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亡与生命的意义:《列子》中的观点.pdf
22页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 期 第 117-134 頁 2000 年 11 月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死亡與生命的意義: 《列子》中的觀點 劉見成* 摘 要 《列子》一書之真偽,歷來學者多所辯証,並無共見,然此書在唐天寶年間 被封為《沖虛真經》,與《道德真經》(即《老子》)、《南華真經》(即《莊 子》)並奉為道教三大聖典,乃大大提高了此書的地位 《列子》一書中所展現的基本生死觀念是:人既無前世,亦無來生,有生必 有死,死者人之終,並由此而建立 「且趣當生,奚遑死後」 之享樂主義的人生觀: 縱情享受當身之逸樂,不求死後虛幻之毀譽這種生死觀是奠基於其天道觀以及 由此而衍伸之天命論人生之生死兩端,之所以生,之所以死,乃是天道自然而 必然的生成變化,天命如此,人力無可奈何,人們所能掌握的只是生死兩端之間 的生命歷程,這就是我們活著必須面對的人生享樂主義就是《列子》一書所提 供給世人面對人生的態度這種人生觀雖與中國文化之主流格格不入,難登大雅 之堂,卻是世俗生活世界中佔有重要地位的人生哲學,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政治 黑暗時代中一種切實的生命態度 關鍵詞關鍵詞:列子、生死、天道、享樂主義、人生觀、養生、送死 *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人文社會教育中心專任助理教授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 期 118 矜一時之毀譽,以焦苦其神形, 要死後數百年中餘名, 豈足潤枯骨?何生之樂哉? ─ 《列子‧ 楊朱篇》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 李白《行路難》三首之三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 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死亡與生命的意義: 《列子》中的觀點 119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 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 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 陶淵明《挽歌》三首之一 壹、緒言─列子其人其書 列子其人,並不見立傳於司馬遷之《史記》中,而《莊子‧天下篇》在綜述 各家要旨時亦未談及列子,因此難怪有人要懷疑列子可能只是一個子虛烏有的寓 言人物,實無其人,如宋代高似孫即說: 觀太史公殊不傳列子,如莊周所載許由、務光之事漢去古未遠也,許由、務光往往可稽,遷猶疑之,所謂(列)禦寇之說,獨見於寓言耳,遷於此詎得不致疑耶?周之末篇 (莊子天下篇) 敘墨翟、禽滑釐、慎到、田駢、關尹之徒以及於周,而禦寇獨不在其列,豈禦寇者,其亦所謂鴻蒙,列缺者歟?(子略卷二)1 雖然太史公的 《史記》 並未為列子立傳,但列子的事蹟卻散見於 《莊子》 、 《戰 國策》 、 《呂氏春秋》 、 《韓非子》 、 《尸子》等先秦典籍之中。
2此外,雖說《莊子‧天下篇》中也沒有提到列子,但《莊子》書中〈逍遙遊篇〉 、 〈應帝王篇〉 、 〈至樂 篇〉 、 〈達生篇〉 、 〈田子方篇〉 、 〈讓王篇〉 中均有陳述列子其人及其事蹟,並有 〈列 禦寇篇〉之專章而《戰國策‧韓策》中亦記載了韓使者史疾研究列子學說之事 蹟: 1 轉引自莊萬壽《新譯列子讀本》 (三民書局,1993 七版) ,頁 1 2 參見莊萬壽《新譯列子讀本》 ,徐漢昌《先秦諸子》 (台灣書店,1997) ,何淑貞《走出頹廢的列子》 (尚友出版社,1981)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 期 120史疾為韓使楚,楚王周曰: 「客何方所循?」曰: 「治列子圉(通禦)寇之言」曰: 「貴正」王曰: 「王亦可為國乎?」曰: 「可」王曰: 「楚國多盜正可以圉盜乎?」曰: 「可」 此明言韓使者史疾研究列子學說(治列子圉寇之言) ,則列子應該不是子虛 烏有的人物了3今之學者大抵認為列子實有其人4 列子實有其人,但《列子》其書則更多爭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或謂《列 子》一書不可信,乃晉人所偽5或謂秦漢之際治黃老言者所綴輯而成6或說是 根據列子殘卷,糅雜了秦漢以前的一些古書 (主要是莊子) 及魏晉資料編集而成, 代表某些魏晉人的思想。
