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5209编号文学概论教材整理(张荣翼、李松版).pdf

32页
  • 卖家[上传人]:玩***
  • 文档编号:145280730
  • 上传时间:2020-09-18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06.34KB
  • / 3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学与作品 第一章 文学与语言 文学从根本上说是语言性的,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是与其他艺术作品最大的区别 有关文学与语言的关系有两个观点: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是手段和工具,文学表达是目的;语言是文学的 本体,是文学存在和显现价值的本体 一、文学语言的理解一、文学语言的理解 言可尽意 孔子要求语言表达要“文质彬彬” , “辞达而已矣” 文德统一,即外在的美和内在的德对于语言与意、象之 间的关系,孔子认为,书、言、意之间不可直接通达,于是圣人通过立象来沟通三者 王弼认为“言出于象” ,可以通过语言追索象的存在, “象生于意” ,可以从形象之中理解意义所在 言不尽意 庄子有“得意忘言”的观点,认为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意识的,掌握了思想意识就不必在意语言了他还认为 语言有言说的边界,而意义的内涵无限,书写固然具有记录的功能,但意义并不是语言能完全传达的庄子对于言 意困境的揭示引导人们去思考文学表意功能的巨大潜能 刘勰也认为“神道难摹” ,微妙的道理即使用精确的语言也不能完全表达 言不尽意的主张既是对言与意的边界的区分,也体现了对言语背后的意义的探索精神 二、文学语言的特点二、文学语言的特点 形象性:形象性是文学的首要特征,体现在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的媒介是观念性的语言符号,而不是 视觉符号,因此作家需要多种手法实现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如运用修辞手段 蕴藉性:语言有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普通语言侧重指称功能,而文学语言则侧重表现功能,是情感性的, 功用在于表达情感文学作品语言的这种内指性显示了它与其他文体语言的差异 音乐性:汉语具有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音节、节奏和韵律上魏晋后出现了古典诗歌“律绝体” ,近体诗讲 究平仄、对偶、长短和轻重的格律规范,开始看重汉语言本身的音乐性不仅在诵读时有音乐感,意象与情感也在 虚实、明暗、上下的变化中推进、对照与转换西方语言也具有声音、节奏与韵律的音乐感 -------------------------------------------------------------------------------------------------------------------- 第二章 文学与文本 语言学转向:语言学转向:是用来标识西方 20 世纪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之区别与转换的一个概念,即集中关注语言是 20 世 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语言不再是传统哲学讨论中涉及的一个工具性的问题,而是成为哲学反思自身传统的 一个起点和基础。

      在方法论上,人们把语言学的理论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认知范式,广泛用于各学科的研究;在观念 上,人们彻底抛弃了工具论的语言观,强调语言的本体性其内涵包括:以索绪尔的语言观为理论起点,俄国形式 主义、捷克布拉格学派、英美新批评以及法国结构主义等文学理论以福柯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思潮推动语言向话 语转型 作品与文本的区别:作品更强调与作家主体的联系,而文本更强调自身结构和系统的独立性和自足性作品论 意味着作者可以成为作品意义阐发的中心权威,文本论则意味着对于作品中心、本源或根基的颠覆,文学的意义转 向多元化、相对主义和不确定性 一、从作品到文本一、从作品到文本 形式主义文论将文学作品视作自主的结构系统,分析语言、技巧、风格和结构功能;英美“新批评”文论认为 文学文本是具有独立结构的语言系统;法国结构主义文论认为文学文本是特殊的文学惯例与代码定势;后结构主义 文论强调文本的“互文性”内涵;罗兰巴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未完成和开放的,有赖于读者的自主自由阅读(作 者之死) ;后现代主义文论则将文本视作反中心的网络结构 在文学文本论中,文本的内涵有以下四个特点: 文学的自主性 强调作品是一个自主的、封闭的系统结构,独立于外在的社会文化。

