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清人《宋史》研究浅述】宋史研究者.doc
7页最新【清人《宋史》研究浅述】宋史研究者摘要:元修《宋史》由于繁冗芜杂,历来为史家诟病尤其清代,学者们认为《宋史》成书仓促,一是内容考订不精,过于杂乱;一是缺漏甚多,不足以反映宋代社会全貌因此,或重修,或考证,或补缺,撰写了一大批相关著作,极大的弥补了元修《宋史》的缺憾对后世进行《宋史》相关的研究,贡献极大关键词:清代;《宋史》;重修;考证;补缺 诸部正史中,元修《宋史》最为芜杂,清代著名的史学家赵翼曾说:“宋史草率荒谬,和辽金元史一起为史家最劣也rdquo;[1](卷一)因此,自修成之日起,就不断有学者要求对其重修元末,周以立认为三史体例不当,想要改修《宋史》,怎奈当局对夷夏之辨的敏感,遂不成明代亦如此,先后有王洙、柯维骐、钱士升等分别撰成《宋史质》、《宋史新编》、《南宋书》等书刘咸忻先生曾明确评价三人的著作说:“王书最疏,柯书尚有可取,而仍不厌众望,钱书则止删节而已rdquo;[2](p592)今天看来,虽刘先生的评价过于严苛,但从三人的著作来看,可知明代的宋史研究过于注重申明夷夏之别,也有诸多错讹之处至清代,一是因为“今时代愈远,宋金书籍可资考订者流传益少,虽有志纂辑,亦无从下手矣。
rdquo;[1](卷二三)二是官方对夷夏之别极为敏感因此,进行《宋史》的相关研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学者们抛开狭隘的民族观,从学术的角度重点对元修《宋史》造成的史实不明、内容杂乱等问题进行弥补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修宋史,二是考订元修《宋史》的错讹,三是补充元修《宋史》的缺漏这些研究对后世的宋史研究贡献极大 一、重修宋史 清代先后有潘昭度、黄宗羲、陈黄中、钱大昕、邵晋涵等人欲重修宋史然除邵晋涵撰成《南都事略》外,其余皆未成书[3](p186_187) 邵晋涵,清代著名学者,素来有重修宋史的愿望邵氏生长于浙东,浓厚的学风对他一生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外邵氏家族收藏的宋元遗书,也为他的史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四库馆后,浩瀚的书籍为邵氏获取各种文献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在《四库全书提要分纂稿》中专门列出《宋史提要》,客观公正评价了元修《宋史》认为元修《宋史》“大率以宋人所修国史为稿本,匆遽成编宋人好述东都之事,建炎以后稍略,理度两朝,宋人罕所记载rdquo;[4](卷三)依旧沿袭了南北宋史料著述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还认为元修《宋史》“参差之迹,缺遗之事,岂可枚举”。
[4](卷三)因此,立志撰成一部《宋志》,解决元修《宋史》的遗留问题邵氏所想得到了当时一些学者的支持段玉裁说:“先生邃于史学,闻实斋先生云,有《宋史》之举,但此事非先生莫能为rdquo;[5](卷十八)章学诚也说:“时议咸谓前史榛芜,莫甚于元人三史,而措功则宋史尤难,君遂慨然自任rdquo;[5](卷十八)可见邵晋涵的学识深受学者们的赞赏在史学上的造诣使得他成为撰写宋史的不二人选邵晋涵撰写《宋史》是为了“表宋风”,他说:“宋人门户之习,语录庸陋之风,诚可鄙也然其立身制行,出于伦常日用,何可废耶?士大夫博学工文,雄出当世,而于辞受取与,出处进退之间,不能无箪豆万种之择,本心既失,其它又何议焉!此着《宋史》之宗旨也rdquo;[5](卷十八)根据《东都事略》的体例,拟定篇目,最终完成了《南都事略》钱大昕曾评价此书说:“词简事增,过正史远甚rdquo;[6](卷四三)但遗憾的是此书目前已经不存[3](p188) 虽然邵晋涵没有实现写成《宋志》以贯通宋代全史的愿望,但《南都事略》的完成,弥补了南宋史过简的缺憾,对宋史研究依然功不可没。
二、对元修《宋史》的考异纠谬 清代,学术界考证风气大盛,考订和纠谬元修《宋史》的著作尤多如钱大昕的《廿十二史考异》、《诸史拾遗》,另外还有赵翼的《廿十二史札记》和邵晋涵的《南江札记》等这些著作运用了多种考证法,确保无误下面略举数例说明: 《宋史·朱倬传》载:“宣和五年,登进士第rdquo;[7](卷三九二)邵晋涵将《宋史》本纪与列传进行比对后说:“按《徽宗纪》:宣和六年,策进士是年为甲辰科,非五年也此纪传之互异也rdquo;[4](卷三) 又如《宋史·谢深甫传》:传赞谓:“其当韩侂胄严禁伪学,善类为之一空,深甫秉政,与之同时,且尝劾陈傅良、赵汝愚等,显与正士为难rdquo;[7](卷三九四) 赵翼认为《谢深甫传》的传赞相互矛盾,他说:“通首叙述,居然一代名臣,无可訾议而编次时则入于胡纮、陈自强卷内是传则君子,而赞则小人矣!”并作出评论:“可见各传皆宋旧史原本,修史时悉仍其旧,特于赞内另别其是非此又见修史者虽不及改正,而尚存褒贬之公也rdquo;[1](卷二三)又如《宋史本纪》中记载金人名字时,均书汉名,于了解人物有很大不便。
