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宋代博物馆收藏茶盏及器形分析PPT课件.ppt

36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590796038
  • 上传时间:2024-09-1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26MB
  • / 3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盏,饮茶用具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较饭碗小,较酒杯大据考古或文献资料证明,瓷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所见实物器形为直口直腹壁,饼状平底足,施青釉,开细碎纹片自秦汉以后,饮茶之风日渐兴起,茶具才开始从日常的食器、酒器中分离出来南北朝时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起来唐代及五代时期的茶盏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最富盛名   唐时茶盏又称“瓯”,陆羽《茶经》中说:“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由此可见越窑盏的大致形态越窑盏多配有盏托,其托常常设计成荷叶卷边状,上托莲瓣状茶盏,颇为精巧动人越窑盏胎质细腻,釉层均匀,釉色青绿,被陆羽称为上品是理所当然的邢窑盏以"白如雪"而闻名,且“天下无贵贱而通用之”,由此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唐时南北茶盏均以敞口,斜直腹壁、玉壁底足为常见器型器型上,唐代的茶碗或茶瓯口径较大、高度较矮在唐代煎茶法中,大口径,有利于观看茶汤的色泽与变化;高度较矮有利于手的把持茶盏在成为专门饮茶器具后,唐人在茶盏的器用之外,开始对茶盏有了美的视觉需求     2021/3/251 唐 邢窑 白釉玉璧足茶碗高4.2cm 口径14.4cm 足径6.0cm敞口卷唇,斜壁,浅腹,玉璧形底足。

      内壁满施白釉,外壁挂釉不及底,底部无釉白釉莹润,聚釉处泛青,胎质细腻坚緻2021/3/252 越窑青釉瓷茶碗规格: 通高8.4厘米 口径17厘米 足径8.3厘米陆羽认为,越州碗的最好造型是“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的小碗所谓“口唇不卷”,是说碗的口唇薄平而外侈,“底卷而浅”则是指底壁宽厚的浅圈足而言像这样的茶碗,不仅饮用适口,而且易于把握,平稳,又不烫手2021/3/253 这件秘色瓷茶碗,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通体为五瓣葵口圈足状,高9.4厘米, 口径21.4厘米,深7.0厘米,足高2.1厘米, 底径9.9厘米,腹斜下收,素面无花纹,既有造型活泼之感,又不乏典雅大方之美,打破了唐初及其以前茶碗造型平板的格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茶碗在供藏时,因用印有簪花仕女图案的纸包装,至今其图案印痕还在碗壁留有痕迹,为茶碗增添了姿色2021/3/254 岳州窑青釉碗,唐,高8.1cm,口径16.4cm,足径8.3cm  碗口微撇,浅腹,阔底,圈足腹刻莲瓣纹里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匀,釉色青中闪绿,釉面有细密开片纹2021/3/255 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莲花纹碗,高5.1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5.7厘米 出于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黑石号”沉船。

      敞口,弧腹,圈足胎色灰白,外施白色化妆土,罩透明青釉不及底,釉层开细片口沿饰四块对称褐斑,碗内用褐绿双彩绘一朵盛开的重瓣莲花器型规整,釉色光亮如新2021/3/256 青釉玉璧形底碗,唐,高3.5cm,口径14.4cm,足径6.6cm  碗撇口,浅腹斜收,玉璧形底里外满施青釉从各方面特征看,此碗应属于唐代越窑产品当时已有撇口碗,这种碗斜腹,玉璧形底,是中唐时期出现的一个新品种玉璧形底碗始见于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2021/3/257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高3.6cm,口径14.1cm,足径6.5cm  碗十花瓣口,口以下渐敛,平底,里外满釉,釉色青绿,如“嫩荷涵露”、“古镜破苔”2021/3/258 2021/3/259 以束口盏为例2021/3/2510 2021/3/2511 一一 、、 束口盏束口盏是建盏内最典型、也是最常见的器型1、盏心盏心盏心的圆是茶粉的量器,宋朝点茶用约一钱七的茶粉(约5-6公克),刚好填满盏心2、止釉线止釉线(施釉线)第一次注水到第一道折沿(止釉线),狭窄的盏心方便调膏,调膏的水量刚好使这止釉线位于这个位置,而这止釉线也是烧制时必须的,否则易流动的釉若没这道折沿,会流至匣钵造成沾黏变成废品。

