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代的边疆各族》文字素材1 华东师大版.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marr****208
  • 文档编号:133488814
  • 上传时间:2020-05-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2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历史上唐与吐蕃的关系一、唐蕃关系的渊源及其历史墓础吐蕃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年代,是在公元七世纪初年那个时期,正是松赞干布(《唐书》上称弃宗弄赞,盖译名之异)在位的年代吐蕃在此以前,原是一个地方政权,与中国内地并无往来,因而也不见于汉文记载只是有个东女国在隋时间与隋王朝通贡使,唐高祖武德中也向唐人贡这个东女国,或即以为唐旄在隋末庸初时,吐蕃先后统一了在那个地区的唐旄、羊同、苏毗、附国等由羌族或其它族组成的部落,逐步把现在青藏高原上分散居住着的一百几十个原始羌族部落和西域一些非羌族部落等合并在一起,这就是吐蕃松赞干布在位的年代,正好与唐王朝第二个皇帝太宗李世民同时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六三四年)松赞干布遣使来唐聘问,唐派使臣冯德遐前往逻安(今拉萨)通好这是中国史上建立在中原地区的统一王朝与吐蕃建立往来关系的开始看来当时双方之间都不够怎样了解:因此都在各自的史册上记载着“来朝”或“来贡”的字样通过冯德遐的回聘,松赞干布以突厥、吐谷浑并得尚唐公主,因而也向唐请婚随着唐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遂揭开了唐与吐蕃之间往来与争夺的序幕中国立国虽然比吐蕃还要早两千多年,但与吐蕃建立正式往来关系,却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的。

      尽管如此,吐蕃先世与中华民族的渊源和与商、周、秦汉等王朝的间接关系,仍是一直不可分的,同时自唐初开始,正式成为组成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成员之一,更是有其深厚的民族、历史和地理各方面因素做基础的若要说它是中途以新的成分加入中华民族的行列是不够全面的;至于民族渊源方面的西来说,则更是别有用心的不根之谈从民族渊源来说,根据近年考古发掘资料,今天西藏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遗骸,属于蒙古人种而1983年在横断山区首次发现第四纪脊椎动物化石和古文化遗物,更说明在新石器时代以前就有原始人在这一地区活动至于中国西部最古老的民族羌族在这一地区的活动,则具见于甲骨、金文和古籍的记载同时羌族中发羌、唐旄等部,在秦汉间就已由河源进入今藏北地区;汉武帝时,又传说有羌族的六牦牛部进入今西藏地区在隋以前,活动于本地区的部落国有附国、吐谷浑;隋时则有女国、宝髻、苏毗、羊同、党项等部落,这些都是组成当时吐蕃的主要成员,其中最众多的氏族,还是以秦汉以来的羌族为主的吐蕃的民族成分,可以说是融合了羌族多种部落和其他西部古民族而出现于史册的,而南来、西来两说,一出于印度佛教传入后的宗教性附会;一出于近代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东来后政治性煽惑,并无史实根据可言。

      吐蕃族的形成,以中国西部古羌族为主体,这从今藏族的地区分布和语言渊源上也不难窥见一斑说起羌族,它的先民在传说中是炎帝族炎帝族很早就进入中原地区与黄帝族形成为后世汉族的最早祖先所以现代中国汉人的老祖先,最先是通过黄炎联盟的形式,后来又经过姬、姜联姻等方式,才成为从汉以来被称为汉族的主体汉以后虽然又有分有合,甚至成为在一定的历史范畴内素质各异的共同体,但从族源来讲,这是无可否认的历史实质除了黄炎联盟时期未进入中原或后来秦穆公、秦献公等在与西戎争霸时,又被驱入中国西部地区的羌戎,由于交通的阻隔和文化上的趋于落后,便仍然处于聚落游牧的社会阶段等到吐蕃统一青藏高原地区自秦汉魏晋以来一直分散不相统属的羌族各部落,而建成以羌族为主体的第一个统一王国时,它的奴隶社会性质和以游牧业为主的经济形态,仍未得到改变但这种长期由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等所形成的社会状态,一旦在政治上得到了统一而有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组织后,便在形势的促使下,原来那种落后的社会、经济而貌,必须急速地要加以改变了吐蕃社会要有突破和发展,首先是要和它周围的国家与地区相沟通在这方面,它若向南方的泥婆罗、天竺地区发展,则显然要受气候、风上、民情等方面的限制,因为一旦从高寒地带进入湿热的高温地带,在短期内是难以适应的。

