字原本的房子、钟表所蕴含的意义,可能简陋的房子背后代表的是不公正的社会现象文学和其他艺术之间并不存在相同的语言世界,因此音乐绘画等文学之外的艺术不能介入文学评论其次,诗歌和散文是完全不同、彼此隔绝的散文是“符号”王国,诗则更倾向于音乐绘画类似的属性散文是将文字看作是工具,经由文字这一工具使得发现成为可能而诗歌却将文字视为正是诗的本身,是具体的存在诗歌的“词是为散文效劳的仆人,对于诗,词还没有被驯化,是像树木青草一样自然生长在大地上的自然物 ”1但是即使如此,诗歌并没有丧失文字的含义,它除了作为具体的物,词本身所具有的含义之外,也有超出文字之外的含义,也就说诗歌既有“能指”也有“所指”功能诗所用的语言除了词本身1[法 ]萨特:《萨特文集 7 文论卷》施康强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年,第 99 页所具有的现实的存在,也同时另具有意含一方面诗人将词语本身所具有的指向现实的“味道” (意涵)发挥到极致,同时诗人个体从诗中抽离出来,以诗歌之外的外部世界看待诗作在散文之中,文字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而在诗歌中,诗人创作完成之后,就以独立于所写诗歌外的视角看待诗歌,诗歌所具有的能指和所指都被词语所约束,诗歌成为像画作一样具体的存在的物。

      散文要求词语能指的正确,经由正确的词语,我们所知词语所要传达的含义正如他人告诉我们的事情,我们不能用完全一样的语言复述,却能用其他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像当我们出行的时候,只要能够到达目的地,无论是汽车、火车还是飞机,不考虑时间都可以文字在散文中正是出演如此角色萨特称文字的此种功能为 “功利性” 2但是诗歌中的文字是诗歌无法代替的存在另外与诗歌不同的是,散文中语言和我们自身处于同一个世界范畴内,我们能够感觉得它之前人们认为经由作家而说出的语言对所描绘的事物本身无所改变,俄国形式主义之后,人们对文学的研究才逐渐从作者转向作品本身萨特认为当语言揭露了事物之后,事物不能像原来一样行事当通过文字表达的意涵出现于读者面前,原本普通的事物就此不再普通,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再度的审视此外不同的语言风格是写作方式存在的原因,正如透过窗户我们能看到外部世界,但是窗户的不同颜色,或明或暗,或深或浅,都会为我们所看到的外部世界加上色彩作家在写作时也是如此,读者浸溢在作家的语言之中,同时有丝毫感觉不到语言的存在感受作家通过语言带给他们的这种或为轻快或为深沉的独特感觉无论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并不影响 其风格为什么要写作这个问题和萨特在哲学意义上的存在主义产生联系。

      萨特认为人的“实在” (等同于海德格尔的“实有”:Dasein )是“起揭示作用的” 3万物虽然早已存在,但是是“人”见证着万事万物的存在,因为人的在场,使得事物的存在有了见证者,因此事物才能被称之为存在的事物我们认识到自身对万事万物存在的见证作用,同时也深知我们只是使得万事万物存在的见证者,对被揭示的事物的重要性一般, (假若有除人之外的见证者,那么事物的存在也2[法 ]萨特:《萨特文集 7 文论卷》施康强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年,第 104 页3[法 ]萨特:《萨特文集 7 文论卷》施康强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年,第 120 页无须非要通过“人的实在”来证明) 艺术创作的主要动机之一当然在于我们需要感到自己对于世界而言是主要的 4通过强调“人的实在 ”在“揭示” (见证)事物存在中的作用创作主体的主要性和被创作客体的主要性不会同时发生在创造作品时,全身心投入作品的过程中时,我们感觉到的只有我们自己,感觉到自己对于被创造客体的重要意义可是当我们知觉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感受的是作品本身,此时作品的重要性成为了主要方面但是作家不能阅读自己作品,因为阅读是一个随时预测和期待的过程,读者心中有一个未来。

      但是对于作者而言未来则是不确定的,这个未来是经由作家创造,只有写到未来的时候,作家才知道未来是如何存在着阅读因为写作得以存在,同时正是作家意识到将来会有读者阅读,写作才能够进行,写作与阅读相互依存存在着)阅读的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重要性则是同时存在的,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期待凸显了阅读文本的客体主要性,但是当读者揭示客体的时候,人的在场又是必须的,在此意义上则是强调了阅读主体的重要性读者需要将文本中的意涵唤醒,沉睡于文本之中的东西是作者在语言之前就已领会的借以语言工具表达,又还原给读者如果读者不能领会作品的含义,写作的目的就是失效的换言之,写作的意义是作者通过读者,认识到自己对通过语言所成功传达的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关于为谁写作的问题,作家当然是为读者写作但是同时由于种族、阶级、民族等限制,表达并非自由作家正是为了摆脱这种不自由而进行写作借以文字的深层含义消除写作自由的羁绊作家看到了这个社会,通过语言使读者也看到这个社会,这个社会在此意义上实现了存在,而一旦社会因为被揭示而存在,就会被要求改变其不合理的制度和价值观念等,社会因此失去了以往的平稳萨特认为作家正是由此介入社会上保守势力和进步势力的对抗中,作家站在进步势力(被压迫阶级一方)一方,但是由于被压迫阶级文化水平和时间的限制,使得实际阅读作品的读者成为与之对抗的保守势力(压迫阶级) 。