如《孝宗纪》:“乾道四年十二月,金遣完颜仲仁等来贺明年正旦rdquo;[7](卷三四)钱大昕在《诸史拾遗》中利用《金史》的相关记载考证出“宗室辟合上”还其本名[8](卷四) 学者们在不改变原文的前提下,征引大量资料对其错讹之处进行考辩为我们今天研究《宋史》提供了正确的史料,贡献极大 三、补充元修《宋史》的阙漏 元修《宋史》南略北详的弊病在列传部分表现最为明显北宋记载1211人,而南宋仅466人陆心源编纂的《宋史翼》,是唯一一本补充《宋史》列传的著作 缪荃孙在为《宋史翼》作序时曾说:“吾友陆存斋先生,史才独擅,初儗改编《宋史》,积稿至四五尺,后虑卷帙重大而精力渐衰,乃先刺取各书,积录应补之传至七百八十一人,附传六十四人,成四十卷,改名《宋史翼》rdquo;[9](序)陆心源引用多达400种文献,最终增补《宋史》缺漏的北宋人物286人,两宋之交157人,南宋最多,513人[10](p28_30)可见用力之深,贡献之大 《宋史翼》一是补增《宋史》无记载的人物,如陈振孙南宋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其著作《直斋书录解题》和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一起被誉为古代私家书目的双壁,成就很大。
但《宋史》却无他的传记宋以来的文集、笔记、方志、诗文评等书中虽有记载,但过于散乱,无法窥探陈振孙的生平全貌《宋史翼》弥补了这一缺憾《陈振孙传》全文共429字,从他初“为鄞县学,绍兴教官,宰南城rdquo;至“端平三年,以朝散大夫知台州,除浙东提举嘉熙元年,改知嘉兴府为浙西提举rdquo;后因“研精经术有古典型,除国子司业rdquo;直至“宝章阁待制致仕,赠光禄大夫rdquo;完整记载了陈振孙一生的主要仕宦经历另外传文还详细阐述了陈氏的学术成就其载:“振孙‘家藏旧书至万卷,仿《郡斋读书志》作《直斋书录解题》,极其精详’”[9](卷二九)经过陆心源的补充,陈振孙的一生得以明晰,为后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此类例子还有很多在此引用缪荃孙的话以说明:“名臣如孔延之、徐彦若、喻汝砺、袁说友,……奸臣如吕升卿、廖莹中皆彰彰在人耳目rdquo;[9](序) 二是补充《宋史》列传的缺漏如王巩,《宋史·王巩传》仅记载王巩与苏轼交游的事迹,其他俱无陆氏将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资料加工取舍之后,补充道:“字定国,莘县人。
hellip;…笃学力文,志节甚坚,练达世务,强力敢言……跌荡傲世,好臧否人物……每除官,辄为言者所论,故终不显hellip;…长于诗,著有《论语注》十卷、《闻见近录》一卷、《甲申杂记》一卷、《随手杂录》一卷rdquo;[9](卷二六)对王巩的字号、籍贯、人品、仕宦经历、学术等予以全面介绍,补充了《宋史》列传的不足 《宋史翼》成书之后,颇受好评俞樾认为此书“以显微阐幽之意,为征文考献之资”,说明此书对后世研究的参考价值[9]缪荃孙认为“即与《宋史》并列学官,亦复何愧!”[9]说明《宋史翼》在研究《宋史》领域的重要地位 金毓黻说:“乙部诸书,创作最难,而改修分撰次之,补阙注释又次之rdquo;[11](p245)可见,史学著作撰述之难但清代学者因着史家的责任感,用几十年甚至一生的时间著书立说,不但解决了元修《宋史》遗留的诸多问题,还为后世进行相关的史学研究提供了参考,贡献非常大参考文献:[1]赵翼.廿二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校证本,1984年.[2]刘咸忻.刘咸炘学术论集:重修宋史述意[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张舜徽.清儒学记[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邵晋涵.南江文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5]章学诚.章氏遗书:邵与桐别传[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6]钱大昕.潜研堂文集:邵君墓铭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7]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8]钱大昕.诸史拾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9]陆心源.宋史翼[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10]孙万洁.陆心源《宋史翼》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11]金毓黻.中国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 7 页 共 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