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钢建设感悟.docx
10页宝钢建设感悟位于上海市东北部的宝山钢铁〔集团〕公司,诞生于中国历史进展的转折点上1978 年 12 月 22 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成功闭幕其次天,全会公报发表,标志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正式开头也就是在这一天,宝钢正式开工兴建在宝钢建设的利弊得失和抢建、停建问题上,发生了举世瞩目的争论这是由于宝钢的很多做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宝钢迈出的步伐,令某些赞成改革开放的人也觉得太急了点:第一,宝钢的投资额近 130 亿元,国家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的钱,要向国外大举借贷,这意味着改写过去曾经引以为荣的“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历史有人心里嘀咕:值吗?其次,宝钢不仅要从国外引进成套技术设备,而且生产用的矿石也几乎要靠进口;不仅从国外买进设备硬件,还买进技术软件,甚至买进全套治理软件有人问:有这个必要吗?第三,宝钢选址,基于和平与进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没有像过去那样出于“备战”考虑选择在内地的山区但把厂址定在地面土层软、地下水位高、桩基难固定、工业污染已经够严峻的上海,着实让人担忧:工厂建成后会不会滑到长江里去!各种疑虑,集中反映到了中心最高权力决策机构1980 年 9 月,在全国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局部人大代表对宝钢建设中有关厂址选择、进口矿石、投资、环保和桩基位移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质询。
1978 年底,中心打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提高经济进展速度1979 年提出了国民经济的调整方针宝钢 1980 年底大量引进设备刚到达工地,就不得不听从国务院从宏观调整动身而做出的“宝钢停缓建”的打算固然,“调整”的方针并不是“消极”的措施,正如邓小平在 1979 年 10 月 4 日所说:“调整是为了什么?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是为了制造条件,使得在调整过程中, 特别是调整以后,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又比较快的进展速度停缓建”也不是 “放弃”,正如宝钢人实际上所做的那样,他们对现场设备实行了有效的保护措施,抑制了重重困难,做到人心不散,队伍不乱,维护不断,物资不丢,充分准备着,坚信总有那么一天,“停缓建”的宝钢会恢复建设1981 年,宝钢建设大型论证会召开全国 220 多位专家,从已经形成的现实动身,反复权衡利弊,提出了“分期建设,拉长周期,缓中求活”的建议性方案理由是:“对外合同已经签订,大局部设备已到现场,工程已经铺开,假设下马,将损失 100 多亿元;假设不停,再花 20 多亿元,把建设周期拉长,再用5 年时间,宝钢就可建成这样,可以用 20 多亿救活 100 多亿,而且国家每年只需花 5 亿左右资金。
国务院承受了这个建议1981 年 8 月 7 日,国家计委、建委联合发文,打算宝钢工程恢复建设,并把整个工程分为一、二期进展1985 年 9 月 15 日,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从高炉投料到炼钢和出初轧坯,仅用 6 天时间就一次投产成功从 1978 年 12 月 23 日,到 1985 年 9 月 15 日,宝钢作为一个企业最终正式诞生了我们看到,1981 年专家们进展论证时,并没有涉及人们所提出的全部问题,而只是就已经形成的局面提出建议实际上,有些问题不是通过论证就能解决的即使经过论证的问题,也还要承受实践的检验建设中的宝钢,是大型企业而不是中小型企业,是现代化企业而不是传统企业,再加上钢铁工业原来就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所以投资总额很大规模要不要那么大,现代化程度要不要那么高,固然可以争论,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到底有没有这种需要我国要搞现代化,可是当时全国年产钢还不到 3000 万吨,钢铁厂中没有一个算得上现代化的而当时美国、日本的年钢产量,都已经到达1 亿多吨,钢铁厂的自动化程度都已经很高连韩国、巴西、印度,当时都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千万吨级的现代化钢铁厂最能说明实践需要、也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我国当时每年从国外进口钢材所用的外汇,就可以建设一个年产钢 300 万吨的现代化工厂。