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再造空间到再造共同体:社区营造的实践逻辑.docx
20页从再造空间到再造共同体社区营造的实践逻辑蔡静诚熊琳社区营造成为近年来解决城乡社区建设困境的一种实务的尝试从综合自然科 学与社会科学的视角来看,社区营造是一种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过 程通过营造人、文、地、景、产的整合性社区复兴运动,既营造空间也营造 社会关系,并致力于提升社区的客观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因此从实践层面 而言,社区营造应该以社区美好生活的实现与否来作为目标,以突破现有的社 区困境三、社区营造的实践逻辑既然社区营造的目标直指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建设的蓝图,那么,社区 营造如何打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并实现美好生活呢?通过大量的实地调 研,我们发现了社区营造是以社区空间再造实现社区共同体再造本文选取了 调研中城乡两个案例来进行分析,这两个案例都是通过社区公共空间的改革引 起了社区中社会关系的重塑,最终实现社区中居民自身的改变,清晰地表达了 从空间到社会关系的实践逻辑一)仓东村:从空心化村落到共享社区.基于祠堂再造的公共空间重构祠堂是宗族祭祀、崇拜宗祖的场所,也是村落中最重要的社区公共空间学者 认为,祠堂具有两重性质,首先是宗教性,能产生社会整合作用;其次是集合 性,是村落中族人交际的场所、宗族政治的舞台[20],因此祠堂在村落变迁中 依旧保有重要位置。
祠堂的修缮与更新是在地村民们的共同利益目标,也是社 区各个主体形成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地,整个修缮过程能重新开掘社区的人脉、 资源等,发扬本村落和本氏族的传统文化,凝聚社区共同体仓东村正是以重 修村落祠堂为契机实现了社区主体之间关系的改变 仓东村位于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仓前村的东边局部,是谢姓族人迁入开平塘口 镇的始居地鸦片战争后,仓东村民开始外出谋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 村闯荡的华侨陆续衣锦还乡,在村中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相继建成洋楼住宅、碉 楼、祠堂,成为典型的华侨特色村落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村民又开始外 迁,如今村中的村民日益减少,空心化严重村中现存建筑51座,居民50多 人,多为老人2010年,旅港的仓东村后代谢天佑博士计划出资修复村中两座 祠堂,邀请了五邑大学建筑系的谭金花博士开展修复工程作为开平本土知识 精英的谭金花围绕祠堂修复这一契机,在2011年与村民共同设计了以“仓东计 划”为名的总体社区营造蓝图仓东计划”是以世界文化遗产保育理念为发 展依据,将遗产教育和深度文化体验融入社区建设,带动村民树立遗产保护的 规范,并尝试建筑修复、文化保存、社区重塑等2013年“仓东计划”得到了 政府和民间的资助,以社会企业的运作模式,开始打造仓东“共享社区”,经 营以村落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教育基地。
仓东计划”让这个以留守老人为主的 典型空心村成为吸引世界目光的共享社区,并在2015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文化遗产保护奖1 .从空间变革到社区共同体重构从修缮村祠堂到整个公共空间再造为主的“仓东计划”,在社区营造中如水面 涟漪般圈圈层层凝聚着村落的共同体它打造的共享社区其“共享”包含三个 圈层:内圈是仓东村居民,“仓东计划”始终强调他们是社区营造的主体,初 期他们只是跟着参与祠堂等主要物质文化遗产公共空间的设计与施工,中期他 们开始被带动围绕祠堂空间内的传统活动展开对节庆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恢复,后期他们主动捐赠自己的财物投入营造并成为“仓东计划”真正的核心 主体;中圈是从仓东走出去的海内外移民,从“仓东计划”的系列物质和非物质 文化遗产活化中,他们的故土情怀被唤醒,主动加入社区营造中,例如每年祠 堂举办的各种节庆通过互联网向全国全球的仓东人进行共享直播;外圈是海内外 来仓东村的访客,他们在村落空间的生活和旅行中感受到当地的文化与价值, 成为共同的“仓东人”这三个圈层遵守三个共享原那么,即物质空间及物质资 源共享、开展目标共享、传统文化和价值的共享基于三个共享,社区中不同 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
