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理论空间技术》PPT课件.ppt
52页空 间 技 术(航天技术)内容: 第一部分 概 述一、空间技术的发展概况二、航天器的定义和种类三、航天器环绕地球运行的基本条件四、航天器的发射五、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六、人造卫星的基本组成 第二部分 军 用 航 天 器一、军用卫星 二、宇宙飞船三、航天站 四、航天飞机第一部分 概 述一、空间技术(航天技术)的发展概况 空间技术——通过将无人或载人航天器送入太空,达到开发和利用太空目的的综合性工程技术 1、至今,成功发射的航天器有: 1)人造地球卫星 2)宇宙飞船 3)空间站 4)航天飞机 5)深空(含月球)探测器 深空探测器简介: 航空——稠密大气层以内的航行 航天——稠密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的航行 航宇——飞出太阳系到恒星际无限宇宙的航行2011年底前人类对太阳系行星部分重要探测情况记录探测器名称探测器名称国家国家发射时间发射时间探测目标探测目标探探 测测 情情 况况“先驱者先驱者”-10美国美国 1972.3.2太阳系太阳系1983年飞出太阳系,年飞出太阳系,2003.2.26失去联系。
失去联系旅行者旅行者”-2美国美国1977.8.20太阳系太阳系距地球约距地球约170亿亿km,,处于太阳系边缘处于太阳系边缘预计可工作到预计可工作到2020年旅行者旅行者”-11977.9.5“勇气勇气” “机遇机遇”美国美国03.6.和和7.火火 星星2004.1.4和和24软着陆凤凰凤凰”号号2007.8.42008.5.25软着陆好奇好奇”号号2011.11.262012.8.6软着陆卡西尼卡西尼/惠惠更斯更斯”号号美、美、欧欧1997.10.15土卫土卫-6土星土星2005.1.14,,“惠更斯惠更斯”在土卫在土卫-6软着陆金星快车金星快车”欧欧2005.1.19金金 星星2006.4进入金星轨道进入金星轨道信使信使”号号美国美国2004.8.3水水 星星2011.3.18入水星轨道入水星轨道新地平线新地平线”2006.1.19*冥王星冥王星预计预计2015.7到达 月球探测——至2009年底,全世界共56次成功发射无人月球探测器以及美国发射的6艘载人登月飞船 月球探测器中,美国发射成功25次,苏联发射成功25次第一个对月球表面进行探测的探测器是苏联于1959年1月发射的“月球-2号”探测器。
还有6次分别是: 日本于1990年1月发射了“飞天”号掠月探测科学卫星,又于2007.9.14成功发射了“月亮女神”绕月探测器 2003.9.27,欧空局发射成功“灵巧-1”号月球探测器2006.9.3,该探测器以小角度成功撞月 中国于2007.10.24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2009.3.1成功撞月2010.10.1成功发射了“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 印度“月船一号”月球探测器2008.10.22成功发射 美国于2009.6.18一次成功发射两颗月球探测器2011.9.10又一次成功发射两颗月球探测器) 2、自主发射卫星的国家序国 家发 射 时 间卫 星 名 称卫星重量(kg)轨道倾角(度)一苏 联1957.10.4斯普特尼克-183.665二美 国1958.2.1探验者-18.2233三法 国65.11.26试验A-14234四日 本1970.2.11大 隅 号9.431五中 国1970.4.24东方红-117368六英 国71.10.28幸 运 号65.882七印 度1980.7.18光 明 号3545八以色列1988.9.19地平线-1154143九伊 朗2009.2.3希 望 号十朝 鲜2012.12.12光明星3号十一韩 国2013.1.30罗 老 号二、航天器的定义和种类 1、定义:航天器是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基本上按照天体力学规律运行的各类人造飞行器的统称。
不载人航天器载 人航天器空间站登月载人飞船卫星式载人飞船人造地球卫星科 学 卫 星行星、星际探测器民用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军用卫星应 用 卫 星载 人飞 船月球探测器空 间探测器航天飞机航天器2、种类:不载人飞船(空间平台)三、航天器环绕地球运行的基本条件(一)速度条件(第一宇宙速度,又称环绕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又称脱离速度)(1)(2)(3)G · —— =MmR2mgVMRrm地 球卫星运行轨道(第三宇宙速度,又称逃逸速度)V V3 3==16.8km/sV V2 2==11.2km/sV V1 1==7.9km/sG · ==(二)高度条件北纬45o不同高度上的大气密度高高 度度((km))03060120200大气密度大气密度1 1/60 1/3200 2 10-82 10-9 因此,航天器环绕地球运行的条件是: 一是具有足够大的速度(V1<V<V2); 二是具有足够的高度(大于120km)轨道高度轨道高度(km)02005001000500035,78638.4×104环绕速度环绕速度(km/s)7.97.87.67.45.53.0751周期周期(时时:分分)1:24' 1:28' 1:35'1:45'23:56'04"轨道高度与卫星生存时间的关系:H=120km------约2天;H=150km------7-12天;H=350km------约1年。
