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启超:现代辨伪学研究第一人.docx
8页梁启超现代辨伪学研究第一人 20世纪,受西方学术的影响,辨伪学研究开始发生学术转型,由重辨伪实践转向重辨伪学理论,现代辨伪学因此诞生在这一过程中,梁启超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可谓是现代辨伪学研究的第一人梁启超的辨伪学理论研究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1921年)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1924年)中,皆论及了辨伪学理论,如辨伪方法和伪书的种类等1927年,他专门撰写了辨伪学专著《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此书分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为辨伪学理论,分论为辨伪实践,而其重心乃在理论总论部分约四万字,可单独视为一部小型的辨伪学理论专著在中国辨伪学史上,梁启超首次对辨伪学理论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尽管他明言其辨伪学理论采用了胡应麟《四部正讹》的相关内容,但其整个学术体系和具体内容远远超出了胡氏,是现代辨伪学的开山性研究这一研究大致包括六个方面一、第一次详细揭示辨伪的意义关于辨伪的意义,胡应麟的《四部正讹》有所论及,但比较简单他说:“世或以非伪而信之,或概以伪而疑之,皆弗深考故也余故详为别白,俾撰者弗湮其实,非撰者弗蒙其声,于经籍或有补云。
[1]384在胡氏看来,辨伪的意义仅在于还原历史的真实而梁启超则从两个层面说明辨伪的意义首先,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说明伪书的危害:“因为有许多伪书,足令从事研究的人扰乱迷惑,许多好古深思之士,往往为伪书所误研究的基础,先不稳固,往后的推论结论,更不用说了即如研究历史,当然凭借事实,考求它的原因结果假使根本没有这回事实,考求的工夫,岂非妄用;或者事是有的,而真相则不然,考求的工夫,亦妄用几千年,许多学问都在模糊影响之中,不能得忠实的科学依据,固然旁的另有关系,而伪书所误,实为最大原因所以要先讲辨伪及考证年代之必要[2]2其次,多层次分析伪书造成的不良影响,如在史迹方面造成:进化系统紊乱、社会背景混淆、事实是非倒置、由事实影响于道德及政治;在思想方面造成:时代思想紊乱、学术源流混淆、个人主张矛盾、学者枉费精神;在文学方面造成:时代思想紊乱、进化源流混淆、个人价值矛盾、学者枉费精神[2]2二、创立严密、科学的伪书分类体系有关伪书的种类,胡应麟的《四部正讹》概括29条,开篇21条,末尾补充8条,但没有明言分类的标准,说明其仍然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则形成了严密的科学分类体系,达到了四级分类。
先以书的性质和作伪的动机总分为两类,然后各类再进一步层层细分如作伪动机,又分为有意作伪和非有意作伪两类非有意作伪又分为两类:一是全书误题或妄题者,二是部分误编或附入部分误编或附入再分为四小类:类书误作专书、注解与正文同列混入正文、献书时求增篇幅、后人续作三、首次探究伪书出现的原因梁启超是第一个探究伪书出现原因的人他认为伪书出现原因有四:一是好古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特别好古,因此造伪书的人往往托古自重,以此提高书的身价二是图书的传播带有秘密性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流通不便,因此每得一种佳本,不肯轻易示人,图书变成含有秘密性的东西因为书籍不容易见到,所以就有造假的机会,造假别人也不容易发现三是散乱及购求中国内乱太多,每次内乱都会对书籍造成毁坏散失,而每次内乱书籍散亡之后,稽古右文的君主或宰相,往往广开献书之路因为政府急于补充,因之不能严格,士人受名利驱动而不惜造假,伪书因此重见迭出四是因秘本偶然发现而附会古代也常有出土文献的发现,因此有许多人假造附会历史上记载发现古书的事情很多,或者发现是真的,书却是假的;或者发现是假的,书亦是假的,于是伪书流传日甚一日[2]15应该说,梁氏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伪书出现的原因,历代伪书的出现,大致不外此。
四、建立详细而系统的辨伪方法体系朱熹最早总结了辨伪方法,有两点:“一则以其义理之所当否而知之,二则以其左验之异同而质之[3]1664胡应麟提出了著名的辨伪八法:“凡核伪书之道,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其时,核之撰者以观其托,核之传者以观其人[1]423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提出从史事、文字、文体、思想和旁证五个方面进行辨伪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分别概括为辨伪十二法和辨伪六法,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则更进一步建立了一个详细而系统的辨伪方法体系其详细处,有时竟达五级分类之细先分为两大类:一就传授统绪上辨别,二从文义内容上辨别然后各类再进一步细分如从文义内容上辨别分为五类:一从字句罅漏处辨别,二从抄袭旧文处辨别,三从佚文上辨别,四从文体上辨别,五从思想上辨别其中,从字句罅漏处辨别又分为三类:一从人的称谓上辨别,二用后代的人名、地名、朝代名,三用后代的事实或法则而用后代的事实或法则又作了两级分类当代学者孙钦善高度评价道:“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对辨伪的方法条分缕析,有更为详尽的概括,堪称辨伪方法的集成之作,但亦以胡应麟八法为基础,又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