首先,仓东社区营造强化了村民对社区共同体身份的认同随着“仓东计划” 的展开,围绕村落重建和建筑物修复,不管是否居住在仓东村的村民,都积极 参与到祠堂的重建当中来凝结了每个人理念和汗水的修复成果又成为了仓东 身份认同感的来源营造中村民能开掘手艺潜能、建立了文化自豪感,自觉地 参与保育工作,还能够自信地与来自各地的访客提供生活经验,不仅让本土文 化传统得以保存和复兴,更让村民对乡村价值有了新的认知重建工作唤起了 大家对村落公共事务参与的积极性和形成了凝聚社区共同体的良好气氛其次,仓东村的公共空间营造培育了村民的社区公共性整个仓东计划始终坚 持村民的参与设计和参与建设,围绕着一个共同的公共议题一一社区建筑物修 复和民俗恢复进行分工与合作,促进了社区公共性的产生仓东村祠堂等公共 空间的修复花了大量的时间转变村民的意识,让村民从一开始“我们村花钱雇 佣你们来维修”,到认识到需要自己去回忆、记录仓东生活史,跟专家和志愿 者一起商议、合作来恢复重建我们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栋半年就可以 修复的老楼仓东村就花了三年,但是三年时间让仓东村村民的公共性与历史遗 产一起复苏原本落寞的空心村里留守的老弱妇孺们开始热情地投入民俗的恢 复,自己捐赠建起村落博物馆并自己管理,自己接待全世界的访客。
在基层党 政组织、“仓东计划”运营团队和志愿者的支持下,仓东村村民习惯了平等协 商自主自立地解决自己的社区问题正如哈贝马斯所说,在公共领域内,每个 人都可以平等地表达观点、意见、建议与批判,通过沟通协商从而形成共识性 的公众舆论与价值规范,不断生产出社会公共性[21],而公共性进一步促进了 仓东村的社区整合和共同体形成2 .仓东村社区的营造逻辑仓东村的社区营造围绕社区文化传承而起,是以“文”为主的社区营造,在实 施过程中通过对社区建筑物及景观的改造,扩展到“景” “地”,并形成了特 色的文化教育基地,成悬促进本地经济的“产”,并最终影响到“人”的营 造,重新唤起了空心村落的活力这种行为的驱动力来自村民之间祖祖辈辈生 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强烈的情感在村落保护的过程中,一方面,原有的村民及 其后裔以各种形式加入了公共事务之中,加强了对本村本氏族的认同;另一方 面,外来工作人员、志愿者甚至访客也积极参与到村落重建和文化传承之中 来,成为村落共同体的一局部,弥补了空心村因村民流失而导致的共同体溃 散、失序的问题仓东村的实践有助于我们思考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振兴之 路该如何走,同时也让我们看到重建村落共同体的一种新的可能性。
二)新河浦:从“罚单”社区到自治社区.基于停车空间重新划分的利益空间重构社区秩序形成离不开社区中的行动主体及其活动,社区各行动主体之间的相互 关系及各主体的行动能力便构成社区秩序的社会基础城市社区中,不同利益 主体在社区中以各自的利益作为其行动的基础,而各方利益的交集之一是社区 中的可支配空间各个主体通过对社区中空间的占用及支配,构成了社区的基 本秩序,决定了社区居民们的利益分配而城市社区共同体的形成,正是需要 打破原有的空间格局,各个主体在协商与共同治理的基础上,形成可共享的社 区利益广州市新河浦社区正是在改变社区公共空间格局的基础上,重新整合 各个群体的利益,尝试构建社区居民的共同体广州市越秀区新河浦社区位于东山街的西南部,附近有中共三大纪念馆、东山 湖公园、百年历史的华侨洋房等,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历史风貌建筑博物馆由 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社区环境,新河浦社区面临着居民数量多、外来 游客多、社区车辆多,而道路面积窄、车辆停放乱等“三多一窄一乱”问题 由于传统街坊社区没有规划停车场,只能停在市政道路上,因而停车难、交通 乱问题更是老城区尤为突出的社区问题为解决社区停车困境,新河浦社区居民开始尝试自治解决社区问题。
