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 徐健顺 吟诵的门后.docx
12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06 徐健顺 吟诵的门后 吟诵的门后 ——谈吟诵的当代价值 徐健顺 好多人都觉得,吟诵像一个储物柜,里面藏着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的读书方法,也就是吟诵需要的时候,可以从里面拿些东西出来 我的看法是:吟诵是纳尼亚的衣橱你只要向里面走,就会察觉一扇门,推开它,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中国历史文化的真相 吟诵的当代价值,就分成了门前的价值,和门后的价值 有助记忆啊,激发兴趣啊,健身养生啊,愉悦精神啊,门前的价值大家看得见,我就少说几句吧我想说说吟诵的门后 要想知道吟诵的门后,需要先了解吟诵本身是什么,它就是——汉诗文本来的声音!还要了解汉诗文的意义机制及其文化根基,那就是——汉语语音是有意义的! 索绪尔说:语音和语义没有关系!我们就信了,百年以来就用西方语言学的理论来解释汉语,完全无视汉语难以套入西方语言学框架这一事实,也完全忽略西方语言学界对任意性原那么的质疑和争议,以至于现在从小学语文老师,到大学教授,都不知道汉语为什么发这样的音汉语的语音变成了一堆乱码汉字也被变成了乱码,不过比语音稍好点。
汉音是真正的乱码,字典的音序都是按英文字母依次排的我真的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另一个民族,编自己的字典是按照另外一种不相干的语言依次来编,也不知道还有没有另一个民族,在不到九十年的时间内,就把自己几千年来的诗歌、文章的读法忘得干明净净!我们做下的荒唐事,该收场了 几千年来,我们自己的语言学家们,一向都在说汉音有意义,汉字有道理,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汉语的语音和语义有关系是什么关系呢?上古音是百分之百的有关系,语音通过拟声和象似来表达语义象似,就是用口腔的发音过程来模拟语义我们汉语的上古音,每一个字,为什么是这个声母,为什么是这个韵母,为什么是这个声调,全是有规矩的、有道理的、有系统的汉语的上古音是有意义的流传到今天,尽管经过了中古音、近古音和普遍话的变化,但是传承的成分也不少于一半现代汉语普遍话的语音,仍留存着至少一半的与语义的关系 你想知道汉语语音和语义的概括关系,随意举个字,譬如汉语的“汉”为什么声母是h,h在这里表达了什么语义,你只需把全体声母是h的字集合在一起看,看看它们有没有语义上的共同点你想知道“汉”的韵母为什么是ɑn,你也只需把全体ɑn韵母的字集中到一起查看,你想知道为什么声调是四声,你就把全体声调是四声的字集中到一起看。
大片面时候,能够看出端倪假设你粗通音韵学,能按照上古音去分类集中声母、韵母、声调的同类字,那事情就更一目了然了譬如h音在上古属于喉音,有用力之意ɑn韵的韵腹ɑ是最大开腔调,有开阔之意,n是鼻音,有深长之意,合在一起,ɑn有广阔深远之意看看中古音时与“汉”同韵的字: 翰岸汉难断乱叹干观散奈旦算玩烂贯半案按炭汗赞漫冠灌窜幔灿璨换焕唤悍弹惮段看判叛腕涣绊惋钻缦锻瀚胖谰蒜泮谩摊侃馆滩盥 你可以看到,大片面字都有开阔、繁杂之意,这就是从上古留存下来的语音的意义至于去声声调,有坚决明确之意汉”字本为汉水之名,其河广阔辽远,水流湍急,一泻千里,这与声母h的用力、韵母ɑn的开阔、声调去声的坚决,没有关系吗?率先民们确定把汉水叫hàn的时候,真的是掷骰子抉择的吗?今天我们就是这样报告孩子们的:汉语是乱来的,汉字也是乱来的,可以肆意变更,反正也没有规矩,——该收场了 汉音有意义,而汉诗文的特点是拖长,《尚书》所谓“永言”,《礼记》所谓“长言”也现在我们是用2022年的口语去读古诗文、理解古诗文的!“床前明月光”是什么意思?就是床前面有一片明月的月光——那还何必作诗?直接说不就完了吗?费这大量事,又押韵又齐言的,这不叫故弄玄虚吗?所以文人被瞧不起,说他们忸怩作态、发骚作秀,文艺青年还不如二逼青年。
