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二政治课文教案设计5篇.docx
19页初二政治课文教案设计5篇 初二政治课文教案设计1 《创新改变生活》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智慧家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使学生感受创新,从而认识自己的新生活 2.通过回顾,科技创新改变20__年的央视春晚,生活中的点滴创新不仅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而且改变着我们对春晚的惯常看法 3.通过讨论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感受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 4.通过观看视频:《辉煌中国》科技篇,增强对创新的好感,热爱创新,自觉投身到创新实践之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全面认识创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家后热水就已经烧好,回家前空调或暖气已经打开,饭已经自动煮好,可以随时了解冰箱里面有什么菜,下雨也会自动关窗户,还能随时监控家里的情况,读取家里数据中心的各种数据可以说,“智慧家庭”正替我们实现着这些愿望 观看视频:“智慧家庭”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师总结:科技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创新让生活更美好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创新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感受创新 (一)创新来源于生活 1.材料呈现:20__年的央视春晚融入了很多人工智能元素,不仅有在桌上活蹦乱跳的机器狗,还有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艇组成的“三无舰队”,在大桥上摆出令人惊艳的队列阵型。
在这个全世界华人共同欢庆的节日里,这些全部由中国自主制造的智能产品,也在向世界展现中国人工智能值得期待的未来 2.想一想:这些创新项目来源于哪里 3.总结:这些创新项目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创新生活中的点滴创新不仅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而且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惯常看法 (二)创新无处不在 1.活动:阅读教材第15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在生活中,你是否体验过这样的创新乐趣请与同学分享你的创新故事 3.总结: (1)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个人的创意行为,也是团队、集体的创造活动 (2)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创新点燃_,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 (3)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三)互联网改变世界 1.阅读教材第16页“探究与分享”,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2.总结:互联网改变世界,世界因互联网而精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美好 3.辩论赛:分成小组围绕“创新只是满足个人兴趣,与大众的幸福生活有无关系”进行辩论上的美篇) 4.总结: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随着时代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将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目标导学二:创新引擎 (一)呼唤创新 1.阅读教材第17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你如何理解“创新作为中华文明深厚的内蕴……将成为推动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 3.总结: (1)回顾人类文明史,创新始终贯穿其间蒸汽机的改良、电力的应用和计算机的出现,推动时代的车轮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二)创新发展 1.材料呈现:20__年1月9日,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科技部部长万钢强调,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20__年,全社会R D支出预计达到1.76万亿元,比20__年增长70.9%;全社会R D支出占GDP比重为2.15%,超过欧盟15国2.1%的平均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__年52.2%升至57.5%,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__年第20位升至第17位。
2.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3.总结: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实施创新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三)改革创新 1.阅读教材第18-19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雄安新区是一座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兴的城市从雄安新区的发展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总结: (1)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2)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国正走在通往强国富民的创新路上 4.阅读教材第19页“拓展空间” 5.围绕以下辩题,在班级举行辩论会 正方辩题: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总有一天会超越人类智能 反方辩题:不管人工智能如何发展,都不可能超越人类智能 三、课堂总结 1.温馨提示:一则消息触动人类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个科研组正在进行一项不同的项目:利用包含活细胞的油墨凝胶打印患者耳朵的3D模子。
打印的产品会被注入牛软骨细胞和老鼠的胶原质,培育直至3个月后它们生长成成品研究人员表示,人类有可能会在3年内开始移植这种假体 2.板书设计: 四:作业设计: 1.实践作业: A:请观看系列节目《辉煌中国》科技篇等作品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B:结合历史,制作表格汇总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的贡献 2.练习作业:(基础关,能力关,中考关) 初二政治课文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的行为准则 过程与方法: 结合宪法和法律的有关原则和规范,具备基本的辨别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或公民个人行为是否违宪违法的能力;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认识到任何人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能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一些真实案例的分析,深刻认识“人治”的危害及“法治”的重要性,增强法治观念;通过对宪法是行为准则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感受到宪法具有的,树立宪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识到公民的基本义务是公民必须承担的责任,初步培养承担依法治国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行为准则 首先是学生对什么是国家机关及相应行使的职责不太了解、较陌生,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学生有自己的看法教师要进行引导,在教法上需多下工夫这是本框的一个难点 2、国家机关不能做宪法和法律未授权的事 学生对什么是“未授权”,可能存在一定的疑问,教师不要回避问题,可结合一些实际案例来讲解此处在教法上也有一定难度 3、宪法是一切团体和组织的行为准则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而社会上存在一些个别党员腐败堕落的现象因此,学生可能产生一些想法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社会现象,学会正反两方面看问题 教法建议 1、本框是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在“治国安邦”方面的具体体现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用一个相关的时事报道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是录像的形式)导入,令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明确无论是国家机关、团体和组织,还是个人的行为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的行为准则 2、为了能使学生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可以利用书中的小栏目“议一议”——谈谈你对“权大没有法大”的看法首先,用此栏目引发学生思考、质疑;然后,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深入研究“为什么”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展示:法律体系金字塔) 1、为什么说宪法具有的法律效力 2、宪法为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探究宪法的相关问题。
了解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治国安邦”方面的具体体现 二、宪法是的行为准则(板书) 教师出示一张表格: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行使立法权 政府 行使行政管理权 法院 独立行使审判权 检察院 独立行使检察权 学生联系表格,讨论“权大没有法大”这句话 学生讨论后,归纳: 1、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行为准则板书) 教师:展示几个案例(可参考教材中的三个案例)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讨论、分析 归纳: (1) 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做宪法和法律禁止做的事 (2) 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拒绝做宪法和法律规定做的事 (3) 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能做宪法和法律未授权的事 2、宪法是一切团体和组织的行为准则板书) 教师出示近年来我国的几大贪污案的处理结果见扩展资料)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但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3、宪法是全体公民的行为准则板书) 宪法第 56条规定,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师给学生介绍前一时期的热点新闻——刘晓庆因涉嫌偷税漏税被依法拘留 一般来说,宪法通过三种方式规范公民行为: (1)提倡或肯定公民的某些行为。
板书) (2)禁止或否定公民的某些行为板书) (3)要求公民必须做出某些行为板书) 教师简单讲解后, 学生活动:围绕以上三方面内容各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先个人思考一分钟,然后小组讨论三分钟,最后小组推举代表说一个大家认为较有代表性的事例) 学生小结 初二政治课文教案设计3 对违法说“不”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了解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违法与犯罪的关系了解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掌握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避免违法犯罪知道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通过了解这些内容,做到警示自我,保护自我,防患于未然,增强法律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重点: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第一框什么是违法 一、违法的含义 1、违法,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公民和社会团体,违反法律(包括其他法规)的规定,从而给社会造成某种危害的有过错的行为 2、凡是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和具有责任能力的个人或者组织,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或者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二、违法的分类 对公民而言,按违法性质和危害程度的不同,违法可以划分为刑事、民事、行政违法行为。
后两者为一般违法行为 三、犯罪的含义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四、犯罪的特征 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触犯刑法 3、依照法律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五、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违法不定犯罪,但犯罪一定违法 第二框警惕不良行为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行为 冲动性犯罪、模仿性犯罪、从众性犯罪及报复性犯罪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1、好奇心、逆反心理、攀比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