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生活中物理现象及物理学习.doc
4页浅析生活中物理现象及物理学习浅谈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物理学习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 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 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 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 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物理知识既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 边,也存在于我们每一位同学的生活当中•就我们身边的一些 物理现象,浅谈生活中的物理.煮鸡蛋是生活中最常见到的,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 岀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蛋白一起 剥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大家都知道,先放在凉水中浸 一会,然后再剥•其所涉及到的物理热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 问题•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或缩的速度和幅度一 般不同•一般说来,密度小的物质,要比密度大的物质容易发 生伸缩,伸缩的幅度也比较大,传热快的物质,要比传热慢 的物质容易伸缩•蛋壳和蛋白的伸缩情况是不一样的•在温度 变化不大,或变化比较缓慢均匀的情况下,还表现不出什么; 一旦温度剧烈变化,蛋壳和蛋白的伸缩步调就不一致了•把煮 得滚烫的鸡蛋立即浸入冷水里,蛋壳温度迅速降低,很快收 缩,而蛋白的温度降得较慢,还没有收缩,这时就有一小部 分蛋白被蛋壳压挤到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因为温度降低 而逐渐收缩,这时蛋壳的收缩已经很缓慢了,这样就使蛋白 与蛋壳脱离开来,因此,剥起来就不会连壳带蛋白一起下来 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我们很有用处•凡需要经受较大温度变化的东西,如果它们是用两种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 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们的热胀冷缩性质,两 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师设计房屋和桥梁时,都广泛采用钢筋混 凝土,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 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钢 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有些电器元件却是用两种热膨胀 性质差别很大的金属制成的•例如,铜片的热膨胀比铁片大, 把铜片和铁片钏钉在一起的双金属片,在同样情况下受热, 就会因膨胀程度不同而发生弯曲•利用这一性质制成了许多 自动控制温度的装置和仪表.日光灯的“启动器”里就有小巧的 双金属片,它随着温度的变化,能够自动屈伸,起到自动开 启日光灯的作用.再说说光学知识在汽车在汽车上的应用: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面镜,它是利用凹面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 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汽车驾 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面镜,它是利用凸面镜对光线的 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缩小, 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汽车头灯装有横竖条纹的 玻璃灯罩,相当于一个透镜和棱镜的组合体.夜晚行车时,司 机不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况,还要看清路边行人、路标、 岔路口等,透镜和棱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通过灯罩折射, 根据实际需要将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匀柔和地照 亮汽车前进的道路和路边的景物以及路标和里程碑,从而确 保行车安全;轿车玻璃贴上遮阳膜后,可以防止过强的太阳 光紫外线直接照射到人的身上,同时行人也很难看清车中人 的面孔:这是因为遮阳膜能吸收太阳光紫外线,也能反射一 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 须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于车内光线较 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除 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这同样也是 物理学知识能够解释的: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 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车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 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 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而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 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 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 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的行人相混淆,这样行车会更安全.这样的例子很多,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 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 然现象的总结和概括•正如马克思说的:“科学就是实验的科 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物理是一门 学科,也是一门科学•谈到物理学,有的同学觉得很难;谈到 物理探究,有的同学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物理学家,有的同 学更是感到他们都不是凡人•成为物理学家的人的确很少,但 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 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你就会发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勇于实践的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认清“天神发怒” 的本质,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 利用司空见惯的风筝将“上帝之火”请下凡,由此发明了避雷针;勤于观察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 做礼拜时,悬挂在教堂半空中的铜吊灯的摆动引起了他极大 的兴趣,后来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古 希腊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物理学家 往往从研究身边的琐事开始并有重大成就,这样的例子举不 胜举.物理也存在于我们每一位同学的生活当中•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并研究其发光情况时,我们不断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灯 泡两端的电压,探究电压、功率及亮度关系;在学习蒸发的 知识时,不厌其烦地座在桌旁观察相同的两滴水(其中一滴 水滩开),进行聚精会神地观察,然后进行分析、对比,得 出影响蒸发的因素;&hellipj…同学们捕捉身边的琐事 进行探究的事例屡见不鲜.物理新课标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 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 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我们身边的事物是取之不尽的, 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 受起来也就容易了•只要时时留意,刻刻观察,经常总结,就 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物理学习的现象,丰富我们的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