式中,V——火箭加速终了时的速度; C——火箭推进剂喷气速度; M(1)——火箭开始飞行时的质量; M(2)——火箭加速终了时的质量; M(1)/M(2)——火箭质量比.四、航天器的发射(一) 多级火箭运载 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简称齐氏公式) :Mdv=-Cdm → ∫V0dv =-CdmM∫M (1)M (2)→dv=C∫M (1)M (2)dmM→∫V0V=C㏑M (1)M (2) 火箭——依靠发动机喷射工作介质,产生巨大反作用力向前推进的飞行器 有:化学火箭 固体火箭 液体火箭 固液混合型火箭 核火箭 电火箭 如:太阳能离子发动机(欧空局2003年9月27日发射的欧洲首枚月球探测器“SMART-1”首次长时间使用)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和发射场简介: “长征”系列火箭各型号发射记录(数字统计截至2000年底)序 火 箭 级 起飞重 运载能力 首 飞 发射 失败 轨 道号 型 号 数 量(t) (kg) 时 间 次数 次数1 LM-1 3 81.5 300 70.4.24 2 0 低轨道2 LM-2 2 180 2100 74.11.5 4 1 低轨道3 LM-2C 2 243 3800 82.9.9 11 0 低轨道4 LM-2C/SD 3 213 1500 97.9.1 7 0 太阳同步5 LM-2D 2 232 3300 92.8.9 3 0 低轨道6 LM-2E 2.5 460 8000 90.7.16 7 2 低轨道7 LM-2F 2.5 480 8000 99.11.20 1 0 低轨道8 LM-3 3 204 1500 84.1.29 13 3 同步转移9 LM-3A 3 241 2650 94.2.8 6 0 同步转移10 LM-3B 3.5 426 5100 96.2.15 5 1 同步转移11 LM-4A 3 241 1600 88.9.7 2 0 太阳同步12 LM-4B 3 248.5 2800 99.5.10 3 0 太阳同步轨道参数倾 角近地点高度 远地点高度发射要求 42.77°200km346km发射结果 42.75°200km346.9km实际偏差0.02°00.9km2011年9月29日成功发射“天宫一号”的入轨精度 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5”: 一个系列,两种发动机,三个模块。
达到“通用化,组合化,系列化”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的成功率(至2012年底):(174-8)÷174=95.4% 我国现有三大航天发射场: 1、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58年,其发射区域在甘肃酒泉市东北,北纬40.6用于发射较大倾角的航天器神舟”飞船从这里起飞 2、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66年,其发射区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北,北纬37.5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3、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70年,其发射区位于四川西昌市西北的冕宁县境内,北纬28.1现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未来与海南发射场互补 海南航天发射场2009.9.14动工,拟于2013年建成 1)海南发射场距赤道最近(北纬19.4)发射场的纬度越低,发射火箭的成本越低 2)飞行航区更安全——海南四面环海 3)方便大型火箭运输——从海上运输,不受火箭高度、大小等的限制(二)航天飞机运载 航天飞机——能重复使用,可以在太空与地球之间来回往返的航天器1、美国的航天飞机美国航天飞机 美国航天飞机由三大件组成: 轨道器:自重70t,价12亿美元,可重复使用100次。