      3、盏壁角度盏壁角度点茶前后需要六次注水,由于接近45度角敞开的盏壁,使渐渐升高的水面形成开阔的空间,点茶时易于击拂2021/3/2512 4、指沟、指沟近口缘处盏壁内折,此处盏内有一条“指沟”,沟上还有一条凸出的折沿这恰到好处的设计,刚好吸收掉击拂时波涛汹涌的茶汤能量,使茶汤不致溢出而且快速充点时,即便偶尔的失控,折沿能够将失控的茶汤阻挡、回流到茶碗内,不至于溢出5、口缘、口缘盏的口缘微撇,品饮时非常适口,以时下的说法,便是“符合人体工程学”6、胎体、胎体上薄下厚的胎体造成重心下压,茶盏不容易翻倒因而,建盏有一种金鸡独立般的挺拔沉稳感觉而建盏的黑釉衬托著如粥面的茶汤形成强烈对比,阴阳调和,也方便检视斗茶时汤花退去所露出的水痕,建盏因而成为斗茶的利器2021/3/2513 束口宋建窑黑釉兔毫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高6.5cm,口径11.5cm,足径4.2cm弇口碗,口沿外缘向内束收,深腹、小圈足,施釉不及底,露深褐色粗厚的器胎;足外墙竖直齐整,足内浅挖,并深刻一“律”字楷书釉色青黑浓稠且流动性大,外壁垂淌至近足处,内底积厚釉,口缘则几乎无釉;碗身里外均有结晶析出的青黄色细密线条,随釉流动,深浅相杂,宛如兔毫,故宋人称之为“兔毫盏”。

      2021/3/2514 束口北宋建窑油滴盏,高5.9厘米,口径12.3厘米,底径4.4厘米束口、斜腹、矮圈足内外施黑釉,釉面带有银灰色点状斑纹,并夹杂深色枯枝状纹该盏之中深色枯枝纹非常特别,十分罕见,其成因为晾坯时坯体产生暗裂,上釉前未修补,致使该处釉层积聚,其型极似剪纸贴花2021/3/2515 束口盏束口盏,它的特征是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整个造型呈我们知道,当两条倾斜的线呈这种线型存在时,会相互排斥,相互抗衡,给人以舒展,开阔的视觉印象而且,这种“V”字线形,体量关系对比强烈,它的口沿部分体量大,圈足部分体量小,两者之间相互衬托,体量小的圈足,衬托出体量大的口沿部更为突出,使视觉感更为明确,反之,体量大的口沿,烘托出体量小的圈足更为精巧,亭亭玉立V”字线形从空间虚实对比来看,束口盏的造型,口沿曲折,外缘向内收缩,约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内壁则相应形成一周凸圈这种凹凸线角,构成的虚实空间比较合理,空间关系虚实相辅,能够丰富造型形体,增强器形特点从造型的整体效果来看,束口盏的腹与足比例协调,构成形体的外轮廓线形收放适度,轮廓曲线由外敞的口边向内缓收至圈足,这种一收一展的微妙处理,赋予整体以舒展秀美典雅的风韵。

