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见“追问控”.doc
4页又见“追问控” 武琼老师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小学语言学科带头人对于每一位大道语文人来说,她可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她独具亲和力和慈母般的形象以及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授课风格,給每一位听过她讲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地印象我曾有现场幸聆听过她的一节《草船借箭》在堂的学生们在愉快的气氛下,不仅轻松地掌握了知识,还能体验到快乐的学习过程连我都情不自禁融入到了课堂之中,成为了学生中的一员我发现武琼老师细腻独到的观察还可以准确地发现学生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补充和教导,让每位学生在听故事和讲故事的过程中学到知识用不断追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深挖学生潜力,充分释放学生的主动学习潜能,更让我为之钦佩此次,武老师给我们在座的语文人展示的是一节《纪昌学射》课前她与孩子们的交流长达16分钟之久我一直在思忖她此做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她在通过交流来了解学生;对学生的知识层面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用自己的亲和力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课堂上学生能积极地举手发言可是课后武老师再谈及课前为什么用大量的时间与学生交流的用意在于——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的深度,她不断的通过交流来引导学生打开思维,拓展思维的空间。
她一语道破我这么多年对我校的开放性教学模式的困惑所在——开放,重在学生课堂上思维的开放老师在课堂上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引入的诱导者我们可以回忆自己的课堂——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只要学生回答的是我们心中渴望学生能说出来的答案,是不是有一种“说到自己心里了”的那种喜悦?学生为的是回答到老师心里边了,是孩子们要得到的答案吗?不是!渐渐地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思维定式——老师喜欢怎样的答案呢?学生在揣摩老师武老师不停地追问学生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我此节课学习的重点所在想想我的课堂,面对的是一帮二年级的小豆包我总认为他们年纪小,知识层面欠缺丰厚,课堂上思维火花的碰撞不如高年级学生,学生的思维空间有一定的局限性语文课堂上学生比的是:谁的词汇量多(课外知识的积累),谁的识字方法多,对课文的分析尚不作要求另外,数学老师也多次向我提及班里的孩子懒得动脑筋,学习死板,为此我正苦于寻求不到症结所在此次听过课以后,细细回忆这两年来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不禁愕然!是我的只停留于表面提问的课堂,无形中让学生们养成了“不将思考进行到底”的惰性习惯课堂上,我也发现只要有一个孩子回答问题正确了,在受到我及时的肯定、表扬后,其他孩子便不再标新立异,而是说“我与谁谁的答案不谋而合。
我没有引导其他孩子“谁还有不同的见解?”“谁能用自己的话再说一说?”等语言来诱导孩子展示自我的思考无形地、渐渐地这种思考的习惯永远停留于表层就好像我这位游泳教练只教会了学生各种泳姿,而忽视了潜泳的学习在这节课上,武老师让学生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如板书生字“纪”时,她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肯定生字的读音这是一个多音字,在当姓氏时读第三声而生活实际中孩子们都看过电视剧《铁嘴铜牙纪晓岚》,经武老师这么一点拨,学生们在座的老师们不禁“哦!想起来了”,对这个字的读音更加印象深刻武琼老师认为,“要把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孩子们自发地理解和热爱学习,老师们要用最大的热情和耐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以幽默、生动、有趣的语言吸引每一个孩子近几年来我越发有教学危机感,在课堂上总觉得自己黔驴技穷越来越不知开放性的教学课堂应该怎样上?武老师适时地告诉大家课堂教学必须依托《教学大纲》,让我找到了抓手!想想我们把最根本的东西弃之一旁,空谈开放,何来开放之根本?把根丢掉了,怎得来小树苗的茁壮成长?我们的授课模式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家庭中其实认真预习的孩子有几个?我们只能通过课堂来检验我们都听过这样的语文课——当老师板书题目后,总是很习惯的问“看到课题你想问什么?”孩子们竞相踊跃提问(结合《窗前的气球》)“我想知道窗前的气球是谁放上去的?”“谁生病了?”……孩子们已经预习过了,课文已有所了解。
这不是在揣着明白装糊涂吗?我们的课堂需要的是真问题!真正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听过武老师的课之后,我大胆地将预习的环节砍掉让课文重新焕发魅力,吸引学生的好奇,引发学生的真心问题,把课堂的真实面貌再现我在积极地探索,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新的教学模式虽然马上要面临着假期,教学实践要搁置一段时间但我想我们大道语文人会重新展示新的开放性教学课堂因为没有大道人做不到的!追求是我们的特色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