外燃料箱:自重35t,价0.2亿美元,装液氢、液氧730t 两枚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各装500t推进剂,可重复使用20次 美国先后有六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 ( 1981.4.12首 航成功;2003.2.1返回途中解体坠毁)、“发现”号、“亚特兰蒂斯”号、“企业”号、“挑战者”号(1986.1.28失事坠毁)、“奋进”号(代替“挑战者”号)2、苏联的航天飞机 1988年11月15日苏联成功发射了“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它也由三部分组成: 轨道器、“能源”号火箭、4枚液体火箭助推器苏联的航天飞机苏联航天飞机的轨道器(三)地球卫星的发射轨道 与弹道式导弹弹道的主动段不同,卫星的发射轨道(发射点和入轨点之间的轨道)分为:主动段(AB)、自由段(BC)、加速段(CD)BCA,发射点地 球主动段自由段加速段卫 星 运 行 轨 道D入轨点D*星下点五、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 (一)轨道参数1、入轨点——卫星在轨道上开始运行的那一点2、卫星高度(H)——卫星到地球表面的距离 近地点——轨道离地面最近的位置;近地点高度。
远地点——轨道离地面最远的位置;远地点高度 近地点高度地 球卫 星 运 行 轨 道远 地 点 高 度近地点A远地点B3、运行周期(T) ——卫星沿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的时间当120km 特点:太阳光与卫星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始终保持不变 选择合适的运行周期,沿太阳同步轨道运行的卫星,在每次经过同一地点上空,能保持同一地方时和同一运动方向,对地进行观测 附: 太阳同步轨道示意图 图 例 卫星轨道平面 (极轨轨道) (A)位置卫星 轨道平面B´地球自转方向αγ太 阳太阳光地球公转方向地球公转轨道ααβγβ(A)(B)(C)A´C´六、人造卫星的基本组成结构分系统 专用系统温控分系统 人造卫星姿控分系统 通用系统测控分系统程控分系统天线分系统能源分系统 第二部分 军 用 航 天 器 内容:一、军事卫星: (一)侦察卫星 (二)通信卫星 (三)导航卫星 (四)气象卫星 (五)测地卫星 (六)拦截卫星二、宇宙(航天)飞船三、航天站四、航天飞机(略)名称名称 成像成像 电子电子 预警预警 海洋海洋 通信通信 导航导航 气象气象 其它其它 共计共计 比例比例世界世界251211188053129220100%美国美国1195403013561%俄俄32331206128%20042004年底全世界及美国、俄罗斯在轨运行的军事卫星年底全世界及美国、俄罗斯在轨运行的军事卫星一、军事卫星(一)侦察卫星 ——用于获取军事情报的人造卫星。 1、特点:(1)侦察范围广; (2)传递速度快; (3)条件限制小; (4)工作寿命长; (5)生存能力强 2、情报的传递(1)直接回收——地面冲印加工分辨率高,速度慢2)无线电传输——速度快,分辨率低 3、侦察卫星的军事运用40颗绝密卫星几十颗军民两用90多颗纯 军 用447颗其中美国850颗世 界2007年底在轨运行卫星数(1)解开1960年前后苏联“导弹优势”秘密的“功臣” 首次研制成功战略核武器和人造卫星的国家 国家 原子弹 氢 弹 洲际 导弹 人造地球卫星 美国 1945.7.16 1952.11.1 1957.12.12 1958.2.1 苏联 1949.5.25 1953.8.12 1957.8.21 1957.10.4 赫鲁晓夫:苏赫鲁晓夫:苏“能够用一次核袭击,就把美国的任何目标、能够用一次核袭击,就把美国的任何目标、一切工业和行政中心从地球上抹掉一切工业和行政中心从地球上抹掉”;;“美国在战争的第一天美国在战争的第一天就会不存在就会不存在”;对西德;对西德“只要几个小时,全部具有军事意义的只要几个小时,全部具有军事意义的基地就会被摧毁基地就会被摧毁”。 苏联和美国的洲际导弹数:苏联和美国的洲际导弹数: 1958年美国中央情报局估计数:至年美国中央情报局估计数:至1960年夏,苏联年夏,苏联—500枚;枚;美国美国—12枚 1961年年9月月“发现者发现者”号卫星发现数:苏联号卫星发现数:苏联—14枚;美国枚;美国—40枚(2)美国“发现者”号卫星回收试验过程中的坎坷历程编号 发射日期 成 败 失 败 原 因 试 验 结 果 -1 59.2.28 失败 卫星在空中翻筋斗 -2 59.4.13 失败 回收指令下达过早 胶卷舱飘到挪威北部 -3 59.6.3 失败 火箭故障 -4 59.6.25 失败 火箭故障 -5 59.8.13 失败 胶卷舱方位不对 反推火箭将其推入高轨道 -6 59.8.20 失败 信标机故障 失去联系,无处寻找 -7 59.11 失败 卫星翻筋斗 -8 59.11 失败 控制失灵 卫星远地点大一倍多 降落伞未打开等 回收舱远离回收区 -9 60.2.4 失败 火箭第一级过早关机 卫星未入轨 -10 60.2.19 失败 火箭偏离航向 6,000米高时自毁 -11 60.4.15 失败 胶卷舱方位不对 反推火箭将其推入高轨道 -12 60.6.29 失败 火箭姿控系统故障 卫星未入轨 -13 60.8.11 成功 空中回收失败,海上回收(3)美国第六代照相侦察卫星KH—12的主要性能:(H近=303km;H远=315km;i=57;T=90.56;׳m=18184kg)1)既可普查,又可详查;2)既能可见光照相,又能红外照相;3)采用自适应光学成像技术;4)详查时,地面分辨率为10cm;5)装有电子侦察设备;6)具有极强的机动变轨能力;7)设计寿命8年。 