      2021/3/2516 二、二、 敛口敛口盏盏敛口盏整体外形和束口较为接近,容易弄混,但也很容易区分,敛口盏在盏口下沿处没有凹槽,而是快到盏口位置的时候,开始往内微微收敛,整体造型呈丰满常见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较高,有的为圆饼状实足 三、三、 撇口撇口盏盏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类盏大型器比例相对 其他类碗 较高,但成品率低,尤显名贵撇口盏盏口向外撇,腹部较长,且带有弧度四、敞口四、敞口盏盏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盏”常见中、小型盏,偶见大型器敞口盏和撇口盏一样,盏口向外撇,区别在于敞口盏的腹部较短,且没有弧度为直线,或者弧度非常之小,很多人会将撇口盏误认为是“斗笠盏”,这是不对的2021/3/2517 敛口建阳窑黑釉兔毫盏  建阳窑黑釉兔毫盏,宋,高9.6cm,口径16.2cm,足径4.9cm  器口内敛,腹部渐收,底圈足通体施黑釉,盏里施满釉,盏外施釉不到底,露胎处呈黑色器里外口沿釉色呈黄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状   此茶盏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阳窑器物2021/3/2518 敛口4名 称:南宋 吉州窑窑变釉盏尺 寸:高6厘米,口径11.3厘米,底径3.3厘米。

      年 代:南宋器 型:杯盏此盏窑变釉色近似于虎皮斑,黑地黄斑,妙趣天成,造型与底足工艺最具时代和窑口特征,是一件颇有特色的南宋吉州窑制品2021/3/2519 撇口建阳窑黑釉盏  黑釉盏,宋,高7.5cm,口18cm,底径5cm  器口外撇,斜壁,浅圈足通体施黑釉,釉面呈现黑、褐相间的兔毫纹,满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黄褐色  此盏口径较大,线条流畅,造型十分优美虽然它的胎、釉、造型都与建阳窑黑釉盏明显不同,例如,前者胎为白色,而后者为紫黑色胎,但它仍属于建阳窑类型器物2021/3/2520 撇口宋龙泉窑青瓷撇口小盏原属宫廷御用,文物高5.1cm,口径13.1cm,足径2.9cm斗笠形小碗,外形简单明锐:广口、小圈足,斜壁自口至足直削而下;里心仅小圆面下凹,器底中心则隆起略尖2021/3/2521  敞口南宋吉州窑褐釉地洒釉碗(图11) 口径10.6厘米、底径3.7厘米、高5.1厘米吉安市博物馆藏敞口,斜直腹褐釉打底,鹧鸪斑纹散布其上,大小不一,疏密有致,随意性强,并且留有洒釉的痕迹,似一幅“泼墨图”,看似无意,实则有心2021/3/2522 敞口   福清窑黑釉盏,宋,高6.5cm,口径12.5cm,足径4.5cm。

        盏敞口,深腹,圈足内外施黑釉,釉色均匀口沿处失釉呈酱色,外壁施釉不到底,釉厚凝聚处呈泪痕状,近足处及足底素胎无釉    此器为福建福清窑烧造福清窑黑釉茶盏釉色漆黑光亮,兔毫纹向外放射,极为美观 2021/3/2523 元代黑釉茶盏相对减少,多见青白釉制品元代茶盏多直口、胎体较为厚重 2021/3/2524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元,高3.5cm,口径4.5cm,足径2.5cm  碗敛口,深弧腹,圈足通体施天蓝釉,紫红斑装饰,红斑呈色较宋代钧瓷上的红斑略显浅淡2021/3/2525 钧窑天蓝釉碗,元,高9cm,口径18.5cm,足径5.6cm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内、外施天蓝色釉,底部无釉露胎  此碗碗足较宋代高,且底部无釉,显示出元代钧窑产品的特征2021/3/2526 龙泉窑粉青釉划莲花撇口碗 高5.8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3厘米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开创于北宋,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元明两代继续生产龙泉窑产品以青釉为主,其装饰手法有划花、贴塑等宋元时期,龙泉窑瓷器经过海路大量出口2021/3/2527 进入明清之后,茶盏开始被称为“茶杯”,并渐成主流,但“茶盏”、“茶瓯”仍时有出现。

