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百年风雨.doc
16页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百年风雨写给走向基础教育第一线的年轻生物学教师(Ⅱ)在我国中学教育中,系统地开设有关生物学的课程始于 1903 年回顾过去 100 年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的坎坷历程,可以大约分成三个时期 1 20 世纪上半叶——仿效欧美教育模式发生在 20 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科举废除,科学兴起,以“博物”为学科名称的生物学教育,正式纳入当时推行的清末癸卯学制《奏定中学堂章程》中,开始了在专用教室以实物标本的观察进行教学博物课的内容为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 1912 年 12 月,南京国民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了《中学校令实施规则》,大体上还是沿用了清末的旧学制,在当时的中学学制 4 年中,博物开设 3 年,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工作已逐渐转入中国生物学者手中 1923 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其中包括《初级中学自然课程纲要》和《高级中学第二组必修的生物学课程纲要》自然课程的内容包括动植物、矿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地质等,规定为 16 学分(生理卫生含在体育科内,为 4 学分)生物学课程包括普通植物学和普通动物学,规定为 6 学分 随后,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内容在初中水平上具有较高的综合性,特别是引入了遗传与进化的知识,并逐渐开设实验课我国老一辈的生物学家和生物教师,相继编写出版了不同版本的生物学教科书其中,陈桢所著的《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学》影响最大在我国中学刚刚开设生物学课程、缺乏合适的教材之时,作为中国遗传学的早期开拓者的陈桢,利用收集到的资料,编著了《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学》一书,于 1933 年 11 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章节编排合理、文笔流畅、图文并茂,很适合高中学生自学阅读这本堪称典范的中学生物学教科书,在以后的 20 余年间,经过不断修订共印刷发行了 181 版,它不仅在当时国内的高级中学被普遍使用到 1954 年,而且流行于东南亚一带的华侨学校一些后来著名的生物学家如吴旻院士等曾经谈道:他们的生物学知识就是从陈桢的《生物学》中自学获得的,也由此才产生了对生命科学的浓厚兴趣 1929 年,颁布了《中小学暂行课程标准》1936 年,修订颁布了《初级中学植物学课程标准》《初级中学动物学课程标准》《初级中学生理卫生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1941 年颁布了《初级中学博物课程标准》《修正初级中学生理及卫生课程标准》和《修正高级中学生物课程标准》。
1948 年,对原课程标准进行了二次修订,颁布了中小学各科课程修订标准,其中包括《修订初级中学博物课程标准》《修订初级中学生理及卫生课程标准》和《修订高级中学生物课程标准》 2 20 世纪下半叶——基本照般前苏联的教育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中学生物课程伴随者社会政治、经济及生物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演变中学生物学教育经历着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与全国一切事业一样经历过三年的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中,在最先解放的东北,在教育方面开始向苏联学习,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组织翻译了苏联中学生物学教科书,共有四本:初中的《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和高中的《达尔文主义基础》而在其他地区还在使用陈桢等编著的《生物学》教材 1951 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规定了在中学开设四门生物学课程,此后全国的中学生物学教学从分散趋向于统一在当时我国经济和教育都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全国统一大纲的制定对于新教材发展、对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师资培训等方面的进步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52 年,教育部颁布了第 1 部《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草案),规定了教学目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开设课程及学时如下:课程名称年级 周学时 各课的总学时生物总学时植物学 初一,初二上2,2,3 126动物学 初二下,初 3,2,2 126396三人体解剖生理学高一 2,2 72达尔文主义基础高二 2,2 721956 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学生物实验园地实习教学大纲》(草案)。
这个时期的生物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有了较大改进,如在植物学中增加了与生理机能和生产实际的联系,系统地开设了生物实验生物教学中加强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还注意了理论联系实际在当时全面学习苏联的时代,所用教材都是参照苏联模式编写的初中开设动物学和植物学,高中取消了生物学,代以人体解剖生理学和达尔文主义基础,从而大大削弱了关于细胞、新陈代谢、生殖发育等普通生物学基础知识,特别是删去了细胞遗传学方面的内容同时,整个生物学界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加以批判,在生物教育界则是对陈桢等进行批判与此同时,在国际生物学界,以沃森-克里克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为开始的遗传学研究已经进入分子水平基因的自体催化和异体催化正待阐明而我国 1950 年代毕业的中学及大学生对当时迅速发展的遗传学却一无所知,甚至许多生物系的大学生不知道遗传三大定律,在其后的大学和中学的教学过程中只得重新补课 1957 年后,在青岛遗传学座谈会的影响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停开了“达尔文主义基础”课,还原成高中生物学,增加了孟德尔遗传学的内容,增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将原在高中开设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改成在初三开设的“生理卫生”。
