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西湖山水诗词大全.docx
7页描写西湖山水诗词大全 唐末五代中国的格律诗向杂言诗发展,形成一个对整齐划一而导致形式有些僵化的格律诗的反拨,而最终定型为“词”这一杂言诗体制形式我在此整理了描写西湖山水诗词,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描写西湖山水诗词1 1、蝶恋花·尝爱西湖春色早 [宋] 欧阳修 尝爱西湖春色早腊雪方销,已见桃开小顷刻光阴都过了如今绿暗红英少且趁馀花谋一笑况有笙歌,艳态相萦绕老去风情应不到凭君剩把芳尊倒 2、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 3、满江红·半山佳句 [宋] 辛弃疾 半山佳句,最好是、吹香隔屋又还怪、冰霜侧畔,蜂儿成簇更把香来薰了月,却教影去斜侵竹似神清、骨冷住西湖,何由俗 根老大,穿坤轴枝夭袅,蟠龙斛快酒兵长俊,诗坛高筑一再人来风味恶,两三杯后花缘熟记五更、联句失弥明,龙衔烛 描写西湖山水诗词2 1、[宋]欧阳修《蝶恋花·尝爱西湖春色早》 尝爱西湖春色早腊雪方销,已见桃开小顷刻光阴都过了如今绿暗红英少。
且趁馀花谋一笑况有笙歌,艳态相萦绕老去风情应不到凭君剩把芳尊倒 2、[宋]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荷花开后西湖好 载酒来时 不用旌旗 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 香泛金卮 烟雨微微 一片笙歌醉里归 3、[宋]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轻舟短棹西湖好,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到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 不觉船移,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4、定风波·千古风流阮步卒 [宋] 苏轼 千古风流阮步卒平生游宦爱东平千里远来还不住空留风韵照人清红粉尊前深懊恼怎生留得很多情记得明年花絮乱泛西湖是断肠声 5、浣溪沙 [宋] 苏轼 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莫教便唱水如天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旧西湖知有几同年 描写西湖山水诗词3 1、西江月·风月亭危致爽 [宋] 辛弃疾 风月亭危致爽,管弦声脆休催主子只是旧时怀锦瑟旁边须醉玉殿何须侬去,沙堤只要公来看看红药又翻阶。
趁取西湖春会 2、鹧鸪天·桃李漫山过眼空 [宋] 辛弃疾 桃李漫山过眼空也宜恼损杜陵翁若将玉骨冰姿比,李蔡为人在下中 寻驿使,寄芳容垅头休放马蹄松吾家离落黄昏後,剩有西湖处士风 3、卜算子·蜀客到江南 [宋] 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细致看,应是容颜老 描写西湖山水诗词4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终归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夜泛西湖五绝》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 须臾两两入寺去,就视不见空茫然 3、《记正月二十五日西湖之游十五首》 情知太乙已西游,筑馆焉能强挽留 此老平生让人者,佛来我去尚何求 4、《记正月二十五日西湖之游十五首》 业已通名敢退无,小为性命忍须臾 十年朝士知何限,不许游湖许见湖 5、《舟行西湖诗赠诸友》 二十年来云水身,今凡七度踏京尘 丝长岁月能多少,粟大功名徒苦辛。
白日戏陪人世事,绿烟锁断洞门春 云岩月岫今何处,一听猿声一怆神 描写西湖山水诗词5 1、玉楼春 [宋] 欧阳修 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舞馀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杯深不觉琉璃滑贪看六么花十八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 2、《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 宝云楼阁闹千门,林静初无一鸟喧 闭户莫教风扫地,卷帘疑有月临轩 水光潋滟犹浮碧,山色空蒙已敛昏 乞得汤休奇绝句,始知盐絮是阵言 3、《后三日雪晴同邦彦游西湖再叠前韵》 雪后孤山共探梅,便乘清兴不须催 林边细路和桥断,湖上疏花傍竹开 云影分明披絮帽,蹄涔仿佛散银杯 酒宽新量诗盈卷,不负凌寒此度来 4、《西湖戏作示同游者》 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5、《西湖三首》 一曲清池柳岸风,长苗新稻短蒲茸 功名由命何须问,幸有沧浪作钓翁 小学问:西湖十景,是指浙江省杭州市闻名旅游景点西湖上的十处特色风景 历史上,杭州曾多次开展西湖十景评比活动,每次评比都极大地提高了西湖和杭州的知名度、美誉度。
比如,南宋时评比产生的“西湖十景”,至今已流传了千年 最常见的说法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在南宋之后,又分别有元代钱塘十景,清代西湖十八景,清乾隆杭州二十四景,1985新西湖十景,2007第九届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西湖十景 描写西湖诗词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