      但此时的“茶盏”或“茶瓯”只是名称上的沿用,由于饮茶方式的巨大变革,器型上与唐宋时期具有质的不同不仅将茶盏、茶托二器合一,且器型上比宋代小得多,釉色也由黑釉转变为白瓷由于用叶茶直接冲泡,茶汤绿,故白瓷更能衬托出叶茶嫩芽冲泡时的嫩绿的色泽 2021/3/2528 明代以宣德白釉盏制作最为精美成化、嘉靖青花盏次之明代盏中早期多小折沿、深腹、高深圈足中晚期多小撇口、深腹、上阔下窄、圈足较浅,装饰上多绘釉上青花图案,亦有斗彩、五彩和单色釉装饰清代茶盏的器形、装饰手法、制作工艺均胜过前朝,其粉彩和珐琅彩绘画装饰的小盏更是精美绝伦基本器形为敞口、弧形腹壁,圈足前期高、大、深,后期相对低、小、浅,皆修制规整清代杯多直口、深腹、腹部有把或无把,还有带盖或无盖的分别,装饰手法丰富多样,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种单色釉2021/3/2529 明 白釉暗花绿彩云龙纹铙式茶钟高4.3cm 口径9.8cm 足径3.5cm敞口,斜直壁,小圈足外壁白釉无纹,内壁印饰双龙赶珠纹,器心绘一绿彩云龙纹,以黑彩钩边白釉莹洁,口沿积釉,胎体极薄透光,内壁印饰的龙纹对光清晰可见底青花书“大明弘治年製”六字两行楷款,外加双圈。

      这类形如倒置斗笠者有时称斗笠形,有时又称铙式,为宋代常见的茶盏造型,尺寸较大;明清两代则因不于茶盏内置末点茶,因此尺寸缩小2021/3/2530 明 斗彩团花果纹茶杯高4.0cm 口径8.0cm 足径4.2cm器呈喇叭形撇口,平底,凹足内壁白釉无纹,外壁饰四团花果纹,有牡丹、莲花、菊花、石榴、桃实、柿子等等胎骨匀薄,足底露胎,洁白细緻,胎釉间呈浅橘色青花淡雅,色釉鲜丽,白釉细润略微泛黄器底青花书“大明成化年製”六字二行楷款,外加双方框2021/3/2531 明 青花团龙菱花茶钟高5.2cm 口径11.5cm 足径4.2cm莲瓣形花边口、微侈,深弧壁,矮圈足外壁青花绘三团云龙纹,团龙之间各饰花叶纹,底边画如意纹,内壁白釉无纹,内底饰云龙纹青花浓重,系採回青釉料,胎骨均匀,製作细緻,但偶见缩釉棕眼底书“大明嘉靖年製”六字二行楷款,外加双圈 2021/3/2532 清 宜兴胎画珐琅三季三果花茶碗高5.7cm 口径11.2cm 足径4.5cm撇口,深弧壁,圈足口足间各饰凹棱弦纹一周,内壁无纹,外壁紫砂胎上未施透明釉,而以珐琅彩直接描画四季花果纹,以果实为主:有桃实、荔枝、香橼、枇杷、柿子、石榴、葡萄、荸荠、菱角,樱桃等,果实之间并饰兰花、月季、雏菊。

      紫砂胎地略粗,间杂黑、黄砂点,碗内外均无挂透明釉碗底书“康熙御製”二行四字黄料楷款,不加框圈2021/3/2533 清 松石绿釉茶杯高5.9cm 口径9.1cm 足径3.5cm器内白釉无纹,外壁施松石绿釉,釉色淡蓝幽雅,釉面满佈细碎透明开片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二行楷款,外加双圈 白瓷地上加施松石绿釉,二次低温烧成技法,虽见于明初,然如此淡雅,形制端庄的器皿,却始见于雍正朝,雍正松石绿釉器传世器极少,数十件吹绿釉小碗中、松石绿釉仅此一件2021/3/2534 清 珐琅彩黄菊花白地茶钟高5.2cm 口径10.0cm 足径4.0cm器形同前内壁白釉无纹,外壁一面珐琅彩饰奇石、菊花数株,黄花绿叶;一面墨书:“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诗句,上下红料加饰“佳丽”、“金虎”、“旭映”三印底篮料书“雍正年製”四字二行仿宋体楷款 2021/3/2535 Thank you!2021/3/2536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