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麦黄斑叶枯病.docx
3页小麦黄斑叶枯病症状 又称小麦黄斑病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可单独形成黄斑,有时与其他叶斑病 混合发生叶片染病初生黄褐色斑点,后扩展为椭圆形至纺锤形大斑,大小7〜 30x1〜6(mm),病斑中央色深,有不大明显的轮纹,边缘有边界不明显,外围生 黄色晕圈,后期病斑融合,致叶片变黄干枯,各麦区均有发生,为害严重病原 Drechslera tritici-repentis(Died)Shoem 称小麦德氏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异名 Helminthosporium tritici-vulgaris Nisikado有性态为 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 (Died) Drechsler子囊抱子无色至黄褐色,长椭圆形,具横隔膜3 个,纵隔0〜1个,大小42〜69x14〜29(》m)无性态分生抱子浅色至枯草色, 圆柱形,直或稍弯,顶端钝圆,下端呈蛇头状尖削,脐孔腔型凹陷,具离壁隔膜 1 〜 9 个,大小 80〜250x14〜20(|j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或粪肥中越 冬翌年小麦生长期子囊孢子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 再侵染,致病害不断扩展。
小麦叶枯病的识别与防治中文名称:小麦叶枯病英文名称:Whea t leaf blo tch拉丁学名:Sep to ria tritici Rob.e t Desm.为害作物: 小麦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有时也为害穗部和茎秆在片上最初出现卵圆形浅绿色 病斑,以后逐渐扩展联结成不规则形大块黄色病斑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即病菌的分生孢 子器—般先由下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发展在晚秋及早春,病菌侵入寄主根冠,则下部 叶片枯死,致使植株衰弱,甚至死亡茎秆和穗部的病斑不太明显,比叶部病斑小的多分 生孢子器也稀少病原菌形态特征: 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器壁褐色至黑色,孔口微突出常产生于寄 主表皮组织下的气孔下室内孢子器内产生大小两种分生孢子大孢子较多,细长,无色 有 3 — 7 个隔膜,两端圆;小孢子无隔膜,微弯,无色发病特点: 在冬麦区,病菌在小麦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夏,秋季开始侵入幼苗,以菌主主体 在病株亡越冬来年春季,病菌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在春麦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及菌 丝体在小麦残体上越冬,来年春季小麦播种后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在低温多湿的条件下 有利于此病的发生扩展品种间对叶枯病的抗病性差异较大。
防治方法:(1) 选用抗病耐病良种2) 深翻灭茬.清除病残体,消灭自生麦苗3) 农家肥高温堆沤后施用重病田可考虑轮作(4) 大田喷药,在发病重的田块,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或粉锈宁喷施小麦秆黑粉病小麦秆黑粉病(Urocystis tritici Koem)主要发生在我国北部冬麦区,以华北、西北和华东北部局部地区发生普 遍症状发病部位主要在小麦秆、叶鞘和叶片上,病部初期呈浅灰色条纹与叶脉平行,逐渐隆起,拔节 以后症状明显发病部位主要为深灰色最后表皮破裂,散出黑粉 (厚垣孢子)病株矮小,卷曲, 分蘖增多,一般不抽穗即枯死左图为茎叶病症,右图为孢子堆) 发病规律一年只浸染一次,主要是土壤传播,带病的种子和粪肥也可传播小麦播种后,病菌在幼苗出 土前从芽鞘侵入生长点,随小麦生长而进入叶片、叶鞘和茎秆在表皮下形成条状孢子堆,并产 生大量厚垣孢子,大量病株收获前落入土壤,脱粒时也有病残体上的厚垣孢子粘附种子表面,或 进入粪肥,成为下一年浸染源一般早播温度高,或麦苗出土慢发病重防治方法用内吸杀菌剂拌种对土壤传、种传和粪肥传播的秆黑粉都有效见小麦腥黑穗病 水旱轮作, 适期播种,浅播,不用带菌粪肥等都可减轻发病。
选用抗病品种小麦雪霉叶枯病简介小麦雪霉叶枯病症状小麦从出苗至成熟均可受害,其中以叶枯和鞘腐特征最明显,为害也最重在成株叶片上形成椭圆形几乎与叶等宽的大斑,病斑污绿色水渍状或污裼色,有数层轮纹,表面敷生砖红色霉层(分生 孢子)叶鞘受害变褐腐烂,后枯死,相连叶片也迅速枯死,潮湿可产生稀薄的红色霉状物图为 叶部症状)发病规律病菌可以在病种子内外,土壤和粪肥中的病残体上长期存活,成为浸染源地表带菌病残体在潮 湿时释放大量孢子浸染幼苗地上部分,小麦发病后,病部不断产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经气流 雨水传播引起再浸染病菌经气孔和伤口侵入叶片和叶鞘潮湿多雨和冷凉的条件下易发生流行防治方法① 选用无病种子② 选用抗、耐病品种③ 深耕灭茬,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排灌等④ 拌种选用12口5%特谱唑按种重0口3的药量,或20%三唑酮按种重0口15%药量,或50% 扑海因按种重0口2%药量,可控制苗期病害,推迟和减轻成株期为害喷雾可用70%甲 基托布津每亩200毫克,或80%多菌灵每亩100〜200毫克,或25%敌力脱每亩100毫升, 或20%三唑酮每亩40〜50毫升,一般在齐穗期用药,一次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