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学习文档.doc
11页精选学习文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二四节气、阴历等很多记录气候,时间的名词,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你知道这些名称吗?你了解这些名称吗?一、历法与历书推算年、月、日的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订时间顺序的法则叫历法历书是排列年、月、节气等供人们考查的工具书历书在我国古时称通书或时宪书,在封建王朝的时代,由于它是皇帝颁发的,所以又称皇历人们根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这三个概念所依据的物质运动是互相独立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2422平太阳日,这叫一个回归年而从一次新月到接连发生的下一次新月的时间间隔为29、5306平太阳日,这叫一个朔望月以回归年为单位,在一年中安排多少个整数月,在一个月中又安排多少个整数天的方法和怎样选取一年的起算点的方法就叫历法历法问题的复杂性全在于回归年和朔望月这两个周期太零碎,它们同日之间的关系,不像公里同米之间的关系那样简单;而且,它们彼此之间也不能通约所以,历法总是顾此失彼,不能同时协调两个周期因此,历法一般地分为三类;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历。
侧重协调朔望和历月关系的叫太阴历,简称阴历;侧重协调回归年和历年关系的叫太阳历,简称阳历;兼顾朔望月和回归年、历月和历年的叫阴阳历无论哪一种历法,都有一个协调历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关系间题在原则上,历月应力求等于朔望月,历年应力求等于回归年但由于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整日数,所以,历月须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历年须有平年和闰年之别通过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的适当搭配和安排,使其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或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这就是历法的主要内容二、年月日的来历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的时间全长为365天又1/4天(365、2422日),也就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这叫回归年历法上的年为了应用方便,不采用回归年,而是采用了完整的天数公历的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年,每四年一闰,每百年少闰一次使用的整天数的年历法上叫做一日,就是地球本身自转一周的时间,也就是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共计24小时地球是椭圆形的,自己不会发光,所在同一个时间里,地球只有一半向着太阳,向着太阳的这一半地球就是白天,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太阳的光照不到地球上,这一半地球上就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有规律的循环。
通常把太阳要升起来的时候叫白天,这就是一天的开始在白天转为黑夜的时候,也就是太阳落下去的时候叫做黑夜一天,通常是指这个天象变化的规律,就很容易被人们所掌握,并利用它来作为计算时间的基本单位一天,是历法上的第一种单位这种用太阳定出来的日,叫做太阳日太阳日又有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两种真太阳日有长有短,这是因为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冬季地球离太阳远一些,所以公转就慢一些地球公转的速度有快有慢,所以一天的时间也就有长有短因此真太阳日的时间是不完全一样长的,这样用起来就很困难为了方便起见,历法上用的不是真的太阳日,而是一个长短不变的日,这个日就是一年之中,真太阳日的平均时间长度,就叫平太阳日按照现在惯例,一日的时间分成24等份,就是24小时,把24小时作为一日依照现在惯例,一日是从半夜0点开始,到次日的半夜24小时止作为一天但是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又把一天的二四个小时分为二个时辰,也就是用民间的二个属相来代替恰好每个时辰是两个小时,每逢单数进位,而每个时辰又分为三个部份,为初时、正时和末时,每天的交替时间是从当日的半夜一点整开始为第二天的子时,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0点所以夜晚11:00整到11:39分为初子时,11:40分到12:19分为正子时,12:20分到凌晨1:00整为末子时。
而每天中午11:00整到11:39分为初午时,11:40分到12:19分为正午时,12:20分到下午1:00整为末午时,其它依此类推用日来计算短的时间很方便,如三、五天、天、八天,但计算长的时间就很困难,所在在计算时间上还有月、年和世纪等三、公元、世纪、年代公元是公历的纪元它原是以传说的耶稣基督诞生那一年作为公元元年,从公元6世纪到10世纪,逐渐成为基督教国家通用的纪元,所以原先也叫基督纪元后来被世界多数国家所公用,于是就改称公元在历史书上,耶稣诞生前的年代被称为公元前;耶稣诞生那年以后的年代是公元后,简称公元世纪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一百年也是从耶稣诞生那一年算起:公元元年至100年为1世纪以此类推,现在是21世纪中的某一个10年比如说20世纪80年代,就是指从1980年开始的那10年从1990年起,就进入20世纪90年代了四、阳历、阴历、农历阳历(即公历),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由儒略历修订而成儒略历是公元前46年,古罗马统帅儒略、恺撒决定采用的历法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作为根据的历法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回归年)为一年一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积累4年共有23小时15分4秒,大约等于一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闰年。
