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航道地质勘察报告.docx
15页某航道整治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 前 言 1.1 工程概况 11.2 勘察目的与勘察依据 41.3 勘察工作简介 42 场地地质概况 62.1 地形地貌 62.2 地层岩性 62.3 地震动参数 72.4 水文地质条件 7.73土体物理力学性质3.1 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73.2 土层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9104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4.1 洲滩稳定性分析 104.2 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与评价 115 结论及建议1.1 工程概况1.1.1 工程概况为一顺直束窄型水道其上游为白沙洲水道,下接汉口水道该水道汛期主流顺直(图1-2),通航条件较好,通航船队能从正常通 航孔过桥;枯水期受武昌深槽吸流作用,主流在潜洲尾坐弯并从左岸过渡 到右岸,左岸汉阳边滩处的水流动力条件减弱,流速减小,水流挟沙能力 减弱,泥沙在此大量落淤,促使汉阳边滩淤积展宽当淤积宽度不大时, 汉阳边滩不影响安全通航;当汉阳边滩淤积严重时,航道过于弯曲,需改 孔调标,改变通航线路,有时还需要配合疏浚才能保证航道通畅,航道维 护非常困难据不完全统计,自武汉长江大桥建桥以来,共发生了 80余次海 损事故,大桥及行船的安全得不到保障,航道维护极其困难。
图 1-2 河势图自上个世纪60 年代开始碍航,三峡蓄水以后仍然严重目前,主要的 维护手段是疏浚和改行非通航孔,严重时禁航施工,大桥及行船的安全受 到严重威胁地理位置特殊,周边环境复杂,影响面广,至今未对其实施系统整治目前,该水道枯水航道维护尺度仅为3.2mx80mx750m (航深x航宽x弯曲 半径,下同),通航 1500 吨级甲板驳、分节驳和 3000 吨级油驳,是武汉 至城陵矶河段尚未建设的重点险滩,是制约长江中下游航运发展的瓶颈 其航道现状严重威胁到大桥及行船的安全,与中央和地方高度关注的“合 力建设黄金水道,促进长江经济发展”的高层会议精神不符,满足不了“畅 中游”目标的要求,不能满足武汉市政府建设武汉航运中心的需求,更不 能满足“中部崛起”以及长江水运与沿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求,湖北 湖南等地方政府强烈要求对进行整治2007年12 月14日,温家宝总理专 门作出了“长江航道建设要加强”的重要批示,长江黄金水道建设进入了 整体加快推进的新阶段因此,对进行整治是非常必要的o1.1.2 航道治理方案按交通部对本工程“工可”报告的批复确定的建设标准,航道等级I 级,航道尺度为3.7mx150mx 1000m,保证率为98%。
本工程的整治原则为:统筹兼顾,促进有利滩型,调整桥区段枯水期 水流流向,稳定航槽,保障通航安全本工程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为10.16m (黄海高程,下同),设计最高通 航水位为 26.20m根据“工可”批复意见以及周边环境实际需求,本阶段对工程方案进 行了大量的优化试验,提出的推荐方案在“工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针 对性的优化调整:将沿潜洲洲脊布置的长顺坝坝尾上提415m,长顺坝总长 由 3600m 减为 3185m ,并将长顺坝坝尾段向左偏移与拟建鹦鹉洲大桥2#桥 墩合理衔接;长顺坝上提后,拦截斜向水流的作用减弱,为了加强左侧鱼 骨坝顺导主流的作用,确保工程整治效果,将工可方案长顺坝左侧中下段 上长下短的 4 道鱼骨坝调整为坝头逐渐左偏的 5 道鱼骨坝,长度依次为 70m、90m、110m、130m 和 100m该整治工程包括整治区和鹦鹉洲长江大桥 2#桥墩守护区两部分,守护 区覆盖了整治工程尾部一)整治区结构型式长顺坝:(1 )坝体:AB段(长600m )采用全抛石结构;B点以下坝面采用100cm 厚组合型钢丝石笼压顶,以下部分采用一定级配要求的全抛石结构;(2 )镇脚:对受斜向水流顶冲较强容易损毁的坝尾K2+300 ~ K2+994 段的背水坡采用抛钢丝石笼镇脚,镇脚体尺寸5x2m。
鱼骨坝:( 1)坝体:采用 100cm 厚不小于 300kg 的大块石压顶,坝面以下采用 全抛石结构 2)镇脚: 1#、2#、3#鱼骨坝坝头以及 4#鱼骨坝背水坡采用抛钢丝石 笼镇脚;受水流顶冲剧烈的 4#鱼骨坝坝头采用扭王字块砼预制件镇脚,镇 脚体尺寸 5x2m护底:采用 D 型系砼块软体排,排体上采用抛石压载其中,长顺坝 尾部段735m范围和4#鱼骨坝护底块石压载厚度80cm,其余坝体护底块石 压载厚度均为 50cm二) 2#桥墩守护区结构型式 该守护工程为一专项设计,守护区覆盖了整治工程长顺坝尾部 191m 和 5#鱼骨坝范围,其结构强度作了相应的加强 1)守护区护底护底包括核心防护区、护坦区和压边区三个部分核心防护区采用 D 型排护底(围堰部分采用系袋排护底),抛 150cm 厚块石压载护坦区也 采用D型排护底,抛石压载厚度120cm压边区即在在护坦区周围设置抛 石压边,抛石范围10m,厚度lm2)守护区坝体结构坝体采用抛石填芯与扭王字块混合坝体结构,坝顶采用 6m x 1.5m x0.5m 钢丝石笼垫压顶其中,顺坝尾两侧边坡抛两层扭王字块,两侧坡脚 采用宽5m、两层扭王字块镇脚,坝头按1 : 5坡度抛扭王字块体;5#鱼骨 坝背水坡和坝头采用扭王字块护面和镇脚,坝顶采用钢丝石笼垫压顶。