      美学是独立自治的文本论强调文学背后 的意义,即坚信作品语言和形式背后必定存在客观本质和意义 文学文本是一种自主自为的存在 作品独立于作者、读者以及外在世界,是一种自在自为的存在文本中心论认为,文学研究应该聚焦于作品本 身 文本作为一种方法论的领域 罗兰巴特以文本概念取代作品概念,意味着一种新的文学观的建立,一种新的文学视野的诞生文本的构建 活动是“穿越” ,文本意义是生产性、动态性、开放性的 文本作为一种能指的游戏 文本的意义在不断的延异之中,处于差异、断裂和变化之中文本是去中心的,在延异之中衍生生产性的意义 文本的生产性意味着:文本与它置于其中的语言的关系是重新分配的;诸文本的交换,即文本的互文性 作品到文本的观念转型意味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学理论的分野后现代思想是怀疑论的、开放的、相对主义 的和多元论的,是对大一统的政治信条和专制权力的激进批判 二、文本话语的性质定位二、文本话语的性质定位 文学文本:这一语汇来自 20 世纪以来的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理论是指创作出的文学作品的文本,由一定的 语言组成的、多层次的、含有审美意味的、开放性的符号系统该理论将文学写作物孤立起来,作为一个相对封闭 和自足的整体来看待。

      当我们说文学作品时,是说包含了作者意谓、批评家阐释、读者的个人悟解在内的意义网络,而文学文本只是 由各种语词按照一定构词规则、修辞关系构成的表达物文学文本是康德哲学中的“物自体”1文学文本是一个相 对封闭的概念,是一个有自我组织和协调能力的整体 原型:某一形象在作品中循环出现或反复出现的文学单位,如某种形象、主题、叙事模式、情感意向等 原型批评:从文学的乃至文化的整体观念出发,认为单个的文学作品都是对人的某一文化原型观念的表达 互文本:互文本: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家克里斯蒂瓦提出的概念文学文本的表达虽以文本结构作为相对完整的组织, 但它也与文本之外的文化有所交流、融汇,包括与其他文学文本之间的相互映照、参证所有文学作品都是从社会、 时代等因素构成的“大文本”中派生而出的,有相近的文化母本,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三、文学文本的社会定位三、文学文本的社会定位 文学文本的社会定位是将文学与社会作为一个相关的整体来看待,这与之前所说的封闭性并不矛盾相对孤立 地看待文学文本是消除作者、读者、美学与艺术的观点等与写作物相关方面的优先权,以便更自由地与社会的某一 方面建构起认识上的关系中心在结构之内,又在结构之外。

      血缘关系定位 作者与其文本的关系类似于父子关系,使得文本在被阅读前就给读者以期待视野读者理解的作者也已经不再 是作者本人,而是一个有关知识系统、研究范式的集结点文学写作物既是作者的创造物,也是某个时代的创造物 此外文学作品也与前代作者的作品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社会关系定位 从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分析文学文本,也就是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不过知人论世以意识形态力量来强化, 读者的理解也有商业文化力量的支持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的内涵与读者结合自身处境来阅读的内涵存在反差 阐释定位 对文学文本我们还应结合读者理解接受美学倡导者姚斯认为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 文本的意义是由它的言词与读者的悟解二者合成的在文学文本的阅读上存在阅读中的再理解、再创造的问题,涉 及对文本意义的阐释和对文学文本的定位 文本定位的可能框架 从大文本角度来解读文本的合法性在于,读者试图在更高的理解层次来阅读文本,将自己的理解以某种形式再 投射到文本的结果,它是一种真正的对话,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四、文学潜文本四、文学潜文本 1 “物自体”就是主体之外的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与现象有区别,它(物自体)由现象来表现,但又不是现象。