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展,迫切需要有自己的现代化大型钢铁厂因此,在宝钢一期工程还没有完全建成投产的 1984 年, 邓小平同志就亲临宝钢,催促二期工程〔原来安排在“七五”即1986 年〕上马: 现在每年进口 1000 万吨钢材,进口 1 吨钢材要 300 多美元从长远看,宝钢二期是否能想想方法,争取早些上假设到“七五”上,要推迟两年建成,这样很不利宁肯借点债,付点利息,也要争取时间付点利钱,我们早一点拿到钢材,终究起来还是划得来的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下,原定要在 1994 年建成的二期工程,提前于 1991 年全面建成投产这虽然增加了我国钢铁产品的数量,弥补了我国钢铁产品在品种和质量方面的缺乏,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仍旧无法完全满足为此,宝钢打算自筹资金搞三期工程,并于 1993 年 12 月 23日打下了第一根标桩即使这样,到 20 世纪末宝钢三期工程建成投产,宝钢年产钢到达 1100 万吨的规模,我国的钢铁工业在产品数量、品种和质量等方面, 也未必能完全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展的需要由此可见,70 年月末关于借点外债搞钢铁建设、关于宝钢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战略打算,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是完全正确的。
宝钢搞全面引进又怎么样呢?引进现代化设备和技术,这没有多大的异议但进口矿石、引进治理软件,就有了分歧先说进口矿石实际状况是,我国铁矿石的储量虽然很丰富,但含铁品位低, 成分简单,多分布于交通运输不便的偏僻地区,采选困难即使不建宝钢,每年也都要从国外进口矿石而由宝钢进口矿石生产的钢材,可以替代进口钢材,在经济上合算多了固然,有人不同意进口矿石,并不是从经济上合算不合算来提问题,而是说“原料把握在外国人手里,一旦被人家‘卡脖子’怎么办?”这是一个要不要、能不能开放的问题,只能由“开放”的实践来答复我国开放 20 年所取得的成果,已经对此做出了确定的答复再说引进治理软件这是一个不能一概而论的问题有的公司,从国外引进了现代化的机器设备,但由于没有引进相应的治理软件,结果不会管,管不好, 引进的硬件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甚至成了一种摆设,成了一堆废铁但也有只引进硬件而获得成功的企业因此,在引进硬件的同时要不要引进治理软件,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宝钢在引进国外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同时,还引进了整套现代化治理方式,共花了 8000 万美元引进包括治理资料在内的各种软件得到的结果是:一、二期工程建成后,按期或提前投产,生产始终“安全、顺行、持续”。
那么,这是不是引进治理软件的功绩呢?让我们听听宝钢董事长拂晓、党委书记朱尔沛、宣传部长莫臻的答复:“宝钢的同志在实践中意识到,像宝钢这样一套简单的、高度自动化的装备,生产过程又用电子计算机集中掌握,假设不实现现代化治理,而沿用传统治理方式,那么,要保证设备高速正常运转,到达高质、高效益,是根本不行能的宝钢引进现代化治理软件是格外必要的固然,完全照搬外国治理方式也是行不通宝钢的治理者依据我国与外国在社会条件、文化传统、风气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对引进的国外现代化治理方式,不断进展消化、吸取、充实、创,探究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现代化企业的路子宝钢选址于上海,实践证明是对的吗?上海的地面土层是软,地下水位是高,承载力是低,但这并不是说就不能建厂宝钢人在大量试验的根底上,对重大设备和厂房,首次大规模承受了开口钢管桩;在原料场地基处理中,三次修改外国专家的设计,承受了自然地基或扩大沙桩的桩距,使沙桩增加地基承载力同时,在建设中精打细算也是必需的宝钢打桩〔包括钢管桩、混凝土桩和沙桩〕的费用,占了一期工程投资总额的 4% 左右费用是多花了一点儿,但却奠定了宝钢稳固的根底上海的工业污染,在 70 年月确实就已经够严峻了。