      不过也有些作家沦为社会精英分子的工具,统治阶级的代言人,像中世纪时文字只掌握在特权阶级和教会手中之时,没有真正阅读者介入的自说自唱,文学俨然4[法 ]萨特:《萨特文集 7 文论卷》施康强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年,第 120 页随后萨特借用马克思的阶级属性的理论18 世纪时传统的封建主义受到冲击,教会教权不能再控制大众,资产阶级蓬勃的生长,在封建贵族和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作家开始逐渐摆脱为封建特权阶级代言者的身份,反过来批判腐朽不堪的制度、传统、迷信,至此文学开始转向,由传统封建主义向资产阶级过渡 (期间也存在在依靠传统封建主义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之间摇摆不定的情况 )当资产阶级取代原来的封建政权后,资本主义又成为续封建主义之后的新的压迫阶级,在为自身政权建设意识形态的过程中,资产阶级极力的推崇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意志能够对神进行挑战,资本主义倾向于将世界万物化为统一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否定阶级的存在,通过将所有阶级人同化,以便操纵人为资产阶级创造财富资产阶级要求作家以此为主要内容进行创作但是也有不配合的作家,此时作家与读者(资产阶级)的矛盾十分尖锐,19 世纪中叶之后,无产阶级运动蔚然成风,无产阶级成为作家的潜在读者。

      但是因为新兴的无产阶级并未获得作家的信心,无产阶级还十分不确定也并不成熟如果为了获得无产阶级的支持,作家势必要改变原来的叙事方法,抛弃诗戏剧等难于理解的方式,作家不愿放弃精心雕琢,所以在最初没有选择无产阶级但是作家也不愿承认自己是在为资产阶级创造,因此出现了奇特的现象,作家宣称为了艺术而艺术,也就是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存在,此时形成了作家沙龙,沙龙的小范围限制了其他群体的接触,因此文学在此成为类似宗教代言的遥不可及的产物没有归属的文学又再次归于虚无不描述与现实世界有关的任何东西,不见证任何事物的存在,文学存而不在正如萨特所说:“一个特定时代的文学当它未能明确意识到自身的自主性,当它屈服于世俗权力或某一意识形态,总之当它把自己看做手段而不是受制约的目的是,这个时代的文学就是被异化的 ”5十七世纪的文学为上帝代言,十八世纪的文学为资产阶级发声,十九世纪的文学变为没有具体读者的虚无,切断了与世界的联系此时的文学正在经历一个危险的时期,文学家后来经历了“恐怖主义” (倾向于词的能指、对寄生于资本主义的道德愧疚)最后到达了自由文学的阶段从濒临绝望无生机无作为的情况重生5[法 ]萨特:《萨特文集 7 文论卷》施康强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年,第 206 页。

      作家试图通过文字反映真实存在的问题,从而解决具体的问题,读者的各种期待和要求经由作家见证着表达着,例如种族问题、人权问题等等,经由作家的文字得到展现并寻求解决但是此后则呈现完全不同的面貌19 世纪后作家获得了独立性,作家通过文字实现了自由,从原来被约束在为封建主义代言的牢笼里挣脱,也并未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创作,而是独立的仅仅为自己表达信仰、精神和理念最后一节《一九四七年作家的处境》一节中,萨特对比当时的各国作家美国作家通常是工人;英国的作家较少的接触大众,孤独而又性格孤僻;意大利仍旧使用现已过时的古典语言写作唯有法国作家是享受着资产阶级良好的生活待遇,同时也是入世的参与世间事物,相互关系紧密但法国作家面临两难的境地,既不能完全赞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也不能放弃资产阶级提供作家良好的待遇这一两难境地的最终解决是资产阶级发生了变化,资产阶级在享受生活的闲暇之余开始深入的思考,想要了解他们灵魂深入最隐蔽的皱褶念头 6“托词文学 ”由此出现,托词文学中主人公循规蹈矩的生活,但是内心深处是怀有不受羁绊的灵魂1918 年之后,新一代作家成长起来,超现实主义之下,新一代的作家试图消灭主体性和客体性像杜尚的假糖块理论,当人们掂量用大理石块制作的糖块的时候,预料之外的重量,使得掂量者认识到这并非真的糖块,客体印象因此在人们心中幻灭。

      在文学中则是通过词语之间的矛盾,使得语言覆灭原本以为的真实,经过语言在人们再认识的过程中走向无在创作的过程中走向虚无莫朗、德里欧通过使用异国情调的方法,使得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相互碰撞,然而每一主体在碰撞的过程中都因对其的否定而走向消解的虚无但是萨特认为超现实主义所解构的主体和客体仍在存在,并不是因为解构而变得真的不存在超现实主义不仅反对封建教会王权,也同时否定资产阶级,在法国超现实主义与共产主义结为盟友的过程中,共产主义主动性更强,因为法国共产党建立之初时,势单力薄很多方面还十分不成熟,需要从其他党派吸收力量,因此6[法 ]萨特:《萨特文集 7 文论卷》施康强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年,第 223 页共产党建立初期需要对自我进行否定,完善自我因此共产党选择了以否定为核心的共产主义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确实根本性的,最终超现实主义和共产主义最终会分道扬镳资产阶级作家向无产阶级靠拢的尝试失败第三代作家的局面则较为复杂,回归资产阶级者,极端分子和激进分子都同时存在但是他们也有共同的特征:激进主义者和极端分子都不关心历史,回归资产阶级的作家和激进派作家都使用传统技巧,以及他们所宣扬的主张其实与自己的申辩刚好相反,就像极端分子和回归资产阶级的作家宣称自己厌恶形而上学,但是他们所表达的恰恰是形而上的。

      篇末则是总结法国历史环境对作家写作的影响三、结语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一书中表达了他将“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