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池上白居易的古诗最新9篇.docx
7页池上白居易的古诗最新9篇白居易的古诗池上 篇一 作品简介 《池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描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这组诗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诗人以其通俗风格,将此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富有韵味 作品原文 池上 小娃撑小艇⑴,偷采白莲回⑵ 不解藏踪迹⑶,浮萍一道开⑷ 词句注释 ⑴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⑵白莲:白色的莲花 ⑶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⑷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白话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创作背景 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作品鉴赏 此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池上》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平凡生活的小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译文及注释 篇二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注释 篇三 1、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2、白莲:白色的莲花 3、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 4、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鉴赏 篇四 白居易的轶事典故 爱恋湘灵 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
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例如《夜雨》、《感镜》等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
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这首诗里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此恨与《长恨歌》的恨不会毫无关系,所以说白居易亲身经历的这段悲剧般的爱情为《长恨歌》打下了基础 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离开的句号 樊素小蛮 在杭州刺史位上,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真是不亦乐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白居易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据《穷幽记》记载,白居易家里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请宾客,有时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 方勺《泊宅编》卷上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这个数字可不算小 他喝酒时用酒来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的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 素口蛮腰,蓄妓(这里的妓,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妾或家庭歌舞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
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他蓄妓与嗜酒无度,直到暮年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最出名的是小蛮和樊素唐孟棨《本事诗·事感》中记载:“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现代人形容美女说樱桃嘴、小蛮腰或杨柳腰,就是从白居易那里学过来的 白居易后来老了,体弱多病,决定卖马和放妓,他不希望他们跟着自己吃苦但是他心爱的马居然反顾而鸣,不忍离去樊素和小蛮等对白居易还是蛮有感情的,都不忍离去樊素感伤落泪地说:“主乘此骆五年,衔橛之下,不惊不逸素事主十年,中擳之间,无违无失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骆力犹壮,又无虺愦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以送主一杯一旦双去,有去无回故素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白居易也长叹道:“骆骆尔勿嘶,素素尔勿啼;骆返庙,素返闺吾疾虽作,年虽颓,幸未及项籍之将死,何必一日之内弃骓兮而别虞姬!素兮素兮!为我歌杨柳枝我姑酌彼金缶,我与尔归醉乡去来 当然最后于白居易70岁樊素和小蛮还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写道:“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
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掩独扉;病与乐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时归 他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这个醉吟先生,当然就是他自己他在《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 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友、琴侣一起游乐事实也是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游过 家酿名酒 白居易自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的酒作诗道:“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客,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白居易卷》)白居易造酒的历史不但有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赏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传 心瞩洛阳 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从江西浮梁县到洛阳省母贞元二十年(804年)二月,白居易任校书郎时,曾春游于洛阳长庆四年(824年)五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满,不想去长安,打算回洛阳隐居便将自己剩余的俸薪,又加上两匹马作价的钱,在洛阳履道里(今洛阳市东南赵村东狮子桥一带),买下原散骑侍郎杨凭的旧宅实现了他“但道吾庐心便足”的夙愿。
不久白居易又奉召出任苏州刺史宝历二年(826年)他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太和元年(827年),他奉使到洛阳,与皇甫镛、苏弘、刘禹锡,姚合交游太和三年(829年),白居易57岁,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四月到洛阳,长期住在洛阳龙门东山香山寺,至直18年后终老正象他自己所说:“往时多暂住,今日是长归”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诗词流传至今三千多首,数量居唐代名诗人之首 会昌二年(842年),白居易71岁时,他与香山寺僧如满,结香火社,白衣鸠杖,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做官30多年,以清贫自守,体察民情,从未忘记老百姓的疾苦他73岁时捐资并提议民众共同治理被称为“八节滩”的伊河险段,使得“夜舟过此无倾覆,朝径从今免苦辛”,白居易对这件事十分欣慰,他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就有这么二句:“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 太和六年(832年)七月,白居易把自己为元稹撰墓志的钱,捐献给僧人修正香山寺,使香山寺面貌一新 开成元年(836年),白居易自编《白氏文集》65卷,共诗文3255篇藏于洛阳圣善寺钵塔院,为后人研究唐代的社会情况和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有用的史料。
他留下的3000多首诗中,讴歌洛阳的就有800多首如《洛城东花下作》中的“记得归诗章,花多属洛阳”《柳枝词八首》中的“何以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在白居易的笔下,人们了解了洛阳的美容,对洛阳更加热爱正如唐代诗人徐凝在诗中写的“今到白氏诗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 会昌四年(844年)春,白居易已73岁了,他还到赵村(今洛阳市东南部)观赏杏花,写了《游赵村杏花》诗 会昌五年(845年),白居易和在洛阳的6位年过70的朋友,组成7老会后来95岁的僧人如满和136岁的李元爽,也参加了7老会,号称“九志图”他们饮酒赋诗,在诗坛上传为佳话 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与世长辞临终前,他遗嘱“不归下王圭,葬于香山如满之侧”,想永远与洛阳山水为伴家人依照他的遗嘱,将他埋在龙门东山琵琶峰上人们为了更好地纪念这位伟大诗人,在琵琶峰上对其墓加以扩建,建成了“白园”整个白园庄严肃穆,质朴典雅,布局结合地形,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依山筑房建亭,高低错落 西湖白堤 在白居易到西湖以前,西湖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整治遇到干旱天气,西湖水很浅,不够灌溉农田;每到下大雨,又会湖水泛滥,不能积蓄。
这种情况使西湖不能尽到最大的效用,造成农用和民用的水源都发生问题 白居易是怀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