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30781777
  • 上传时间:2021-12-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周颖 郑兴荣【摘要】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是不争的客观事实,对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未来总体规划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而其中历史地理原因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差异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文章对目前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以及历史地理因素引起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实际给出了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历史地理因素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对策引言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基于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果断地选择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力求达到缩小国内各地区发展差距必须优先服从于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发展差距的大局需要这一战略从效率优先的角度,使东部地区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先机,从而使得东部地区经济在近三十年快速发展,也使得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除了经济效率的差距、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等因素外,另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历史地理原因世纪之交,我国西部地区迎来了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值此国家发展战略重点西移之际,分析比较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崛起的差异性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和把握西部经济腾飞的现实起点和基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选择发展战略,实现追赶目标的基本前提和现实要求,以求达到东西部经济均衡发展,实现国家制定的宏伟目标——共同富裕造成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很多,文章以历史地理因素为切入点,对引起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历史地理原因进行了分析,力求在历史规律中寻求突破口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给出了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建议1.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现状造成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的原因众多,历史地理环境异同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国历史地理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时期,可以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就自然地理环境因子而言,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甚至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迅速、剧烈的变化,造成巨大的影响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当然,这两方面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地理原因,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1经济基础差距凸显。

      GDP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重要的综合性指标,能够客观地反映地区收入水平从表1.1来看,从1978年—2007年东西部地区GDP总量逐年显著增加,东部地区的增速明显快于西部地区同时,东西部地区GDP的总量逐年拉大,进一步凸显了地区经济水平发展差距表1.2显示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地区人均GDP增长率的变动情况,从统计资料来看,相当长一段时间东部地区人均GDP的增速高于西部地区,自2005年始,西部地区人均GDP的增速快于东部地区这说明,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成效显著,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增大,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但是,由于东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差距还很大,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实际差距还将持续1.2人力资源结构失衡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但其中不易利用的沙漠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60%,这种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极其不合理的人口分布我国95%以上的人口偏集于瑷珲——腾冲线以东,而以西的广大地区人口则不足全国的5%,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0人造成西部许多地区劳动供给易受到数量限制,缺乏供给的弹性,难以大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也意味市场狭小,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缺乏凝聚力。

      就高科技人才而言,高校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各大城市,东部地区优越的创业环境和丰厚的待遇吸引了大批高科技人才相对而言,西部地区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吸引高科技人才的管理模式和创业环境使得西部地区的人才外流现象明显,这进一步拉大了东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差距从比例上看,东中部地区高科技人才的比例远远超过西部例如全国31省市区本科院校分布情况就能反映出来,如图1.3按照2006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共有719所本科院校,分布在31个省、市、自1治区(港澳台除外)其中包括985院校39所,211工程大学115所和其他604所普通院校从表1.3中可以看出,本科院校东中部地区有546所,占据总数的75.938%,而西部地区只有176所,并且主要集中在较发达的陕西、四川、重庆地区;再如211院校,东中部地区有92所,占总数的79001%,西部地区只有23所,占据20.909%;而985院校,东中部就占据39所中的32所,而西部只有7所,并且只有分布在陕西省3所、四川省2所、重庆1所和甘肃省1所,其他西部省份没有一所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极度不平衡除以上现状,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的现状还包括产业状况的差异、生活水平的差异、市场化程度差异以及健康状况的差异等。

      2. 我国东西部经济差异的历史地理原因分析2.1自然因素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深厚的华夏文明从地理环境上看,我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经纬度跨度大、地形地貌独特的国家,气候、水文、资源等分布情况差距较大自然地貌方面,以瑷珲——腾冲线来看,我国西部地区整体海拔较高,山沟纵横,尤其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资源短缺,交通不便相对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西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以及云贵高原的绝大多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存在发展的局限性气候方面,近2000年来,前1000年气候相对温暖,后1000年相对寒冷,中国北方在唐中期以后气候转冷总体而言,中国西部地区气候相对干冷,东部地区较温和湿润东部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2.2历史因素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中原地区,而边疆地区人口稀少,开发受限明显西部地区在历史上曾今辉煌过,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就发生在这片热土里,尤其是汉唐时期,但之后往日的那种繁荣逐渐消沉到了唐代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从近代来看,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边疆地区长期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尤其是西部的边疆地区。