      它们只能是在文化、经济上有所往来,乘其新兴之势,顶风冒雪,盘马弯弓,以剽急强悍的骑兵部队进入地势与气候相适应的地带,并进而掠取生产与生活资料这就是吐蕃当时东北进以并吞吐谷浑、党项,东进松州以掠取唐所羁縻的诸羌州,北进于阗以与唐争中西交通要道上的四镇的根本原因,也是吐蕃当时历史发展的形势与这种形势相适应,吐蕃的东进、北进还有一个历史的因素,便是当时的天山南路和青海、甘肃、四川的西南地区,都是当时羌族、氏族及吐谷浑、鲜卑(秃发、乞伏、乙弗等)等非汉族而与吐蕃族在生产生活上相接近的诸族活动的地区,和它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这就更促成了吐蕃向这些地区进军和发展的必然策略和趋势因此吐蕃在合并唐旄、苏毗后,使为向东北进攻吐谷浑铺平了道路;在征服羊同后,便为向北进攻于阗创造了条件这样便在今青海、四川境内和在当时西域四镇(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地区与立国中原的唐王朝相冲突了不仅是如此,它同时还与葱岭以西的波斯、大食和在它东南方的南诏也都相互形成了威胁的局面在这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冲突与交涉的关系中,比较起来,唐与吐蕃之间关系,既有联合,又有争夺,而以和平往来与文化交流为历史发展中的主要趋势,也就是汉藏两民族在黄炎、姬姜、汉羌等各个历史时期所凝结成的民族历史关系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说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建立过程中的新成果。

      但是也必须指出,我这样看这个问题,却并不是在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与作用中,把唐与吐蕃等量齐观,无所区别的从当时历史发展的总的或主要的趋势看,无疑地唐王朝在松赞干布的时代,不仅是与吐蕃比,同样地也是正处于它的兴盛期;而且在当时的东方和世界历史上看,唐王朝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当时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仅深入到高丽、日本及天竺(今印度)、狮子(今斯里兰卡),而且还远及大食(今阿拉伯)、拂林(今东地中海一带)同时唐代继汉之后所开辟的东西方陆路交通大道(今或称丝绸之路),更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唐代版图的广阔,也是中国史上所仅有的从声威方面来说,当时西域诸国都尊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称东西交通大道为朝天可汗道;而当时的唐首都长安,又是华夏文化与西域文明荟萃的中心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吐蕃王国最初与唐王朝建立往来关系时,还只能居于藩属地位,这完全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吐蕃王朝崩溃后,终于在元初正式成为组成祖国统一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之一,可说就是基于这种历史因素和因缘的,否则的话,不可能由于萨班贡噶坚赞和他的侄子八思巴两人的努力,而使西藏地方的人民如水就下地归顺大元王朝的。

      西藏当时的顺时趋势,主要是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条件相适应的与此相反,元代虽然曾地跨欧亚两洲,而且蒙古骑兵的铁蹄,踏遍了中亚及东欧大地,但并没有促成翰罗思等国家和地区的归顺,即是显例这是什么原因呢?一言以蔽之:民族文化的因素不一致,而历史关系又无基础,只想用武力进行扩张是不行的唐与吐蕃之间关系的建立,是在同种同文的基础上,但在这种关系继续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是有一定曲折,这也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在唐太宗贞观以后,随着吐蕃势力的进一步壮大,唐便在陇右和西域方面受到了威胁,这样唐王朝便与吐蕃处于对峙或联盟的局势联盟是为了加强内部经济、文化的往来和共同对付大食势力东来的威胁,而对峙则是双方势力消长的表现等到安史乱起,唐在河陇的边防军相继东调守御潼关,吐蕃势力的发展,便逐步趋于优势但双方之间仍以和好往来的联盟为基本关系如公元七三○年,,唐玄宗李隆基遣使到吐蕃讲和,吐蕃赞普弃隶缩赞上表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进和同为一家又如公元八二三年的长安《唐蕃会盟碑》文中说,商议叶同,务会万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远大善,再续旧亲之情,重申邻好义一为此大和矣……使其两界烟上不扬,罔闻寇盗之名,复无惊恐之患。