这就是今天的规律,荒唐的规律 “床前明月光”当然不是“床前一片明月的月光”的意思,你把《静夜思》当成你今天出门打车的语言啦!没有一句诗是今天口语的意思,没有一句诗是今天所谓“翻译”的意思今天普遍青年在汉诗文面前全是二逼青年二逼就是二逼 拖长,意味着文字没有变更,而语音被放大了汉诗文的每个字,其长短上下、轻重缓急,全是有法则的,跟口语不同这样一来,语音的意义就占了整个文意的很大一片面,十足不能忽略的片面汉诗文的涵义,是音义与字义的结合百年以来,我们听信西方理论,现在是只会解释字义,不懂得音义汉诗文以可悲的半死状态展现在我们的课本里、论文里、电影里、心里 明白这一节,方可谈吟诵的意义 首先,吟诵将变更中国人对汉诗文的印象,实际上是恢复汉诗文本来的美观声音浩如烟海、灿若星辰的汉诗文,本来是那么美观、那么深厚、那么丰富、那么动情的,被按照西方方式硬造的朗诵,整成了言语无趣、面目可憎的怪胎!让我们四代中国人,一望见古诗文就敬而远之、厌而恶之假设朗诵是正确的,请问这是为什么?! 吟诵,将变更古诗文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我们的古诗文,是有旋律、有节奏、有感情、直接入心的孩子们将因吟诵而爱上古诗文,爱上汉语汉字,爱上中国文化。
这件事,正在每一个开展吟诵教学的班级上发生着,请看吟诵学会的通讯,请看中华吟诵群,请看“行行重行行”论坛或者请您离开书斋,去这些班级亲自看看学者们,假设您想对吟诵发表高见,请对得起“学者”的称号,去实地考察一下吧 请给我一个没有吟诵而让孩子们爱上古诗文的实例!有吗?个别的孩子可以有,但是全班都爱上,或者绝大片面孩子都爱上古诗文,有吗? 在吟诵的班级这很普遍!这不是个别孩子的偏好,不是个别老师的才能,是吟诵,是汉诗文本来的声音,和暖了孩子们的心 民族复兴,需要弘扬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需要每个中国人都读古书不是这样吗?一切不是从这里开头吗?我们还要听西方学者或者香蕉学者们的复述解释吗?不读古书,永远不成能真的了解传统文化而现在中国人不热爱读古书啊,为什么?不是古书没道理,而是古书太难读吟诵,将变更这一切,于是,??你懂的 吟诵是起跑器 不仅如此吟诵不仅仅是吟诵古诗文啊,而是——创作!会吟诵就会创作!语文的最大和最终成果是什么?作文啊古代科举考试,主要就考创作现在呢?有几个中学生会作古诗古文?连白话文也只会做应用文,还七病八歪,更不用说读起来的声音是呕哑嘲哳难为听了。
这就是百年语文教学的成果!这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古代文人,谁不会作诗?谁不会做骈文、散文?那还敢出门吗?说古人不会做白话文,真不知道《儒林外史》《红楼梦》都是哪个外星人作的现在呢?哪个学校以诗词格律的教学,而让学生普遍学会了创作古诗文?退一步说,哪个学校让学生们学会了白话诗文的创作? 我们说一首诗好,一篇文章好,叫“脍炙人口”,没听说“脍炙人眼”的诗文都是吟着创作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所以我们古代都叫作诗、作文,没有“写诗”这个词那是个外国词我们的白话诗文,抛弃了我们几千年的用声音创作的传统,改“作诗”为“写诗”了,改“作曲”为“写歌”了,改“作(著)书”为“写书”了,那就该把“作文”改为“写文”啊,他不,他叫“写作文”——没文化真可怕 诗词格律从哪里来?从吟诵来完全是出于吟诵的需要所以会吟诵就会作诗很简朴的格律不用背的,一吟诵就出来了从对对子开头,孩子们很热爱的,那是他们最开心的语言嬉戏对到五言,诗就出来了 像古人一样普遍开展古诗文创作!像发短信一样唾手作诗,随口吟诗!你觉得是天方夜谭?我看是天道必然咱们拭目以待 那样的中国才叫文明古国,才叫天朝上邦,才叫中国。
