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去来兮辞并序》.pdf
4页教学目的:1、 把握本辞淡远洒脱的风格,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2、 了解辞的体裁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3、 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4、 了解作者解印去职的直接原因5、 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教学重点:1、 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2、 了解创作背景、作者情况,及辞这种文体的特点教学难点:1、 掌握本课出现的各种文言知识2、 明确本文的写作特点3、 把握本辞淡远洒脱的风格,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第一节一、导入:初中时我们学过陶渊明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我们今天要学的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归去来兮辞》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东晋大诗人、词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死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他生于东晋后期晋宋交替之际,其时家势已渐衰落后因家境贫寒,29 岁时走上仕途年轻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历任江州祭酒、 镇军参军、 建威参军、 彭泽令等下级官职,但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看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41 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20 多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贫病交迫中去世,终年63 岁陶渊明今存诗歌125 首,其中四言诗9 首,五言诗116 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 篇,韵文5 篇,散文4 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三、解题:辞:古代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抒情文体它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因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 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 ,虚词置于句腰辞藻华丽,有的可以歌唱,一般要押韵到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只是有韵的散文,重在铺陈;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
四、写作背景:陶渊明 41 岁那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 天的彭泽令陶渊明的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衙吏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五、听读课文,读准括号前的字词:储( chǔ)粟靡(m ǐ)途小邑( yì)心憚( dà n)眷( ju à n)然归欤( yú)怅( chà ng)然慷( kā ng)慨( kǎ i )一稔( r ě n)将芜( wú)奚(xī)惆(chó u)怅轻飏( yá ng)熹( xī)微携(xi ?)幼酒樽( zū n)壶觞( shā ng)眄( miǎ n)庭柯( kē)怡(yí)颜流憩( qì)遐( xi á)观出岫( xi ù)景(yǐ ng)翳翳( yì)盘桓( huá n)西畴( chó u)棹( zhà o)窈( yǎ o)窕( ti ǎ o)寻壑( ha)曷( h?)遑遑( huá ng)耘耔( zǐ)东皋(gā o)区分下列多音字:靡丧裳第二、三节讲解全文词句:略第四节一、讲析序文部分:1、 学生概括序文部分的内容: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
2、同学们结合序文思考:作者辞官归隐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一: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坦率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第二: “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身心会感到痛苦,那比饥寒更难以忍受第三: “程氏妹丧于武昌” ,需要去奔丧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坦率自然的本性使然作者崇尚自然随意,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 二、讲析第一段:1、指定一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思考:第一段押什么韵?韵脚是什么?押 ui 韵韵脚有“归” “悲” “追” “非”2、第一段作者也申述辞官归隐的原因,请同学结合第一段说说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3、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开头有什么作用?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而用反问,表明作者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4、陶潜辞官归田时的心境如何?自责( “田园将芜” ) ,自悔( “已往不谏, 来者可追”) ,自觉、自醒( “迷途未远, 今是昨非”)自喜( “舟遥遥 , 吹衣” ) 5、从这一段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A)6、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舟遥遥——恨晨光之熹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 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三、讲析第二段:1、齐读本段,找出第二段押什么韵?韵脚是什么?押 un 韵,韵脚有“奔” “门” “存” “樽”押 an 韵,韵脚有“颜” “安” “关” “观”“还” “桓” 2、 作者抵家时心情怎样?“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3、作者抵家后,作了怎样的描写?家人相迎、幽雅环境4、家人相迎写得很有情味,试分析:“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妻子皆乐的情景5、家里的环境怎样?“松菊犹存”有什么喻义?松菊喻作者高洁的品格,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6、归家后作者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我们从何看出?“引壶觞以自酌 ,, 抚孤松而盘桓”,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7、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B)四、讲析第三段:1、指定学生朗读该段,找出第三段押什么韵?韵脚是什么?押 ou 韵, 韵脚有“游” “求” “忧” “畴”“舟” “丘” “流”“休” 。
2、段意概括: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3、“归去来兮, 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向违, 复驾言兮焉求 ” 这两句表明作者怎样的情怀?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情怀C)4、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D)5、陶潜在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中,又有些焦虑,他焦虑什么?人生苦短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五、讲析第四段:1、齐读最后一段2、段意概括: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3、作者对人生宇宙有何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应顺天应命地生活,何必要为生死惴惴不安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文章最后是上升到哲理高度,卒章显志六、诵读、背诵指导: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