7或言《列子》雖非先秦全書,雖有後人薈萃補綴之跡,然其中蘊藏了列子之真言8 茲不論《列子》之成書過程如何,是否為列子所作,此書到了唐天寶元年被 封為《沖虛真經》與《道德真經》 (即《老子》 ) 、 《南華真經》 (即《莊子》 )並奉 為道教的三大聖典,而列子其人也被尊封為「沖虛真人」 9 此外,僅就我們所要探討的主題而言, 《列子》一書中表現了某種深刻的生 死觀,這種一般稱之為享樂主義的生死觀,雖然與中國思想文化主流格格不入, 似乎是難登大雅之堂,但卻是世俗生活世界中佔有重要地位的人生哲學 3 莊萬壽《新譯列子讀本》 ,頁 1-2 4 參見宇野精一主編 , 邱棨鐊譯 《中國思想之研究(二)道家與道志思想》 (幼師文化事業公司 , 1979 再版) ,何淑貞《走出頹廢的列子》 ,楊伯峻《列子集釋》 (華正書局,1987) ,羅光《中國哲學 思想史─先秦篇》 (學生書局,1987)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 (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九版) 莊萬壽《新譯列子讀本》 ,徐漢昌《先秦諸子》等 5 參見 《偽書通考》 (宏業書局,1979 再版) ,胡適 《中國哲學史大綱 (卷上) 》 (里仁書局,1982) ,鄭樹良編《續偽書通考》 (學生書局,1984) ,楊伯峻《列子集釋》 ,慕容貞點校《道教三經合 璧》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1) ,錢憲民 《快樂的哲學─中國人生哲學史》 (洪葉文化事業有公司, 1996) 。
6 參見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 7 參見何淑貞《走出頹廢的列子》 ,莊萬壽《新譯列子讀本》 ,嚴靈峰《列子辯誣及其中心思想》(文史哲出版社,1994) 8 參見周紹賢《列子要義》 (台灣中華書局,1983) 9 《舊唐書‧儀禮志》 : 「天寶元年(七四二年)...二月丙申,詔史記古今人表,玄元皇帝昇入上聖,莊子號南華真人,文子號通元真人,列子號沖虛真人,庚桑子號洞虛真人改莊子為南華 真經,文子為通玄真經,列子為沖虛真經,庚桑子為洞虛真經」 死亡與生命的意義: 《列子》中的觀點 121貳、生死大義 《列子》一書中關於生死之基本論點,可以「有生必有死」一命題表示之, 在〈天瑞篇〉及〈楊朱篇〉中反覆論述了此一觀點 〈天瑞篇〉中記載,列子遊於太山,見榮啟期行乎郕之野,粗裘帶索,鼓琴 而歌列子問曰: 「先生所以樂,何也?」書中即透過九十歲的榮啟期答以人生 三樂,而帶出「死者人之終也」的觀點10綜觀人之一生,死亡是人生變化的最 後一個階段: 人自生至終,大化有四:嬰孩也,少壯也,老耄也,死亡也 ( 〈天瑞篇〉 ) 若有人不知此「有生必有死」 「死者人之終」之理,而妄求長生不死,則是生命 的一大迷惑: 生者,理之必終者也。
終者不得不終,亦如生者不得不生而欲恆其生,畫其終,惑於數也 ( 〈天瑞篇〉 ) 〈楊朱篇〉中記載孟孫陽問楊朱: 「有人於此,貴生愛身,以蘄(同祈,求 之意)不死,可乎?」楊朱即堅決而斷然回答他說: 「理無不死」因此在〈楊 朱篇〉中即加強了「人皆有死」的論証,其中有兩段文字是具有強大說服力的, 其一: 楊朱曰: 「萬物所異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則有賢愚貴賤,是所異也;死則有臭腐消滅是所同也 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凶愚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10榮啟期之三樂:天生萬物,唯人最貴而吾得為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婢,故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矣,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天日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樂也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 期 122生死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異?」 (〈楊朱篇〉 ) 其二: 楊朱曰: 「天下之美歸之舜禹周孔,天下之惡歸之桀紂凡彼四聖者,生無一日之歡,死有萬世之名名者,固非實之所取也雖稱之弗知,雖賞之不知,與株塊無以異矣彼二凶也,生有從欲之歡,死被愚暴之名實者,固非名之所與也,雖毀之不知,雖稱之弗知,此與株塊奚以異矣彼四聖雖美之所歸,苦以至終,同歸於死矣彼二凶雖惡之所歸,樂以至終,亦同歸於死矣。
」 (〈楊朱篇〉 ) 人生在世,十年也好,百年也好,是有德的賢人,還是凡夫俗子,是聰明還 是愚笨,是富貴還是貧賤,最後終不免一死,死後就是白骨一堆,再也沒有什麼 差別縱使像舜禹周孔等聖人, 「死有萬世之名」 ,像桀紂等暴君, 「死被愚暴之 名」 ,也都是「同歸於死」 ,而死後「雖稱之弗知,雖賞之不知,雖毀之不知,與 株塊無以異矣」 「死者人之終也」 ,人有生必有死,人同歸於死,這是《列子》 書中有關生死大義之基調,明白可見但是,從生至死的大化過程是何般景況? 生與死之關係又如何呢? 人不只是必有一死,確切地說,人的一生就是步步邁向死亡的過程, 〈天瑞 篇〉中所言: 「人自生至終,大化有四:嬰孩也,少壯也,老耄也,死亡也」 死亡本身就是人生大化中密切相屬的一部份,而且是人生的最後一個階段, 「死 者人之終也」的意涵正在於此人,正如德國哲學家 M.Heidderger 所言,是「向 死的存在」(Being-unto-death), 《列子》書中則是如此表述此一意思: 物損于彼者盈于此,成於此者虧于彼損盈成虧,隨世(生)隨死亦如人自世至老,貌色智態,亡日不異;皮膚爪髮,隨世(生)隨落,非嬰孩時有停而不易也。
( 〈天瑞篇〉 ) 死亡與生命的意義: 《列子》中的觀點 123生與死之關係:生命過程就是邁向死亡的過程,死亡是生命的一部份,死亡 是生命的終點、結束然而,人們難免好奇而疑問,人死之後又是如何呢?《列 子》書中明確肯斷死亡的終極性,人死即一了百了,白骨一堆,別無他物前述 舜禹周孔桀紂死後所被之美名惡名, 「稱之弗知」 、 「毀之不知」 、 「賞之不知」 ,人 死之後一如木頭土塊,再無知覺,並無死後生命(life after death)之存在 〈天瑞篇〉 中即以「杞人憂天」的故事,以明「生不知死,死不知生」的情況: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 子列子聞而笑曰: 「言天地壞者亦謬,言天地不壞者亦謬壞與不壞,吾所不能知也雖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來不知去,去不知來壞與不壞,吾何容心哉?」 天地是否崩墜,是吾人所不能知也,同理,吾人活著之時,並不能經驗死亡, 故而生不知死;而當吾人已死,則再也不能經驗到生,故死不知生 「生不知死, 死不知生」 ,正如古希臘哲學家伊璧鳩魯之言: 一切惡中最可怕的─ 死亡─ 對我們是無足輕重的,因為當我們存在時,死亡對於我們還沒有來,而當死亡時,我們已經不存在了。
因此死對於生者和死者都不相干;因為對於生者來說,死是不存在的,而死者本身根本就不存在了11 死亡做為生命密切相關的一部份,僅僅在於死亡是生命的終點,死後的世界 根本與生命無關,這就是奧地利哲學家 L.Wittgenstein 所言: 「死亡不是生命中的11伊璧鳩魯〈致美諾寇的信〉 ,收於《古希臘羅馬哲學資料選輯》 (仰哲出版社,1987) ,頁 379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 期 124事件我們無法活著經歷死亡」12 總結以上所論, 《列子》一書中有關生死的基本觀念,可陳述為下面三個命 題: (1)有生必有死 (2)死者人之終 (3)生不知死,死不知生 參、天道自然論─自然生死論 《列子》書中「有生必有死」之觀點與其天道自然論息息相關依「天道自 然論」 ,天地萬物不過是天道自然不息之常生常化, 〈天瑞篇〉云: 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陰陽爾、四時爾不生者疑獨,不化者往復往復,其際不可終,疑獨,其道不可窮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