舆论称KH—12为“极限摄像平台”名 称用 途常 用 轨 道照相侦察卫星 装有照相(光电遥感)设备,摄取地球表面图像近园形低轨道电子侦察卫星 使用电子侦察设备,侦收敌雷达、通信等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信号,获取军事情报 近极地低轨道;同步、准同步轨道导弹预警卫星 侦察敌方导弹发射,对敌导弹突然袭击进行早期预警静止轨道海洋监视卫星 探测、跟踪、定位、识别海面舰只:探测水下潜艇的活动:侦收敌舰艇发出的电磁信号高轨道4、侦察卫星的分类和用途(二)通信卫星 ——用作无线电通信中继站的人造卫星1、卫星通信的优越性:(1)通信距离远;(2)生存能力强;(3)传输质量高;(4)机动性能好;162.7º(5)通信容量大 微波1m~1mm,频率300兆~300千兆17.3º地 球对地静止轨道赤道162.7º(6)成本低,效益高地球同步卫星轨道转换示意图停泊轨道地球同步轨道转移轨道地球近地点远地点发射轨道2、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三)导航卫星 ——为地面、海洋、空中和空间用户提供导航、定位服务的人造卫星 美国导航卫星——“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GPS)。 俄 罗 斯 导 航 卫 星 ——“全 球 导 航 卫 星 系 统”(GLONASS) 欧洲导航卫星——“伽利略”导航系统(EGNOS) 我国导航卫星——“北斗导航系统”(BD1和BD2) 导航系统建成时间(年)轨道高(104km)轨道数轨道倾角卫星数量卫星周期定位精度(m)GPS(美)19942655º2411:58'<10GLONASS(俄)20091.9364.8º2411:15'差于GPSEgnos(欧)20132.43 56º3014:40' 1~3BD1(中)20003.61 0º 323:56' 9~12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的各种接收机我国“北斗-1”导航卫星系统运行中的“北斗-1”导航卫星 我国“北斗-2”导航卫星系统(含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中圆轨道卫星)约于2020年建成(四)气象卫星 ——从外层空间对地球及其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卫星 我国“风云号”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系列——极地轨道; “风云二号”系列——静止轨道 1999年5月10日发射的“风云一号”C星,2000年9月被世界气象卫星组织正式列入世界业务卫星序列。 (五)测地卫星 ——测定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重力场的分布、军事目标地理位置的人造卫星 我国“资源”1号卫星(1999.10.14发射)我国“海洋”1号卫星(2002.5.15)我国“环境”1号小型雷达卫星我国“资源”2号卫星(01星2000.9.1发射;03星2004.11.6发射)2008.5.12汶川大地震,我国15颗卫星参与救灾 1、北斗导航卫星(“BD-1”):成功为灾区和指挥部建立实时通道,在决策、搜救、医疗等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如5/12.22时首批武警官兵用“北斗”用户机发回灾情数据;5/13.19时指挥部发现一支携带“北斗”用户终端的救援部队沿317国道急进,距汶川县城仅40公里等 2、资源卫星:5/13开始监测,5/14获取灾区图象,发现安县和北川的县郊有大面积滑坡,还发现多处堰塞湖,获得灾区的灾情监测结果等 3、“北京一号”小卫星:5/14在2小时内完成了震区镇以上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及路网分布状况的测定等 4、气象卫星:获得灾区详细的气象条件的变化 5、通信卫星:紧急开通14个临时电视传输通道等“杀手卫星杀手卫星”绕地球飞行两圈后摧毁目标卫星示意绕地球飞行两圈后摧毁目标卫星示意图图(六)拦截卫星(反卫星卫星) ——用于打击、破坏敌人航天器或使其失效的人造卫星。 