3)围堰沉放抛枕加固区设计 为防止围堰沉放时软体排的撕裂破坏,在施工期增加了围堰周边的抛枕防护带,防护带宽度为40m钢围堰以夕卜40m范围守护区增加采用lm 厚沙枕回填为了满足施工图阶段设计工作的论证、方案布置等的要求,需要实施 本工程相应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受长江航道局委托,中国建筑西南 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本项目工可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1.2 勘察目的与勘察依据根据设计要求,本次勘察工作目的为:查明相应工程范围内一定深度 范围内各土层(工程地质单元体)的埋藏深度、厚度、空间分布变化规律 及其工程地质特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为本工程设计研究工作提供更全 面、准确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本次勘察工作遵循的技术要求和标准如下:1.3 勘察工作简介本次勘察内容包括为:根据《技术要求》提出的钻孔位置进行工程地质勘探、现场原位测试,取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根据相关规范进行勘察成果整理并提出综合工程地质评价本项目的勘察工作过程如下:根据《技术要求》设计的孔位进行了勘探工作,并对所有勘探孔进行 了孔内标准贯入试验完成钻孔的坐标及深度见表1.1⑴钻探采用搭建了钻探平台的机动船进行水上钻探作业施工,配备XY—2型 钻机和BW120泥浆泵与配套的钻探工具以及抛起锚设备,泥浆护壁循环钻 进,按时校正水位高程计算钻进深度,在预定深度进行取样和标贯试验。
⑵取样 本次勘察区域内的岩性均为粉细砂,无法取得原状样,所有钻孔均分 层采取扰动样进行室内的颗粒分析试验2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每个勘探孔均进行了标贯试验,式段为钻孔内的预定深度采用63.5kg、 落距76cm的自由落锤,记录30cm的锤击数3 •室内土工试验室内土工试验遵循《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的规定 进行,本次勘察只取得了砂土的扰动样,进行了颗粒分析试验,室内土工 试验成果见附表5 4 •钻孔定位及测量本工程使用的地形图电子版由设计单位提供,勘探孔定位根据《技术 要求》设计的坐标,采用动态GPS全球定位仪施放,孔口高程根据实测孔 位的水面高程和实测水深换算求得本工程孔位高程为 1985 国家高程基准,坐标系统为1954 北京坐标系5 •外业工作完成2 场地地质概况2.1 地形地貌本工程为一顺直束窄型河段白沙洲将河道分为两汊,左汊为主汊, 右汊为支汊白沙洲为浅滩沙洲,枯水期出露水面,其洲尾潜洲为宽平的 水下暗滩,延伸长度 3km 左右河段左岸有荒五里边滩和汉阳边滩,右岸 鲇鱼套以下是武昌深槽场区地貌单元属长江河床地貌2.2 地层岩性工程区勘探范围内揭露的地层属于第四系全新统河流冲积相(Qal)的4松散堆积物,由松散、稍密至中密状的粉细砂为主组成。
根据野外钻探、 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综合分析,场区地层在勘察深度范围内自上 而下可划分为以下 3 个工程地质层:①黄灰色松散状粉砂,②浅青灰色稍密状细砂、③青灰、灰色中密粉 砂各层的详细特性如下:层序岩性层面埋深(m)土层厚 度(m)岩土性状描述①粉砂0.04.0 ~ 6.4黄灰色,稍含泥,分选好,饱和,松散状态,主要成份 为石英、长石,含白云母片②细砂4.0 ~ 6.42.3 ~ 4.2浅青灰色,下部含中粗砂粒,夹细砾,分选性较好,饱 和,稍密状态,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含白云母片③粉砂7.1~9.3未揭穿青灰、灰色,分选性好,中密状态,饱和,主要成份为 石英、长石,含白云母片各层分布稳定,其中①层与②层界线较明显,岩性有明显差异2.3 地震动参数根据国家地震局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50 年超越概率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版)(GB50011-2001),本区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疋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 周期为 0.35s2.4 水文地质条件勘察期间长江水位较低,水面高程13.64 ~ 13.70m。
勘察范围内的长江河床均为第四系粉细砂含水层,厚度大,具有中等 偏弱透水性,富含地下水,属于第四系孔隙潜水地下水与江水水力联系 密切,主要接受江水补给,向下游运移排泄3 土体物理力学性质3.1 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工程区勘探揭露地层主要为全新统新近松散堆积层,根据土层的工程 特征,划分为 3 个工程地质层(见 2.2 节)对各层砂土采取扰动样进行了 室内土工试验,现场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对各土层的室内试验和原位测 试成果分别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见表3.1 ~表3.2,各砂层的颗粒级配曲 线见图3.1 ~图3.3表 3.1 砂土颗粒分析成果统计表颗粒组成有效粒平均粒限制不均匀曲率工程地统计项目砾砂粒粉粒粘粒径径粒径系数系数20〜55〜22.0〜0.50.5〜0.250.25 〜0.0750.0750.005<0.005mmmmmmmmmmmmmmd10d30d60cucc%%%%%%%mmmmmm平均值1.03.066.829.20.0680.1180.1632.4731.262最大值2.06.679.638.60.0960.1460.2043.4601.954最小值0.10.259.218.30.0440.0530.1051.8690.608组数161717171717171717标准差0.62.16.15.70.0180.0300.0320.5670.394变异系数0.60.70.10.20.2630.2550.1940.2290.312平均值4.44.69.966.0。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