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差距及形成原因调查.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15527530
  • 上传时间:2021-11-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62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差距及形成原因调查 陈全功摘要: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比较明显西部民族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体现为:集体经济组织少、账面资产少、集体收入少、发展模式和样本村庄少产生“四少”差距既有历史和现实原因,也有主观意识不到位和发展基础薄弱客观原因现阶段,西部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理顺体制机制,加快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工作,抓好产业发展和制度改革工作,稳定增加集体性收入,设计和执行合理的集体收益分配方案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差距大力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既是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措施目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整体发展还相当薄弱,与东中部地区差距较大,成为影响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新短板一、与东中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差距的表现(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东部省(市)64.1%的村庄建立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只有35.9%的村庄由村委会代行集体经济组织职能,北京和广东100%的村庄建立了独立的集体经济组织,浙江和上海分别只有7个和15个村庄由村委会代行集体经济组织职能。

      但在西部民族地区,村委会代行职能的村与已建成独立经济组织村的比例为65%:35%,内蒙古、宁夏、云南等地超过80%的村没有集体经济组织,建成比例最高的青海省为33.9%,只有三分之一的村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二)农村集体账面资产少目前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账面总额6.5万亿元,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占总资产的64.7%、17.7%和17.6%,西部民族八省区占比低于10%2020年8月笔者调查,大部分乡村反映本村“没有什么集体资产”,多是20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剩下的未承包林地或荒地,以及原来小学教室和村办公室等非经营性固定资产,村集体账面资产几乎为零而东中部一些典型村庄,动辄集体资产上百万上千万,集体年收入超过百万例如江苏常熟市8个乡镇6个街道214个村,2017年村均集体资产就达到680万元,所有村的稳定性收入均超过200万元三)农村集体收入少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19.5万个当年无经营收益的村庄中,东中西部分别占31.7%、35.2%、43.7%,除西藏外的民族省区共有2.4万多个,占本地区村庄数的36.2%,高于全国比例(35.8%),其中内蒙古6763个占本地区村数的60.3%、青海1933个占本地村数的59.8%,比例排全国第二三位(仅次于河南省的67.6%)。

      全国当年无经营收益村庄比例较低的主要是东中部省份,如安徽省(6.4%)、广东省(16.9%)、江西省(17.0%)、湖南省(17.0%)、湖北省(19.3%)、江苏省(21.9%)、浙江省(22.6%)调查看到,西部民族地区绝大部分乡村没有集体性收入以贵州安顺市平坝区为例,全区81个村中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26个,5万元至50万元的18个,5万元以下的37个,分别占村总数的32.1%、22.2%、45.7%对比江苏苏州市,国土面积小于贵州安顺市,行政村级单位数差不多,2015年该市村级集体经济资产就达到680亿元、平均每个村级单位集体总资产接近40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730多万元,集体收入200万元以下的村(社区)只有128个,仅占全市村级单位总数的9.4%;2019年全市农村集体总资产达3046亿元,村均收入936万元四)发展模式和样本典型少近年东中部地区涌现一大批典型乡村,成为全国闻名和宣传推广的示范村和样本村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坚持走“集体化”道路、以“统”为特征、追求全体村民共同富裕的村庄,如江苏华西村、河北周家庄乡、黑龙江兴十四村、河南南街村和刘庄村、山西大寨村;第二类是在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同时成立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实行村企合一的村庄,如江苏张家港市的永联村、常熟市的梦兰村和蒋巷村、山东邹平市的西王村、龙口市的南山村;第三类是以探索出适宜的、可供推广的发展途径而闻名的乡村,如江浙粤京沪等地物业服务、资产租赁和三产结合型村,以及借助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开发利用集体资源的四川成都郫都区的战旗村、陕西省礼泉县的袁家村、湖北省京山县的马岭村等,它们以“合作”或“股份”为特征,是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典模式和推广样本。

      西部民族地区也有一些比较闻名的乡村,例如西藏那曲市双湖县嘎措乡,因为一直实行集体生产经营、按劳分配而被关注,被称为与河北周家庄乡齐名的走集体化道路的“最后的人民公社”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的塘约村,在村党委的领导下,把分散土地进行流转或入股集中起来,实行合作和规模化经营,在较短时间内摆脱了贫困、重建了村级集体经济,被总结为“塘约道路”这些乡村探索,对欠发达的西部民族地区如何重建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一定借鉴意义但从全国宣传和推广的典型村庄数量和比例情况看,西部民族地区的典型集体偏少,并且大多数乡村还处在依靠专项财政资金投入获得集体收入的初级阶段,无法自我创收和自我发展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一)没有适应市场经济制度改革的历史原因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进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改革后,各地集體经济发展开始出现分化江浙地区在实行“双层经营”过程中大力发展乡村工业,并进行现代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专业股份合作,建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组织体制和经济体制,发展了新型集体经济;如今江浙地区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但在西部民族地区,大部分乡村对集体资源和资产进行了承包、转让或出卖,个体家户经济逐步取代了集体经济。