已有的反卫星武器:以星炸星(苏); 以弹击星(美);以能克星(激光)1985年年9月月13日美国试验反卫星导弹攻击卫星示意图日美国试验反卫星导弹攻击卫星示意图 美国政府2006.11.13发布的《国家太空政策》宣称:美国“日后会拒绝任何制约美国太空行动的武器控制谈判,并重申有权拒绝任何敌视美国的力量进入外层空间美国在太空享有绝对自由行使权,在必要的情况下,将不予承认敌对国家自由行动的权力 拦截卫星可分为四类 : 自毁式卫星; 攻击性卫星; 俘获式卫星; 功能瘫痪性卫星美军美军F-15战斗机发射战斗机发射ASM-135反卫星导弹反卫星导弹美国未来太空战机太空战机的雏形——无人航天飞机“X-37B”首 飞 时 间2010.4.22--2010.12.3,共飞行224天研 发 状 态开发与测试阶段(“轨道试验飞行器”)测 试 内 容“非合作式在轨交会对接技术”变化的责任方 NASA/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美国空军长 度8.9米翼 展4.5米高 度2.9米起飞重量4,990公斤发 动 机1具火箭发动机电 力 来 源砷化镓太阳能电池及锂电池飞 行 轨 道近 地 轨 道有 效 载 荷227公斤最大在轨时间 270天在轨飞行速度 约7.83公里/秒国 家苏 联美 国中 国时 间1961.4.121962.2.202003.10.15宇 航 员加加林格 林杨利伟飞船型号“东方”号“水星”6号“神舟”5号太空遨游时间 108(1圈)455(3圈)2123(14圈)不载人飞船试验次数7 (含失败2次)17 (含失败4次) 4 (全部成功)1、苏、美、中首次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情况二、宇宙飞船 ——活动于外层空间并可返回地面的一种运载工具。 国国 飞船飞船 发射重发射重 舱舱 段段 座舱座舱 再再 入入 回收回收 着着 陆陆 载人飞行载人飞行 载人飞行载人飞行 研制开研制开家家 名称名称 量量(t) 组组 成成 外型外型 方方 式式 方式方式 方方 式式 时时 期期 次次 数数 始年始年份份 东方 4.73 座舱、 弹 弹射 降 1961.4~ 6 1958苏 服务舱 球 道 座椅 落 1963.6 联 上升 5.32 座舱、 形 式 整 伞 1964.10~ 2 服务舱 舱 1965.3 联盟 7.07 座舱、 钟形 弹道 回 降落伞 1987.2 ~ 28 1962 -TM 服务舱 +升 收 + 制动 1999.8 轨道舱 力 式 火箭 水星 1.35 座舱、 倒锥 弹道 整 1961.5~ 6 1958美 伞舱 式 降 1963.5 双子 3.2 座舱、 弹道 舱 1965.3~ 10 1961 星座 服务舱 倒 + 落 1966.1 阿波 46 指令舱 升 回 1968.10~ 15 1961国 罗 服务舱 锥 力 伞 1975.7 登月舱 式 收中 神舟 轨道舱 钟 弹道 整舱 降落伞 2003.10~ 3 1992 7.79 服务舱 形 +升 回收 + 制动国 返回舱 力式 火箭(俄罗斯) 美国飞船结构示意图1)“水星”号2)“双子星座”号3)“阿波罗”号(见下片)3、阿波罗登月 飞 船 飞 行 往 月面停 宇航员月面活动 携回月面 编 号 返 日 期 留时间 时 间 距离(km)岩石(kg)阿波罗-11 69.7.16-24 21:36 2:24 0.9 21.7阿波罗-12 69.11.14-24 31:30 7:59 1.35 34.4阿波罗-14 71.1.31-2.9 34:11 9:23 3.45 42.9阿波罗-15 71.7.26-8.7 66:55 18:33 27.9 76.8阿波罗-16 72.4.16-27 72:58 20:12 27 94.7阿波罗-17 72.12.6-19 75:10 22:05 30 110.5 当今再次登月的主要目的:登月的主要目的:((1)能源)能源—He-3元素在月亮上的存量可供地球发电至少上千年。 元素在月亮上的存量可供地球发电至少上千年2)科研)科研—月亮上无大气、无灰尘、无污染、小重力等有利条件月亮上无大气、无灰尘、无污染、小重力等有利条件3)深空探测基地)深空探测基地—月壤中有氧、硅、铝等元素,有冰、阳光等月壤中有氧、硅、铝等元素,有冰、阳光等国家或国家或组组 织织发发 射射 月月 球球 探探 测测 器器宇宇 航航 员员登登 月月建立月球建立月球基地基地发射火星探发射火星探 测测 器器宇航员登宇航员登火星火星美美 国国2009.6.182011.9.102018年?年?2024年?年?2011.11.26发射发射“好奇好奇”号号2037年年俄罗斯俄罗斯2013探测器探测器2015软着陆软着陆2030年前年前约约2032年年2011.11.9,未能,未能变轨,,发射失射失败2037年年欧空局欧空局2008年年??2020年年-2025年年2024年前年前后后2016年年2030年年-2035年年中中 国国2007.10.242010.10.1*2025年年2011年搭载失败年搭载失败日日 本本2007.9.142015年机年机器人登月器人登月2025年年印印 度度2008.10.222020年年2013.11英英 国国2010年年??