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老农民工的异同点.doc
3页简述两代农民工的打工经历简述两代农民工的打工经历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老一代农民工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新生代农民工逐渐进入城市中2010 年 1 月 31 日,国务院发布的 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 80 后、90 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 1.5 亿人里面占到 60%,大约 1 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年龄 18 岁到 25 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随着第一代农民工的退出,新生代农民工悄然登上城市的舞台,并逐步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的社会环境与其父辈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之间的不同具体表现在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工作期望、与农村家庭的经济联系等方面 (一)比较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生于 80 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并且他们的家庭多数响应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号召,因此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尽管户口本上他们仍然是农民身份,但其中相当多的人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劳动,缺少艰苦锻炼的机会,属于“从校门到校门”的一代同时,标榜“80 后”青年人的特征——“自我”、 “物质化”、 “无责任感”、“生存能力弱”等都同样适用于他们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常被认为缺乏父辈农民工吃苦耐劳的精神于是他们在城镇寻求职业时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在某些方面缺乏新产业工人阶层的志气 (二)无务农经验对家乡的乡土认同在减弱 据统计,89.4%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会农活或只会一点点他们中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是出生在农民之家,户籍在农村,但却很少接触农业生产活动,甚至有的随同父母在城镇长大属于一批没有务农常识和经验的中国农民——不务农的农民(我国户籍制度意义上的农民)。
同时与父辈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对家乡的乡土认同也逐渐在减弱即使在自身农民身份的认同中,也觉得自己外出务工经商,已经脱离了农民身份他们对家乡的乡土认同更多的是包含着对亲人的感情,对农业活动则缺乏感情和兴趣对农村的一些习惯和传统也开始出现不认可,甚至持批评的态度 (三)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维权意识较强 生于 80 年代,正好是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和法制建设步入正轨的年代,新生代农民工绝大多数都具有至少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甚至有些接受过中专或高技类课程训练同时在工作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求学热情仍未减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以下称《报告》)称“在调查中发现有 97%的农民工表示愿意继续学习,其中最想了解的依次是专业技能知识(69.7%)、法律知识(54.7%)和文化知识(47.8%)这种需要在不同的年龄段会有细微的差别”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种观点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得到最广泛的认同他们不仅仅自己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而且对下一代的教育也赋予巨大的期望 《报告》显示,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学历的期望都是大学学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三者合计达 89.1%,其中希望子女将来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高达 38.8%。
(四)外出动机多为寻求个人发展 与父辈农民工外出以求生存为主的动机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在考虑赚钱的同时,更把外出作为寻求自我发展和追求城市生活作为主要的目标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以“出来赚钱”为主要目的的只占 18.2%,而选择“刚毕业,出来锻炼自己”, “学一门技术”和“在家没有意思”的人占到了 71.4%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60 年代的农民工有 76.2%的人选择了“出来赚钱”,70 年代出生的则有 34.9%由此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有了比父辈更深更高的认识,意识到了知识、技术、经验、自身素质等在就业中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对岗位的选择也比较挑剔融洽的工作氛围、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良好的工作条件已经成为他们找工作时最为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他们更不愿意接受脏、累、差的体力活的原因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其固有的四大特征: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和边缘性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的新生群体,一方面,因其与传统农民工同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面临共同的社会境遇,自然潜移默化了这一群体共有的一些特征另一方面,又因其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而明显带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时代烙印,同时,他们所处的特殊人口年龄阶段又使其身上呈现出同龄青年共有的人格特征。
概括地说,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呈现出四大群体性特征——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和边缘性时代性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处在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新阶段,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使他们的需要层次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他们更多地把进城务工看做谋求发展的途径,不仅注重工资待遇,而且也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和权利的实现;大众传媒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他们能够更迅捷地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形成多元的价值观与开放式的新思维,成为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者、接受者和传播者发展性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大多 20 岁出头,其思维、心智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因此外出务工观念亦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他们绝大多数未婚,即将面临着结婚、生子和子女教育等问题,也必然要承接许多可以预见及难以预见的人生经历和变化;他们大多刚从校门走出 3-5 年,虽然满腔热情、满怀理想,但是,职业经历刚刚开始,职业道路尚处于起点阶段,在职业发展上存在较大的变数双重性的体现:他们处于由农村人向城市人过渡的过程之中,同时兼有工人和农民的双重身份谋生手段靠务工为生,重视劳动关系、工作环境,看重劳动付出与劳动报酬的对等,关注工作条件的改善和工资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的工人特征;但是受二元体制的限制,他们的制度身份仍旧是农民,作为农民的后代,也不可避免地保留着一部分农民的特质。
边缘性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城市,心理预期高于父辈、耐受能力却低于父辈,对农业生产活动不熟悉,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处于边缘位置;同时,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约,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高收入的工作,也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位于城市的底层,因此,在城乡两端都处于某种边缘化状态相关调查显示,受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及城市本身劳动力缺乏的影响,今后十年还将有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在大规模迁徙的同时,他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生代农民工在技术问题方面、精神问题方面、自我保护问题方面、劳动保护问题方面和法律援助及就业受歧视方面仍存在许多的问题这需要政府、农民工自身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一是探索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成人教育模式,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补偿式教育;二是完善就业信息传输渠道改善就业环境,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有序就业;三是完善农民工的权利保护制度,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四是努力推进农民工全体自身的继续社会化的进程;五是协助新生代农民工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六是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整个工作落实到城市社区的建设中;七是加强社会政策的倡议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