不仅如此吟诵不仅仅是吟诵古诗文啊,而是——吟诵白话诗文!用吟诵创作白话诗文!百年白话诗文,大都是朗诵着创作的,所以声音不美你没觉得《红楼梦》读起来有声韵节奏吗?有“气”!白话诗文,大都是吟诵不了的,但是个别的还行为什么澳门回归的时候,唱《七子之歌》?那是闻一多的,闻先生的诗自然可以吟诵,由于他是新月派的,徐志摩、谢冰心,他们“戴着镣铐跳舞”,讲究声韵,所以可以吟诵后来把他们挤一边去了,说是不够现代,于是,就没法吟诵了 当孩子们学会吟诵,会吟诵古诗文,会吟诵着创作古诗文,会尝试着吟诵白话诗文,就可以更进一步,用吟诵的方法,创作白话诗文,恢复我们几千年的声音创作的传统先吟后录,汉诗文本是口头文学!你还在把汉诗文当写出来的文字研究吗?你用毛笔写一个看毛笔只能用来抄录,不能用来打草稿! 假设孩子们学会了用声音创作白话诗文,那就是汉诗文的创作回到了正规新的百年白话诗文的水平,将远远超过莫言由于,??脍炙人口! 不仅如此吟诵不仅仅是吟诵古诗文啊,而是——作曲、作歌!中国古代没有作曲家欧洲历史上,作曲家人满为患,我们中国,一个没有为什么?人人都是作曲家我们的语言——旋律型声调语言,与欧洲语言相反。
我们的音乐,也与他们的相反会说话就会作曲,会走路就会跳舞,有什么了不起呢?有人会说,姜夔不是作曲家吗?不是您给曲艺或者京剧作过新唱段吗?作过就明白了,那叫“度曲”,不是作曲,不是拍脑袋想旋律! 会吟诵就会作曲吟诵本身就是作曲当孩子们唱着自己的歌——自己的诗,自己的曲,自己唱——的时候,还有周杰伦吗?被“学堂乐歌”颠覆了的中国音 乐,将在新时代的“学堂乐歌”——吟诵的推展下,重新颠覆回来当然不会是清朝音乐,而是吸收了西方音乐的中国音乐,但是,它是中国的!不是香蕉的! 上周在成都一位老先生来找我,他是加入过建国初地方民歌集成的采录编选工作的痛哭流涕啊以前的四川人能随口唱歌啊,四川四处歌声不绝啊,川歌成万上亿啊,——都没了,只有一点变成了谱子还扔在档案馆,没人理现在四处都是录音棚里出来的声音,机器的声音,完备到可怕的声音,整齐划一的声音,只有那点声音说中国一年新创作的歌曲上万啊,先人个板板,以前四川一个村子的歌就上万 这个拥有世界上最音乐化的语言、最悠久的音乐历史、最高明的音乐技巧的民族,全体不会唱歌,已经快一百年了 唱歌,是唱自己的歌自己的感情,自己的词,自己的曲,自己唱,自己听,或者是唱给特定的人听。
没听说唱给不知什么人听的唱别人的歌,唱给不知什么人听,以前叫做伎现在少年少女们一个劲儿地要做伎,还以为是“中国好声音”!这五个字,他们一个字也不明白 不要悲伤当中国人重新学会随口编歌即兴唱,民歌就回来了当四川人重新学会用四川话唱歌,川剧就回来了当北京人重新学会用北京话唱歌,单弦就回来了你觉得回到梅兰芳时代不成能?你觉得大街小巷尽是戏迷、新剧种不断涌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觉得不是,确定会回来的,只要吟诵,只要我们推广吟诵,只要孩子们学会吟诵你觉得是天方夜谭?我看是天道必然你也别老拭目以待,来一起做啊,一起做个吟诵志愿者 还有,吟诵会让我们正确理解古诗文的涵义这就是我前面所谓音义的问题读错就会理解错!现在我们的读法,可以骄傲地说,没有一句古诗文是读对的,一句也没有所以没有一句古诗文是理解到位的,只是偏差大小而已小者不能领会细节心思,大者全拧,谬以千里我讲吟诵时举的例子已经太多了我有这样的信仰:你可以随意说一篇古诗文,或者一句,你觉得理解得最深的,你来说你的理解,我说我的你的理解就是字义,说下天来也是字义,那一套我也都明白,我也是那么过来的但是我说的音义,是你不知道的而诗文的涵义是字义与音义的结合,你怎么也不成能说全,怎么也不成能理解透。
所以我上课举例,都举最简朴的《静夜思》啊,《登鹳雀楼》啊,《春晓》啊,《清明》啊,《江南》啊,《关雎》啊,《学而时习之》啊,这些都是你觉得小学就理解得透透的吧,考分高高的,结果呢,——呵呵假设你连这些诗文都没明白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