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哲学史笔记(简).docx
35页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殷周时期的宗教天道观一、中国早期宗教的发展1、自然神崇拜自然神(万物有灵)各种气象表现的影响 想象(早期)——理性(高级)2、图腾崇拜每个氏族或部落成员承认自己与某个图腾有血缘关系而对它加以崇拜体现人对先祖的寻根3、祖宗神崇拜不是血缘上的物质关系,而是精神上的寄托解释:一些在生产和生活上有重大创造,征服自然的英雄,生前是人们崇拜的公仆,死后成为子孙怀念的祖宗神4、上帝崇拜随着地上王权的出现,也产生了天上的至上神,这个至上神他们称为帝或上帝,这个上帝被认为是统治一切的,主宰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一切事物他(上帝)有一个以日、月、风雨为臣工使者的帝廷,协助统治一切上帝以自己的好恶发号施令,他的号令被称为天命阶级社会 帝/天 帝廷 天命例:“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自然的力量二、殷周时期的宗教天道观1、商朝的上帝授命思想接受神谕是一种挑战,例如印度与神沟通的人被称为“巫”,“祝”(祝—— 跪在地上向神灵说赞词)★绝地天通:其直接涵义是指一个部族在征服另一个部族时,强令被征服者放弃自己的宗教,剥夺被统治者与神相通的权利而进行的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宗教改革《国语》将其解释为绝地民与天神相通之道。
商朝的奴隶主贵族把他们所幻想的与天神的交通限制在专门祀神的人手里,这种人被称为“巫”或“祝”,而王就是巫和祝的首领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统治而进行的 阶级会使宗教与政治同流2、周朝 “以德配天命 ”的思想(1)为什么要敬德?A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B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2)如何敬德?A 王要知稼穑之艰B 保(安,养)享(飨,以酒食款待)于民,施惠于民( 3)敬德的意义A. 把“以祖配天”发展成“以德配天” ,把血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宗崇拜,把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道德化这些变化对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史的走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B. 周初人的“敬” 、 “敬德” 、 “明德”的观念,是一种充满责任感的忧患意识,从把责任、信心交给神转而为自我担当 (体现一种拯救的思想, “大其心” )周攻打商 “恭行天之罚”周人认识到“天命靡(不)常”,唯有“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 “敬德保民” “敬德安民” 是一种充满责任感的忧患意识,从把责任、信心交给神转而为自我担当,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早体现“民心无常,唯惠是怀”“天不可信,我道为宁王德廷”——《周书》“为善不同,同归于治” “为恶不同,同归于乱”易经 第一节《易经》、阴阳、五行、和同一、《易经》《易经》是《周易》、《易书》中“经”的部分,现存《周易》一书分为“经”与“传”两个部分。
传”是对“经”的一种解释,它们虽同属一部书,却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一般认为,《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而《易传》则是春秋或战国时代的作品《易经》包括卦象、卦名、卦辞,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经三十卦,从乾卦到离卦,下经三十四卦,从咸卦到未济卦《易传》包括彖辞、象辞、、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其中彖、象、系辞又包括上、下两部分,因此《易传》共有十个部分,称为“十翼” 《易经》三易:《连山》、《归藏》、《周易》1993 年湖北王家台秦简与辑本《归藏》相似清华简有《筮法》一篇,以“四位”书卦,卦名近于辑本《归藏》(如离卦称罗卦),属于早期数字卦系统,有七、六、九、八、五、四等爻,七(—)和六(∧)似乎已相当于阳爻、阴爻《周易》由太极分两仪(阴、阳),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八卦两两相重成为六十四卦《周易》四象:太阳(老阳)9、少阳 7、太阴(老阴)6、少阴 8占卜时,太变、少不变《周易》历代分为象数、义理两派《易经》包括《周易》与《易传》《周易》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相传为周文王所作东周时期陆续附入《彖》上下(断卦)、《象》上下(大象论卦象,小象论爻象)、《系辞》上下(《易大传》)、《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作,北宋欧阳修即已对此提出怀疑。
1. 八卦卦象 体 用乾三连 ☰ 天 健坤六断 ☷ 地 顺震仰盂 ☳ 雷 动巽下断 ☴ 风 入坎中满 ☵ 水 陷离中虚 ☲ 火 丽(附着)艮覆碗 ☶ 山 止(稳重)兑上缺 ☱ 泽 说(yue)三正:太阴(6) 三反:太阳( 9) 变一正:少阴(8) 一反:少阳( 7) 不变看卦方法:1、没有变爻:看本卦的卦辞2、一个变爻:看本卦变爻的爻辞3、两个变爻:同时看本卦两个变爻的爻辞如果说法矛盾,以位置居上的变爻爻辞为准4、三至五个变爻:同时看本卦卦辞与变卦卦辞如果说法矛盾,以本卦卦辞为准如果全是变爻:1、变后全是阳爻:看乾卦“ 用九”爻辞2、变后全是阴爻:看坤卦“ 用六”爻辞3、变爻中有阴爻也有阳爻:看变卦卦辞2. 六十四卦3. 哲学思想例:乾卦体现朴素辩证思想现存《周易》一书,分为经、传两部分,经即《易经》,传是对经的解释,它们虽同属一部书,却产生于不同的年代。
一般认为,《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而《易传》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内容:《经》包括卦象、卦辞、爻辞,分上、下二部上经三十,下经三十四共有八卦(经卦):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六十四卦(别卦)《传》包括__辞、象辞、系辞、文言、说卦、卦、杂卦、序,共十篇,旧时称“十翼”成书:据说伏羲作八卦,文王演《周易》,即重叠八卦成了六十四卦而形成了《易经》,而挂爻辞大约编纂于殷末周初,殷周之际孔子作传思想:1、朴素辩证2、矛盾对立与转化3、变化发展关于矛盾转化与人的能动性的联系第二章 孔子 孔子(前 551-前 479),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三岁丧父,少时“贫且贱”长大后,当过管仓库的“委吏”和管畜牧的“乘田”等小官30 岁左右,他开始兴办私学,50 岁时,他当上了鲁国的“中都宰”后升任“大司寇”,摄行相事后因齐人离间,周流列国坚持“不可为而为之”孔子最大的贡献是创造性地奠定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第一节 天命论一、 天体现其立命担当的意识1、人的价值依据(终极的价值评判功能)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卫灵公)“吾谁欺,欺天乎!”天——终极的价值评判“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2、信念之本体“天”关涉到人的类本质和类特性,首先是宗教性和道德性。