      在康德那里现象 是主体认识的对象和感性的基础,物自体却不能被认识,人的理性所认识的只是感性的抽象,并不是真正的存在(物自体) 文学潜文本 : 指在文学文本中潜藏着的另一套意义系统,必须经由对文本之外的内容的探掘才能找到类型有: 作者寓意型:作者在写作时借题发挥或咏物言志,是作品营构的文学文本深层次的思想内容,有双关语的作 用 形象暗示型:可以是作者有意为之的,但形象与抽象的意义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读者可能会理解为另一种 意思 文本语境型:结合文本的言说语境、阅读语境和整个文化氛围作为背景的“大语境”来进行,有时也可能使 文本与其潜文本相互摩擦,成为有深度的话语模式 社会耦合型:作品中的意义与社会上某种状况达到了密切相关的效果耦合机制 -------------------------------------------------------------------------------------------------------------------- 第三章、文学意蕴 文学意蕴是文学文本的思想与情感内涵审美化的表达,是外在形象与内在蕴涵的融合统一,如刘勰在文心雕 龙中标举的“隐秀” 。

      文学意蕴通常体现出含蓄性、多义性的特点 一、文学意象一、文学意象 特点:为表达意蕴创造的形象,蕴含个人情感; 生成受民族的心理结构、文化背景、文学惯例和意象体系的制约,具有传承性 和普遍性 中国的意象理论 易传中表达了言、意、象之间的关系,即于是圣人通过立象来沟通三者 “象”在先秦时是哲学范畴,到魏晋南北朝才成为文学理论,受到了佛教和魏晋玄学的影响刘勰赋予了意象 以文学理论的内涵意象的内涵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言外之美,如严羽沧浪诗话所言“羚羊挂角,无迹可 求” 西方的意象理论 西方的意象概念与中国相比更强调客观性和理性意象主义的代表庞德高举意象的旗帜对抗客观和理性,赋予 了它更强的主观性和反理性的色彩 二、文学意境二、文学意境 特点:意境的绘形受主体意识的投射、点染、虚化、集合化; 意境的表意具有超越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意境的界定 意境是一系列意象的构成,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形成的审美境界 区别: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单位,意境则指整个作品体现出来的氛围与境界 意境的类型 意境一词最初来自佛教文献,唐代进入文学理论中王昌龄在诗学中提出“三境” ,即物境、情境和意境刘 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提出诗歌的四种境界:“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

      ”王国维则提出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意境的特点 情景交融: 情景是谢榛诗论的中心问题,他主张诗歌应该主客体之间融合统一王夫之的诗论则注重意境的创造,他认为 诗歌中情景的结合有三种:“妙合无垠” 、 “景中情”和“情中景” 虚实相生: 王国维认为“境界”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同宋代严羽的“兴趣” 、清代王士禛的“神韵”一样王国维 还举例指出五代、北宋词从整体上突出体现了“境界”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色他还以姜夔作为无意境的反 面例子 超以象外 意境的营造 皎然认为要处理好“意”与“境”的关系,要注意“取境”的高低 司空图认为神思与情境贵在和谐统一、彼此融合, “韵味”是鉴赏诗歌意境的标准他的“韵味说”来源于钟 嵘的“滋味说” ,但有所发展,主要强调了“韵外之旨” (情致) 、 “味外之旨” (理趣) 、 “象外之象” 、 “景外之景” (境 象) 三、文学典型三、文学典型 文学典型的含义 文学典型,也称典型性格、典型人物、典型形象,是就叙事类文学而言,指具有鲜明、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 是个性与共性、特殊与普遍的高度统一,是作家主观与客观现实的统一,能够反映社会生活某些本质特征,有丰富 的人生意蕴和内涵以及独特的审美价值。

      典型性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法则 文学典型理论的发展阶段 类型说(17 世纪以前):强调普遍性、共性以及概括性,个性从属于共性; 个性典型观(18 世纪以后):把共性融化于个性中,强调“特征” ,强调环境对典型形成的作用,开始把典 型与具体现实和个别性联系起来,形成强调个性的“个性特征说“;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19 世纪 80 年代末):个性环境说,要求在典型环境中完成典型人物的个性与共性的 统一,不仅要精细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也要充分反映出整个社会环境的现实状况 中国在元代以后,小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