但宝钢作为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工厂,在设计中就实行了很多环境保护的措施宝钢的设计本身,可以保证宝钢投产后不会增加上海污染后来十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也确实没有增加污染然而,土质太软、污染已重,是选址上海面临的两大问题到底是利大于弊, 还是弊大于利呢?纵眼看世界,当代工业兴旺的国家,一般都在沿海建有大型钢铁厂究其缘由,在于钢铁厂吞吐量大,运输任务繁重,建在沿海可以充分利用水运中国海岸线很长,为什么选中上海?这是国务院八个部委和很多专家反复调查争论和多方权衡的结果例如连云港,因曾有过回淤现象,建港条件不如上海而被否认再如镇海,虽有可停靠十万吨级货轮的码头,不用转泊,但因工业根底薄弱,在短期内难以建成现代化钢厂而在上海建厂的主要优点则是:有强大的工业作依托,有大电网可以承受宝钢轧机开动时的冲击负荷,有江运和海运的便利条件〔可使宝钢的水运到达运输总量的 80%以上〕,有钢材市场营销方面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利弊相权,选在上海建厂利大于弊特别是水运和市场两大优势的综合运用, 可以使建成后的宝钢,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个比较有利的地位宝钢的销售方向去年梅钢产线试生产之初,为了尽快翻开局面,抢占市场份额,钢贸公司提前介入,依据梅钢冷轧产品的规格组距及其性能特点,梳理华东区域内重点行业、重点用户,分析用户的产品使用要求,形成与宝钢股份其他产线互补,弥补宝钢冷轧产品资源缺乏;拟定市场开发方向,将目标市场锁定在电气柜、建筑、家电、液晶模组四大行业的知名品牌企业,有针对性地推举梅钢产品,满足用户需求。
一年来,钢贸公司成功开发四大行业用户近百家钢贸公司把镀铝锌用户开发重点瞄准影响较大的品牌企业依据华东区域电气柜行业占到全国半壁江山的实际, 钢贸公司联合加工中心,强化区域联动,努力推动产品应用认证,全面开拓电气柜行业市场继前期成功实现向江苏东源电器、天翔、天翼等电气柜厂家批量供货之后,今年 4 月份又顺当通过上海德力西集团、上海正泰电器、人民电器等高压电器开关电气柜产品的实物认证,并批量供货,今年以来,每月期货供货量稳定在 4000 吨以上,市场占有率超过 50%2023 年 12 月,梅钢镀铝锌产品首次进入液晶模组行业,钢贸公司乘势扩大市场份额,实现了苏州三星、苏州嘉彰、宁波齐美等重点用户的批量订货同时,钢贸公司大力开发液晶显示器高端用户,年订货量突破 1 万吨协同拓展市场钢贸公司加强与梅钢冷轧生产单元、贸易公司等供给链各环节的沟通与合作,屡次召开用户座谈会和产品推介会,增加用户对梅钢冷轧产品的认同感针对梅钢冷轧产品投产初期质量不稳定的状况,钢贸公司协同加工中心供给剪切配送效劳,将梅钢产品分选后再销售至用户,使加工中心成为梅钢精整产线的二次延长,维护了梅钢优质的冷轧产品市场形象,留住了重要用户。
依据用户需求及市场开发节奏,钢贸公司发挥营销渠道区域一体化优势,成立梅钢冷轧产品专项团队,建立月度市场开拓例会制度,定期沟通市场需求、产品质量提升进展等,乐观参与梅钢公司品种拓展科研工程,参与梅钢冷轧生产推动会,准时沟通生产状况与市场反响信息目前,梅钢镀铝锌产品已经拥有市场知名度,依据用户需求成功试制的薄规格镀锡板已实现批量生产,成为梅钢公司的又一拳头产品梅钢开发生产的 1.5 毫米至 2.0 毫米厚镀铝锌板产品, 受到浙江万控等著名行业龙头企业的认可,今年以来,钢贸公司实现该产品销售5 万吨增加保障力量梅钢冷轧投产初期,由于铁运和水运运力缺乏,造成产品一度积压,甚至延误用户交货期钢贸公司分析梅钢冷轧产品运输需要的力量和流向,乐观向宝钢股份营销治理部物流室提出建议,协作制订特地的运输治理流程,牵头组织梅钢冷轧厂、梅钢运输部、梅盛公司等单位,对梅钢冷轧产品从出厂到入库的水运进展全程跟踪,验证了出厂运输的牢靠性,协调运力,解决梅钢冷轧运力缺乏的问题,保证水运码头装载顺畅星星冷柜是最早使用梅钢普冷产品的用户之一, 由于距离码头较远,需支出额外的物流本钱钢贸公司主动联系运输车队,将产品运至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