但是4年加1天实际回归年多了44分56秒,积满128年左右就又多算了一天,也就是在400年中约多算了3天阳历闰年规定:公元年数可用4整除的,就算闰年;为了要在400年减去多算的3天,并规定公元世纪的整数,即公元年数是100的整数时,须用400来整除的才算闰年,如1600年、xx年、2200年、2400年就是闰年这样就巧妙地在400年中减去了3天,阳历规定每年都是12个月,月份的大小完全是人为的规定,现在规定每年的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因为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又有太阴历之称,是纯粹的阴历,我国使用农历,一般人叫它阴历,那是不对的农历不是一种纯粹的阴历,而是阴阳历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做一个月,12个月算做一年然而月亮圆缺循环一次--一个朔望月,是29天12时44分3秒,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为方便,阴历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两种,逢单的月是大月30天,逢双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354天实际上,一个朔望月并不正好等于一个大月和一个小月的平均数--2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44分2、8秒。
所以12个朔望月实际上要比354天多8小时48分34秒,30年就要多出11天因此,阴历30年中就要安插11年闰年,每逢闰年就在12个月多加一天阴历的闰年是355天这样,阴历每30年中有19年354天,11年355天,平均一年的长度是354天8小时48分它的一年比回归年差不多短了11天3年就短一个多月,17年就要短6个多月了所以使用这种历时,新年不一定在冬天过,它可以在春天过,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过它的惟一好处就是阴历上的每一个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状阴历作为一种历法,由于它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相协调,所以当今世界上除了几个伊斯兰教国家因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国家一般已经废弃不用了农历,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现在所有的农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解放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年以后我国改称为农历至于农历一名的由来,大概因为由于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农历是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有闰月的一年也叫闰年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五、农历月份的别称一月:正月、隅月、孟月、端月、始春、元春;二月:如月、杏月、仲春、早春;三月:病月、桃月、季春、炳月、三春、阳春、暮春四月:余月、清和月、桃月、孟夏;五月:榴月、薄月、仲夏;六月:且月、荷月、伏月、季夏;七月:相月、巧月、霜月、孟秋、桐月;八月:壮月、桂月、仲秋、中秋月:九月:亥月、菊月、季秋;月:阳月、小阳春、孟冬;一月:辜月、葭月、仲冬;二月:涂月、腊月、嘉平月,季冬。
六、闰年的计算方法除去世纪年(如1800年为18世纪)外,凡是年数能被四除尽的就是闰年,如1948年、1952年等等至于世纪年,只有世纪数能被四除尽或年数能被400除尽的,才是闰年如1600年到xx年当中的1700年、1800年和1900年,世纪数不能被4除尽,同样年数也不能被400除尽,所以这三个世纪年不是闰年,也就是从1700年到xx年400年中减少的那三个闰年七、二个月气象歌正月:岁朝宜黑四边天,大雪纷纷是旱年;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二月: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月中但得缝三卯,到处棉花豆麦宜三月:风雨相逢初一头,沿村瘟疫万民忧;清明风若从南起,定是丰年大有收四月:立夏东风少病祸,晴逢初一果生多;雷鸣甲子庚辰日,须防蝗虫侵稻禾五月:端阳有雨是丰年,芒种闻雷美亦然;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蔬果园受熬煎六月:三伏之中逢酷热,五谷田中多不结;此时若不见灾厄,谨防三冬多雨雪七月:立秋无雨事堪忧,万物从来只半收,处署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八月:秋分天气白云多,到处欢歌好晚禾;最怕此时雷电闪,冬来米价道如何九月:霜降南风五谷丰,重阳无雨晴一冬;霜降若逢天下雨,抢收稻谷回仓中月:立冬之日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心;此日更逢壬子日,灾殃处处损人丁。
一月:初一西风多疾病,若兼大雪病更多;冬至天晴无雨色,明年定唱太平歌二月:小寒下雨大寒晴,大寒有雨沤出正初一若逢天晴好,下岁农夫放下心八、二四节气二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四节气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