2015年2 月,30多位居民自愿成立了居民停车自治管理小组;2016年3月,广州市越秀 区新河浦路段居民互助会正式登记成立新河浦居民路段互助会是广东省第一 家由本社区路段的居民自主组成的民间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目前,互助会有17 个理事会成员,256位车主会员,100名以上的志愿者,组织了新河浦社展近 20%的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来1 .从利益重构到共同体重建首先,新河浦社区通过寻找居民利益共同点的方式,团结居民,共同协商社区 问题停车位的划分与管理涉及所有居民的共同利益,因而受到居民的集体关 注新河浦社区居民通过召开居民大会等发动方式,发动了新河浦路段近9成 居民参与到协商解决问题的行动中,最终居民代表商议决定以居民重新划分公 共空间并自管的方式解决社区停车问题目前新河浦社区居民们自治管理的路 段总长1 600多米,同时组织社区中1 500多户居民加入到社区中8个群, 并在群里实时了解社区的交通状况,并聘请了 12名居民住户担任停车管理 有偿志愿者,管理停车工作经过这一系列措施,新河浦社区的交通与治安状 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治安问题而导致的报警数逐年减少,由2016年的35 宗报警,下降到2018年的13宗。
其次,在利益重构的基础上,社区自组织扩大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范围,进 一步强化社区共同体占用了社区公共空间停车位的居民们主动提出要回馈社 区,互助会通过组织多种志愿者活动来回报社区,让社区中其他群体也得到实 惠,打造社区邻里的共同体如组建社区能人服务队,义务为社区有需要的人 士服务;着眼保护、继承和发扬东山文化,每年开展老街坊午餐会,开展“东山 口述历史”工程,组织社区居民进行历史回顾,抢救社区历史记忆,建立社区 新旧居民们对社区的了解和认同,增强社区的归属感2 .新河浦社区的营造逻辑新河浦社区的营造是围绕社区停车难问题开展公共空间的重构以及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逐渐形成了本社区的社区自治组织,并以“人”的营造为切入点 同时,通过营造邻里互助的社区文化,以“文”促“人”,通过社区之间的居 民互助协商,打造社区共同体其行为的驱动力来自于社区居民之间的共同利 益,通过对社区内停车空间的再造,重新分割社区内居民的利益,到达居民之 间利益的一致在重构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居民由于得到了实惠,进而愿意反 哺社区,通过对社区景观的保护、社区文化的传承等方式,唤起社区居民对社 区公共事务的参与及对新河浦社区的认同,建立起邻里间的互信互助关系,最 终形成社区共同体。
三)从社区空间再造到社区人再造的实践逻辑从仓东村社区和新河浦社区以及其他成功社区的案例中,可以看到一个基本逻 辑是社区通过空间的再造形成了社区共同体的再造一方面,空间的再造是社 区关系再造的出发点社区中的权力分布往往是通过空间来表现的,通过尝试 改变空间,社区中的人们获得了一个共同的议题和目标,如仓东村社区修缮村 落建筑和道路、新河浦社区重新划定停车位,围绕着这个议题和目标,社区中 的不同群体和各个人员基于自身的利益和情感进行协商,引起社区内的互动, 最终达成协商结果,这是从空间改变到社区关系改变的实践逻辑另一方面, 由于社区内不同群体和各个人员之间的互动,社区中权力的重新分配得以实 现,由此将形成新的社区结构,外显在社区空间上,并内在结成社区共同体 不管是从“人”的营造出发,还是最终回到“人”的营造社区营造中的核心 主体居民(村民)并不只是简单地参与社区事务,而是基于对本社区强烈的情 感,成为社区利益的共享者、社区景观的打造者、社区文化的传承者等,通过 个人的行为和决策反哺促进社区的生态开展、文化开展等,进入人地和谐一体 的理想境界四、社区营造何以可为从调研中可以发现社区营造的实践逻辑就包含在同时关注空间与居民的整合性 总体营造之中。
来自实践总结的人、文、地、景、产五大社区营造议题,全面 地概括了社区驱动力的来源最后还需要解析的一个问题是,为何从人文地景 产等议题出发,能够在空间再造中再造共同体(见图1) 任何理性人参与行动的驱动力往往都是来自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即利益和情 感利益与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