      从现代来看,新中国的建立为西部地区扫除了落后制度的障碍,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地区的广大领土并未得到国家应有的重视从历史角度看,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又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2.2.1内部因素历史上受战乱、人口迁徙、生态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造成了历史上三次重大人口的迁移,其大体趋势为自西自北向东南迁移,人口的迁移不仅带给数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先进生产技术的东移南迁具体而言,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来看,具体表现如下:(1)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770前—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各国都对自己的区域做了较大的开发,如齐国、鲁国对今山东半岛农业的开发、秦国对成都平原的开发、楚国对荆楚以及越国和吴国对长江三角洲的开发等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黄河流域的农业地位进一步确立,当时经济区主要有三个:一是关中平原地区,二是关东地区,三是成都平原地区其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经济的发展3)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1年)这一时期气候变冷,游牧民族南下入侵,北方战乱不已,北方地区农业遭受破坏北方农业区域缩小,游牧民族牧区向南扩展,黄土高原和河套地区成为牧区,而同时江淮地区、太湖地区、成都平原的农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4)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60年)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气候温暖的朝代,我国北方经济有所恢复,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当时经济十分发达中唐以后,南方经济有了发展随着气候的变冷,战乱增加,农业经济受到破坏,关中地区粮草不济,就食东都洛阳,出现关中地区靠东南八道供给的现象5)宋元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这一时期,长江中上游和长江下游的经济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江下游已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称,而成都平原成为后方粮草的生产基地事实上,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由黄河流域转向了长江流域6)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840年)北方地区在“明清宇宙期”(或者叫“小冰期”)的背景下经济残破,经济地位大大下降,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发展起来,“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现状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城市大量出现,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反观长江上游的经济地位相对下降同一时期东南沿海的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以珠江流域的发展最为明显7)近代以来(公元1840年—公元1949年)一方面是东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积累,商品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入侵,刺激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工业经济在经济中的地位开始上升。

      而20世纪50年代,工业经济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东部工业向大后方的西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8)新中国成立以来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国家对西部经济的发展重视起来,60年代曾有大量东部沿海企业内迁西部,使得东西部经济差距有所缩小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根据梯度理论的推进方式,将中国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提出率先发展东部地区战略,这一时期东部地区经济总量迅速增加,东部沿海城市发展壮大起来,东西部经济差距逐渐拉大2.2.2外部因素15、16世纪欧洲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的商业中心由地中海转向了大西洋,由此,世界贸易就由陆路转向了海路西部地区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我国东部地区处在海洋线上,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巧合从地理的角度来看:西部地区深居大陆内部,自然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多山地和丘陵,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较恶劣,处在我国领土的边缘地带,这种地理条件决定了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能力和水平西部地区虽然领国较多,但这些周边国家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地缘关系欠佳这种现状阻碍了商贸流通,使得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受阻而东部地区濒临海洋,地理位置优越,海上交通发达,这有利于东部地区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往来,对发展外向型经济极为有利,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为东部地区率先实现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建议对于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本文只是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进行阐述3.1基于地理视角3.1.1保障西部生态建设体系由于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受限,因此保障生态环境是西部生态屏障建设的需要,西部地区是我国的生态屏障,国家在西部生态建设中已经采取的一项重点工作——退耕还林,这样做的目的:第一,为了有效地遏制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以保障包括北京、天津地区在内的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第二,对于提高和巩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而保障全国的生态环境将起到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西部环境恶劣造成的人口转移带动人才的转移,必须通过对环境的改善,吸引人才的流入,尤其是要重视高科技人才的引进,从而促进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力求达到与东部地区协调发展,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人才保障3.1.2健全西部经济发展规划体系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必须积极发展西部特色的地区经济;必须加快西部城市化进程,积极创造条件,吸引高科技人才到西部工作创业,提高西部经济发展水平3.2基于历史视角分析3.2.1。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