德德 国国2013年年韩韩 国国2020年年世界各国(组织)近期月球和火星探测计划一览表三、航天站(空间站、轨道站、太空站) ——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居住的永久性航天器。 1、 苏、美成功发射的第一个航天站 国家 发 射 时 间 航天站名称 重量(t) 苏 1971.4.19 “礼炮-1”号 17.5 美 1973.5.14 “天空实验室” 82 2、“和平”号空间站(苏) 由核心舱、“量子”1号物理舱、“量子”2号技术舱、“自然”号环境研究舱、“光谱”号遥感舱、“晶体”舱等组成发射时间坠毁时间容积(m3)重量(t)周期(分)对接口同时容纳宇航员(人)1986.2.20 2001.3.235101379065-6“和平”号空间站的基本数据苏联“和平”号空间站核心舱结构示意图苏联“和平”号空间站结构示意图 “和平”号空间站取得的重要成就:(1)设计寿命7年,实际寿命15年;(2)共有12个国家、135名宇航员在其上工作、生活;(3)太空行走78次,接待飞船93艘次;(4)创造了宇航员在太空时间最长的记录:俄宇航员波利亚科夫持续飞行437天18小时;俄宇航员阿夫杰耶夫三次升空,累计飞行747天14小时。 5)接待了28个长期考察组和16个短期考察组,进行了2.2万次科学试验,发明了600多项具有实用价值的新工艺参加国舱段(个)重量(t)容量(m3)同时容纳宇航员(人)设 计寿 命(年)轨 道 参 数H近(km)H远(km)倾角(度)周期(分)16161212500500 114011406-76-715-2015-20 384384 404404 5151. .6 6 9292. .3 33、国际空间站(1998.11- 2011) 我 国 的 航 天 事 业(简介)(一)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航天技术: 1、卫星回收技术(三); 2、高能低温燃料火箭技术(三); 3、一箭多星技术(四); 4、静止卫星发射技术(五); 5、卫星测控技术(四); 6、载人航天技术(三)二)已建成七大卫星系列(至2010年4月,已先后自主研制并发射了98颗卫星、七艘飞船和1个月球探测器): 1、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 2、“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 ; 3、“风云”气象卫星系列 ; 4、“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 ; 5、“实践”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系列; 6、“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 7、海洋卫星系列; 8、其它(如小卫星)。 至2010年4月,还发射了36颗商业卫星三)我国近期航天发展规划 (1)“九二一”工程(即“载人航天规划”1992.9.21启动,分三步走): 1)2003年前,实现载人航天; 2)2015年前,实现出舱活动(2008年“神舟”7号已实现)、交会对接( 2011.9.29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同年11.1发射“神舟”8号,成功实施无人交会对接2012.6.16发射“神舟”9号,成功实施无人、有人交会对接2013年6-8月将发射“神舟”10号,再次实施上述交会对接)同时,解决补加、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等技术难题2016年前建成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 (2)“嫦娥”工程(即“探月工程”2003.3启动,分三步走): 1)“探月一期工程” (“绕”)——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圆满完成预定任务: A、获取全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象; B、探测月球表面14种有用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特点; C、探测月壤的厚度和氦-3的分布与资源量; D、探测月-地空间环境等 2)“探月二期工程”(“落”)——2010-2013年发射月球软着陆器和月球车,实现软着陆(先导星“嫦娥二号”已圆满并超额完成任务。 嫦娥三号”将于2013年下半年发射,实施软着陆) 3)“探月三期工程”(“回”)——2017-2020年,发射月球软着陆器,且实现小型采样返回舱从月球取样(约2公斤)后返回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