      封人撤备,乡土俱安,如斯乐业之恩,垂诸万代,赞美之声,遍于日月所照矣!这种在封建社会具体历史条件卞)两个不同民族的政权之间所建立的和好往来关系,对唐蕃双方都是有利的,特别是对广大人民的安居乐业是有利的真的是“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吐蕃由于与唐之间先后持续了约二百来年的往来,吐蕃的文化、经济等方面均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逐步扫除了氏族社会残余.但最终由于吐蕃社会奴隶制残余的作崇,贵族阶级的兼并土地和增收租税,宗教徒之间的互用残杀,更加上连年用兵,促使贵族内部各个集团分崩离析,当唐王朝趋于衰亡时,吐蕃也早一蹶不振了宋代人修唐史时,对唐与吐蕃在历史上的关系,曾这样的评论:唐兴,四夷有弗率者,皆利兵移之,蹶其牙,犁其庭而后巳唯吐蕃、回鹘号雄强,为中国患最久赞普遂尽盗河湟薄王畿为东境,犯京师,掠近辅,残馘华人,谋夫虓帅,环视共计,卒不得要领晚节二姓自亡,而唐亦衰焉吐蕃和唐王朝的争夺,虽使它们同归于衰亡,但这主要是指统治者而言,而吐蕃地方和那个地方的广大人民,通过二百多年来和中原地区人民的往来与唐王朝政权的联系,遂使双方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依存关系,从此便密不可分了这种历史关系,从吐蕃来说,是祖国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在发展中向内地的扩张和掠夺,这在把中国西部地区分散存在的以羌族为主的众多部落统一起来,从部落群体向单一的民族政权形式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从唐王朝来说,它与吐蕃的争夺,却并不是象近代有些帝国主义分子所说的那样具有扩张征服的历史因素,而是为了保障那时内地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免受破坏,并力争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方交通路线的畅通无阻特别是和亲这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贯彻了唐王朝和平往来的意图这同样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中,做出了与历史发展潮流相适应的贡献这无疑是当时历史发展中的一支主流曲解了这两点,便完全抹煞了当时历史发展的真象 二、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及其与吐蕃的关系 中国自周、秦以来,开始形成为东方的一个古文明大国这个所谓大,便是指地大、众而言古代的人类,(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交通条件等的限制,自始就存在着习性各异的多数族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不同族系的东西南北之人,由于互相接触,互相混合,便逐渐趋向于统一这就是中国自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的历史因素在中国这个国家走向统一的过程中,民族间的同化与融合和文化上的递嬗与演变,都在不断地相互产生着影响前面已经提到黄、炎的联盟和姬、姜的联姻,先后孕育了仰韶(彩陶)、文化、龙山(黑陶)文化所汇合而成的华夏文化在这种统一文化的基础上,才促成了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出现这种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并不是出于那一个民族单独的创造,而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的融合与同化的结果。

      其后又经过魏晋南北朝时代再一次民族与文比的汇流,便出现了隋唐大一统的新局面隋唐大一统帝国的出现,正由于是植基于中国境内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之后,因而他们的民族观念和立场,和秦汉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李唐这一族姓虽自称是陇西郡望,然其先世颇染少数民族血统就李昞、李渊、李世民三代而言,其皇后如独孤、长孙、文德等,均属胡(胡字在其时的含义是泛指中中国北方各少数族)姓而唐代汉族“胡”化,其事又颇普遍因此,唐人的种族观念,较前代为淡薄有唐一代,蕃将最多,举凡突厥、高丽、回纥、沙陀及吐蕃诸族中的武士材官,很多是唐军的统帅或偏将正因为隋唐是国家疆域最广阔的时代,为了要抵御西北、东北和西南边疆各民族骑兵的进犯和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长于骑射的蕃将,自然也就成为这一方面不可或缺的人材用人不分畛域,也是大一统形势下必然的趋势;民族歧视和大汉族主义的观点,虽然还不可能全盘化除,但也必须相应地有所改变和克制唐太宗李世民就曾一再说过:目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还有一次,边将报告獠人反叛,请发兵征讨他批驳说:獠依山险,当拊以恩信,胁之以兵威,岂为人父母意耶?这种对边地少数民族不加歧视的观点,看来并不完全出于策略性或一时权宜之计,也不仅是唐太。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5.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检测数学试题.docx 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docx 1.甘肃省张掖市某重点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数学试题.docx 山东省日照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数学试卷.docx 5.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数学试题.docx 2.河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数学试题.docx 山东省日照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单元过关测试(12月)数学试题.docx 四川省德阳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高中政治试题.docx 3.安徽省合肥市普通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数学试题.docx 12.山西省晋中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数学试题.docx 天津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政治试题.docx 4.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学业诊断数学试卷.docx 4.甘肃省武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数学试题.docx 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 3.福建省莆田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docx 9.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2月期末数学试题.docx 7.山西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数学试题.docx 9.重庆第十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数学试题.docx 3.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docx 4.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第三次检测数学试题.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