他通过生命的践履与体验,来体悟天命与人之自由的关系:“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孔子通过对上古宗教的改造,把超越于内在结合起来如果说命只是外在的命运的话,那么“天命”常常关系到内在——天所赋予人的性分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3、创化本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默运(默默运化) “天何言哉,四时行也,百物之生也”二、命道之将行也,命也;道之将废也,命也命——客观必然性(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预期;不可抗拒;为,知其不可而为之)庄子:安之若命(贫富、寿夭) 我欲仁,斯仁至矣 在德的领域人是可以自己主宰的冉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德与福常常是不相符的应然性而非实然性无逻辑时,往往归结于命孔子所述的命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客观的力量,主体的意志、能力在命的场域中是失效的如果说天能赏善罚恶,人们相信善必赏,恶必罚那么命只能说是一种盲目的异己的力量人们在命面前,善未必受赏,恶也未必受罚因此在人生遭遇或行事中,遇到吉凶祸福再也不能逻辑地找出原因时,便将之归结为命。
道之将行也,命也,道之将废也,命也 ”第二节 “仁”学意涵 一、“仁”的主基础——真性情刚毅木讷近于仁 刚强、果断、质朴、出言迟钝巧言令色鲜仁矣 巧伪、 美好、容色“唐棣之华,偏其反尔,岂不尔思,室其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冉有:“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画:画地自限)交友益者三友:友直、友凉、友多闻损者三友:有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谄媚、讨好)“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出言迟钝),近仁” “巧言令色,鲜矣仁”二、“仁”的主要内容——爱人樊迟问人,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这种爱人、同情人、关切人,包括爱、同情、关怀下层百姓,是“仁”的主旨这种爱人体现在对他人生命的关怀、同情,最基本的就是对自己父母、兄弟、姐妹的爱,由孝悌推广至众人孔子:在人与物之间,人为重;人与人,孝悌为重泛爱众,而亲仁亲人,接近仁)爱人体现在对他人生命的关怀、爱护、同情,最基本的即对家人的爱还要推(广/己及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三、为仁之方克己 小我,人欲之思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约束。
礼:节制,规范(可久之道) (正理平治)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庄子 外篇至乐第十八》: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 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不是苦生乐死的人生态度,而是一种通达客观的状态2、否认认识标准的客观性庄子认为要判断一个人认识是否正确是不可能的,人们通常所进行的辩论并不能分清是非,不论谁胜谁负都不能说明谁是谁非庄子指出“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庄子认为人们应当居于循环的天道之中以应无穷3、对认识主体抱怀疑态度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是很危险的第六章 荀子的哲学思想一、人性论1、外延荀子把人性看成是与生俱来、原始质朴、人人皆有的自然属性与生俱来——人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原始质朴——性者,原始质朴也自然属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孟子侧重:人本有之(本性);人皆有之(共性);人独有之(特性)2、内涵荀子认为人性主要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好利恶害这些生理欲求,同时也表现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这些本能偏好,还包括对财富、权势的极度占有欲望(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之所同欲也),以及对功名业绩好大无比的心理欲求(名声若日月,功绩若天地,天下之人应之如影响,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3、判定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伪,即人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后天习得的是“伪”人的本性是恶的,现实社会中人表现出来的善行是人为的结果,人的善是由于否定后天环境的影响,经过长期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品格,并非人之本始材朴之所然4、性伪之分“不可学,不可事之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性恶》)性伪之合“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礼论》)5、人性之转化A 原因:按照荀子的思路,追求欲望的满足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活动,无一人例外他说:“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既然人人都追求欲望的满足,且好恶同物,而社会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