[4]五、揭示伪书的价值达到了史料学高度关于伪书,往往是辨而弃之,成为无用之物胡应麟在具体的辨伪实践中,首先认识到了某些伪书也有价值[5]29但他还只是注意到了个别现象,至于如何评定整个伪书的价值,还没有明确的看法梁启超对伪书价值的认识则上升到了相当的理论高度首先,明确分辨不同时期的伪书的价值:“伪书非辨别不可,那是当然的,但辨别以后,并不一定要把伪书烧完固然也有些伪书可以烧的,如唐宋以后的人所伪造的古书,但自唐以前或自汉以前的伪书却很可宝贵,又当别论[2]58其次,对于唐以前或汉以前的伪书,梁氏发掘出其四大价值:一是当作类书看待:“因为书断不能凭空造出来,必须参考无数书籍,假中常有真宝贝二是保存了古代神话:“拿神话当作历史看,固然不可但神话可以表现古代民众的心理……今日的学者有专门研究古民族的神话的,伪书中如谶纬一类,保存古神话不少三是保存古代制度:“如《周礼》一书,虽然不是周公所作,是伪托的书而那种精密的政制,伟大的计划,是春秋以前的人所梦想不到的可知必曾参考战国时多数的政制取长去短而后成书,而战国政制赖以保存的一定不少四是保存古代思想:“例如《列子》,我们若当作列御寇的思想看,那便错了,若拿来当作张湛的思想看,再好没有了……像这类造伪的人虽然假托别时、别人,我们却不和他这样说,单要给他脱下假面具,还他的真面目。
[2]58梁启超的这些认识,不仅是辨伪学,也是史料学的重要创见,对于现代学术研究如何使用伪书中的材料,极有指导意义六、首次写出中国辨伪学史中国古代有极为丰富的辨伪实践,但在梁启超之前还没有人梳理过辨伪学史其《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总论》第三章“辨伪学的发达”首次对此进行了简要叙述,可算是一部微型的中国辨伪学史梁氏以时代为序,简述了从先秦到近现代各个时期辨伪学的发展概况从先秦说起,但将辨伪学的真正成立断自司马迁汉代除司马迁外,还述及了今古文之争中今文家辨古文之伪等三国至隋,转向了佛经辨伪,重点探讨了佛经目录中“疑经录”的设置情况唐代,简介了柳宗元和刘知几的辨伪宋代,梁氏认为此期辨伪学已开始发达,出现了辨《易传》和《古文尚书》之伪,以及其他的辨伪活动明代,重点论述了胡应麟的《四部正讹》,指出这是自有辨伪学以来的第一部理论著作,辨伪学到此时才成为一门学问清代,梁氏分时段作了重点叙述:清初,既有专书辨伪,如辨《古文尚书》之伪,也有群书辨伪,如《古今伪书考》;乾隆时代,既有专书辨伪,如辨《孔子家语》之伪,又有伪事和伪书兼辨的,如《考信录》;嘉庆以后,今古文之争再起波澜,重新辨古文之伪近现代,则简述了康有为的辨伪和“古史辨”派的兴起。
总之,梁启超对中国辨伪学史的梳理,大致囊括了各个时期的重要辨伪学家,并简要概括了其成就尽管这一研究比较简略,但是纲举目张,中国辨伪学史的基本发展线索已经清晰,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梁启超的现代辨伪学研究,不仅对这一学科的创立有开启山林之功,而且还对后来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学者在其影响下,走上了辨伪学研究之路如罗根泽说他的辨伪研究即直接受了梁启超和顾颉刚的影响[6]6当然,罗氏所受影响还只是一种研究上的启发,明显受到梁氏具体理论研究影响的首先是张心澂张氏《伪书通考》(1939年)的“总论”部分,探讨了辨伪学理论,包括辨伪之缘由、伪书之来历、作伪之原因等九个方面,即是在梁氏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而成的后来,台湾当代学者郑良树的《古籍辨伪学》,从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看,其研究思路也显然得益于梁启超关于辨伪学史,梁氏之后,曹养吾的专文《辨伪学史》、孙钦善的专文《古代辨伪学概述》和杨绪敏的专著《中国辨伪学史》等,皆在不同程度上或有形或无形地受到了梁氏的影响,基本不出梁的框架,踵事增华而已此外,现代的一些文献学专著或教材(如杜泽逊的《文献学概要》),在辨伪学理论上,对梁氏的研究成果也有所吸收。
梁启超开创的现代辨伪学,不但启发和引导了后学,而且在学科体系上至今未被完全超越,当之无愧是现代辨伪学研究第一人参考文献[1]胡应麟.四部正讹[M]//少室山房笔丛.北京:中华书局,1958[2]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M]//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百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3]朱熹.朱子全书(第21册)[Z].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孙钦善.古代辨伪学概述(上)[J].文献,1982(14).[5]王嘉川.布衣与学术——胡应麟与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罗根泽.诸子考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作者简介:彭树欣,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