1963 年,教育部颁布了第二个《中学生物教学大纲》,对中学生物课程作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一些调整,生物学的课程和学时如下表: 课程名称年级 周学时各课的总学时生物总学时植物学 初一 2 64动物学 初二 2 64生理卫生初三(上)3 48生物学 高二 2 64240在教材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编写了新的统编教材;在师资方面,高等师范院校已经培养出了一批基本功较强的中学生物学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也有了较多的积累,并出版了我国生物学教学法方面的著作,中学生物学教学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个时代的不足之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中学生物教学没能很好地适应当时生物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也没有怎样体现 1966 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全盘否认了中学生物学教材,只开设《农业基础知识》和《医疗卫生》,中学生物教学受到严重摧残10 年浩劫中生物学课程被取消的后果,是一代人在科学文化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在生命科学的基本素养方面基本上是一无所知1978 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教育部颁布了第三个《中学生物教学大纲》,重申生物学作为中学一门基础课的重要性,中学生物课得到恢复。
其课程安排和学时如下表: 课程名称年级周学时 各课的总学时生物总学时生物学 初一 2 64生理卫生初二,初三1 48生物学 高二 2 30142在 1978 年新编写的高中《生物》课本中,包括生物的细胞结构、生理、遗传进化、生态等各方面现代生物学知识,其知识结构和比例趋于合理,开始与国际中学生物教育教学接轨 但是,生物学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其地位没有完全得到恢复不仅表现在开设课时最少,而且表现在生物学没有被列为高考科目有关领导对生物学不重视,教学设备极其简陋,师资严重不足面对这一情况,1980 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生物学方面的 11 个学会的代表、38 位著名的生物学家,联合提出了《关于恢复和加强生物学教学的倡议》,提出了“加强教师的归队培训工作,加强生物学的课程,恢复生物学在高考中的地位,组织好生物教学标本仪器的生产和供应”等倡议这些倡议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81 年,高中生物学以总分 30 分的科目进入高考行列,所有报考理工农医类的考生都必须加试生物学 1981 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六年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对生物课的教学计划做了新的规定,教学时数也增加了 114 个学时,基本上恢复到 1960 年代的水平。
课程名称 年级 周学时 各课的总学时生物总学时植物学 初一 2 64动物学 初二 2 64生理卫生 初三 3 64生物学 高二 2 56248自 1982 年起,人民教育出版社依据生物学和生理卫生两个教学大纲修改稿中确定的指导思想、编写原则和教学内容,编写了 1982年版的初中植物学教材、1983 年版的初中动物学教材、生理卫生教材,1982 年的高中生物教材在教学内容上,高中生物学的知识面有了扩大,初中植物学的生理方面有所加强,注意渗透生态学知识,加强与农业生产的联系等在初中动物学中注意加强进化观点等同时,也开始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教学方法上,中学教学法的研究得到一定的发展开始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到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智力的发展随学校物质条件的转变,现代化教学手段也开始进入生物学教学之中除了使用传统的挂图、模型以外,录像、幻灯投影等也逐步进入生物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外活动方面,开展得较活跃如课外活动小组等,少年宫、生物夏令营等一些校外教育活动也开展起来此外,生物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也相继建立由此促进了生物教师的知识更新、教学水平提高、教研活动开展,也促进了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验能力的提高。
1985 年,为了大面积地提高中学生物学教学质量,当时的国家教委制定了高中生物学两种要求的教学纲要(基本要求与较高要求),出版了两个不同版本的高中生物教材,即甲种本和乙种本当时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教学要求明确、具体、难易适度,要使在多数教师绕过努力教得了,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学得了理科教材的难度深度要适当降低,教学内容要明确具体1986 年以后,生物学高考成绩的总分从 50 分提升到了 70 分 1989 年 11 月,鉴于当时中学多门课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多、难、深、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对当时的生物学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适当减少了初中和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降低了难度和要求;重视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了从我国国情出发,联系生产、生活、生物资源、环境教育、卫生保健等 1990 年,根据中国科学院部分院士的建议,生物学部就“关于加强我国中、小学生物教育问题”就开展了长达两年时间的咨询调查,并成立了由汪堃仁、裘维蕃两院士牵头,王志均、朱祖祥、蒲蛰龙、谈家桢、吴中伦、曾呈奎、郑国錩、陆宝麟、吴征镒等 8 位院士为顾问的咨询小组经过两年的工作,形成并通过了《科技兴国 教育为本——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亟待加强》的报告。
该报告对我国中学生物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 4 个方面:① 生物课在中学理科中地位的贬低;② 教学内容落后于时代要求;③ 实验环节十分薄弱;④ 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以汪堃仁院士以首的调查组经过调查和分析,提出解决我国生物教育问题应分两步走,第一步要解决一些迫切的问题,第二步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革1993 年,教育发展纲要颁布,明确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变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轨道同年,义务教育生物学教学大纲开始实施大纲明确规定了生物课的教学包括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突出基础性和实用性此外,义务教育的生物学教学已经不再是植物学、动物学及生理卫生分别设课,而是统一成 1 门《生物学》课程 1993 年以后的几年间,除了上海市之外,全国开始实施“3+2”考试方案,以“减轻学生负担”为由,再度取消了生物学科的高考资格取消生物学高考给生物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生物课和生物教师不受重视,这不仅严重地削弱了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智力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健康的人格,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中学生物教学的低潮,更涉及到了大学生命科学专业的招生,进而使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再度落后的境况。
面对这种情况,广大的中学生物教师和生物学工作者不断发出恳切的呼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