      土地经营制度改得彻底、集体资产分得彻底、集体组织撤得彻底,这“三个彻底”从根本上削弱和瓦解了西部民族地区的村级集体经济二)发展基础欠缺的现实原因首先是产业基础薄弱改革开放后,东中部一些发展较快的乡村从农业转向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产业构成转变为“三二一”,西部民族地区产业一直以农牧业为主,随着人口流动、土地抛荒等情形出现而导致第一产业衰落、二三产业欠缺,从而影响集体经济发展其次是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一方面,社会资本不愿意投入西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另一方面,地方财力有限致使政府专项资金投入较少最后,乡村人口流失和干部队伍薄弱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民族地区乡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能人精英逐渐走出乡村,致使农村劳动人口和人才的匮乏,特别是村干部老化,村党组织不能保有新鲜生命力对比当前东部和中部地区出现的“能人回乡”、“打工返乡”、“市民回乡”、“企业回乡”带动当地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案例,西部民族地区是少之又少三)工作重心转换和基层干部认识还未到位的客观与主观原因一直以来,贫困问题是困扰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和乡村工作的重心是扶贫脱贫工作,并没有把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上议事日程,工作重心转换还需要一段时间。

      调查中还发现,西部民族地区一些基层干部对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认识还不到位一些村干部泄气表示“现在都搞个体、分到私人了,集体经济怎么能发展起来?”一些干部甚至表示,发不发展集体经济无所谓……诸如此类说法和想法,在基层干部中还占有比较大的比重总结起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制度改革“分”得彻底、产业“转”得缓慢、人口“空”得比例大、资金“投”得不足,加之基层“认”得不到位,致使集体经济发展面临多重困难,在全国其他地区快速发展的对比下,发展差距和短板越来越明显,将增加“十四五”时期工作压力三、缩小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差距的思路和措施(一)提高认识,理顺体制机制,搞好衔接工作西部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和乡村干部要深刻认识到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政治意义和经济社会意义,把它上升到关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党和国家治理保证的高度,把它作为一个新短板去攻克和补齐一是理顺体制机制,加强领导部门和组织建设要成立一个自上而下的专业性组织领导机构,实行省(区)、县、镇三级垂直领导和管理,承担起领导、管理、指导和培训的工作职能二是及时调整重心工作,搞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的衔接一方面要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产业发展和社会保障为基石,保证脱贫人口不“返贫”、帮助农民持续增收;另一方面要及时调整工作重心,逐步聚焦到乡村振兴工作之上,以扶贫组织、扶贫机制和脱贫产业为基石,主动谋划和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抓手。

      二)加快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和新建工作一是要结合基层党建工作,搞好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成立工作通过改制或新建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或股份经济合作社,代表村集体行使所有权、管理和监督权以及分配权二是要搞好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人员架构工作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负责人可以由村党委委员兼任,也可以聘任专业经理,并吸收普通村民为监管员三)抓好产业发展和制度改革为基石的集体收入工作一是要选择适宜的、有生命力的村级产业鼓励和支持村级经济合作社或股份经济合作社自主生产和经营现代农业或种养业,以及农旅结合为基础的服务业,引领西部民族地区探索适宜本地的、可持续的农牧业经营模式二是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采取自营或承包、入股、参股等方式,把集体资源变为资产、资金变股金,切实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三是大力推进“清产核资”后续工作对于归属于村集体资源资产的,要采取收回或者股权化,管理和运营好集体资产,防止集体资产的再次流失要结合乡村治理和维稳工作,加大解决侵占集体资产和群众共同利益的违法行为四)抓好农村集体股份合作制改革和集体权益分配工作西部民族地区要加快部署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把它作为首要任务完成一是村集体可以按照资源资产的产权性质和相关法律框架,合理合法地入股或参股在本村开展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取得一定比例的股权,进而获得集体性收入。

      二是要设计好和执行好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方案一方面,要遵循共同富裕原则,确保村集体全体成员都享有收益权,考虑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的薪酬激励方案,保护好领头人的合法权益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村集体积累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保证每年留存一定比例的村集体收入,以便滚动发展參考文献:[1]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政策与改革司编.中国农村经营管理统计年报.2018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2]本刊记者.扎实开展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J].农村工作通讯,2020(14):21-23.[3]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二局.发展壮大村集体集体经济[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8.[4] 李仲勋.苏州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转型升级——产业迭代,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桩基[N].新华日报,2020-05-12(001).[5]新华社(记者王军).集体经济的现实色彩——探访藏北双湖县嘎措乡[EB/OL].[2015-09-07].http://[6]丁玲,戚莉霞,严海蓉.藏北高原上的牧业集体社区——那曲嘎措乡的乡村振兴之路[J].经济导刊,2018(10):80-85.[7]唐召明.藏北有一个走集体化道路的小康村[EB/OL].[2019-10-16].http:// _6694411.html.[8]王宏甲.塘约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农村集体经济资源配置模式及其收入分配效应研究”(编号19BJL102)。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