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大世界古代史讲义05亚洲中古文明.docx
22页第五章亚洲中古文明第一节 伊斯兰教与阿拉伯文明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东濒波斯湾,西临印度洋,北与亚洲大陆相连,半岛 大局部地区是沙漠和荒原阿拉伯半岛是闪米特族的发源地,居民属闪米特族,从遥远的上 古时代起,闪米特族就从半岛向埃及、两河流域等地迁徙,并建立了一些国家,如腓尼基、 阿卡德、巴比伦、亚述、希伯莱等而阿拉伯人是滞留在半岛的闪米特族的最后一支一、文明进程1、前伊斯兰时代北方阿拉伯,以游牧为主,占西亚诸国祖先,南方阿拉伯,也门文明,麦加古莱西部落,商业中心,氏族社会分化瓦解2、穆罕默德时代(610-632年)创立伊斯兰教迁徙麦地那乌马(政教合一国家)麦加的归顺及阿拉伯半岛的统一3、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年)对外扩张宗教派别斗争4、倭玛亚王朝(661 -750年)对外扩张与伊斯兰化5、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繁荣时期二、伊斯兰教以前的阿拉伯北方阿拉伯 前伊斯兰时代时期,阿拉伯人分北方人和南方人两局部,两者的语言、文 化和社会开展状况有所不同北方的阿拉伯人以游牧为主,称贝杜因人(意为草原牧民), 他们使用的北方语言后来也成为南方阿拉伯人的共同语言贝杜因人终年逐水草而居,漂泊 不定,椰枣和骆鸵是两大特产,劫掠和复仇战争是其职业。
6世纪时•,原始公社制度开始解 主要原因在于帝国内部阶级矛盾的尖锐化由于帝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开展不平衡,民 族、宗教和社会矛盾错综交织各地区的人民起义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此起彼伏,尽管起 义都被残酷镇压下去,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的统治同时封建贵族的地方割据势力也口益 扩大,与中央政权抗衡帝国内部的争权夺利也十分严重,皇权逐渐削弱,政治腐败口甚一 日到17世纪,奥斯曼帝国开始衰落本节参考书:1、布罗克尔曼《伊斯兰教各民族与国家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2、马茂德《伊斯兰教简史》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3、马克尧主编《世界历史》(中古局部)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三节印度一、文明进程1、笈多王朝(320-540年)4世纪初,贵霜帝国衰落,笈多王朝(320-540)兴起,建都华氏城,该王朝取代贵霜 帝国,逐渐统一了以恒河流域为中心的北印度地区到超日王(380-415)时,国势强盛, 疆域扩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首都是华氏城该王朝同国外有密切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往 来2、哑哒人入侵时期(5-6世纪)5世纪中叶,哑哒人自中亚侵入印度6世纪初,哑哒人占领印度北部和中部大局部地 区528年,北印度各王公的联军打败哑哒人。
但笈多国家经哑哒人打击后,内部各小邦纷 纷独立,陷入分裂混战之中570年,笈多王朝的统治结束3、戒日帝国(606-647年)戒口帝国是从笈多分裂后的一个小邦中开展起来的7世纪初,戒口帝国(606-647) 兴起,哑哒人被逐,戒日王统一了北印度,建都曲女城其疆域东到孟加拉湾,西迄旁庶普 的几乎整个北印度戒日王统治时正值玄奘访印,他对玄奘给予很好的礼遇4、拉齐普特人时期(7世纪中叶-12世纪末)戒日王死后,帝国陷入分裂8世纪时,拉齐普特人统治的各小国割据称雄,拉齐普特 人是土著王公贵族后裔,军事种姓(另•说是外族人,北大学者马克尧认为,拉齐普特人最初是一支名叫古吉罗人的游牧部落,后与当地贵族融合,因而该民族的源流是多种多样的),由于他们勇武好战,彼此削弱,失去了对外防御能力8-10世纪,印度有三个大国互相争Wo5、伽色尼王朝(962-1186年)该王朝是中亚阿富汗境内兴起的突厥人,信奉伊斯兰教10017026年,该王朝的苏丹 马穆德(999-1030年)先后共17次侵入北印度(另一说是15次),使其遭受严重破坏 马茂德的远征以掠夺财物为目的,未在印度建立其统治,他死后,其国家很快就瓦解了旁 遮普并入伽色尼王朝。
阿富汗的突厥人入侵北印度时,印度南部在1072世纪时兴起一个朱 罗王国,该王国曾远征锡兰,并与阿拉伯有频繁的贸易往来12世纪末陷入分裂6、德里苏丹国家(1206-1526年)12世纪时,阿富汗的古尔王朝(11527206年)从1175年开始不断入侵印度1206年, 古尔王朝的苏丹穆罕默德遇刺身死,其国家分裂而统治印度的总督(穆罕默德的一位部将, 名叫顾特布-乌德-丁 •艾贝克)以德里为中心独立为苏丹,故称德里苏丹国家,北印度从此 开始了德里苏丹王朝期间经历了五个王朝印度自古就有外族不断从西北山口侵入,这些外族侵入后大都与当地居民融合或同化 但阿富汗的突厥人与以往大为不同,他们是在伊斯兰教“圣战”的旗帜下进来的,他们不但 没有被当地的文化同化,而是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当然,印度教的传统力量也根深蒂固 总之,印度最大的特点是多分裂少统一,以及多种宗教长期并存7、莫卧尔帝国(1526—1707年)莫卧尔帝国的创立者是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故自称蒙古人1526年4月,巴布尔率2 万多大军进攻德里苏丹国,德里国的苏丹亲率4万多大军迎战,巴布尔取得战争的胜利,苏 丹战死巴布尔在印度建立起莫卧儿帝国(1526-1858)。
1529年,巴布尔统一了北印度到 阿克巴(1556T605)即位后,莫卧儿帝国进入鼎盛时代帝国的疆域空前扩大,超过了历 史上其他王朝北方包括阿富汗和克什米尔二、文明特点1、经济以农为主,莫卧尔帝国阿克巴统治时,工商业比拟兴旺2、政治德里苏丹国之前的各个阶段,国家政体都是中央集权制,上古时期的共和制小邦到笈多 帝国时已不存在南印度的朱罗王国有较完备的行政制度和税收机关,各行政区还存在人民 会议德里苏丹国时,苏丹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他是国家首脑和伊斯兰教教长,也是 国家武装的最高统帅,是君权和神权二位一体苏丹在名义上仍奉阿拉伯哈里发为宗主,继 位后要得到哈里发的封号,发行的货币要铸上哈里发的名字,但实际上完全独立,不受节制 苏丹有一支以骑兵为骨干的庞大常备军中央设部,各部有大臣,大臣之上为首席大臣,称 维齐尔(宰相),辅佐苏丹全国设23个行省,苏丹任命总督统治各省公社仍为基层政 权组织,村长大多由印度教徒担任上层人物都是伊斯兰教教徒,出身于突厥人、阿富汗人 和波斯人的军事贵族家族,政府和军队中的高级职务均由他们充任印度教的封建主只能做 低级官吏莫卧尔时的文武百官实行统一的军衔制度,竟多达33个级别。
3、封建制度笈多王朝统治下的印度,农村公社仍然是社会的基层组织,但奴隶制已走到尽头,事现 了早期封建关系的萌芽笈多王朝的国王无条件地将土地、民户和耕牛封赠给官僚、贵族、 僧侣和寺院,并发给铜牌赐地证书,受封者成为封建主,而被封赐给贵族和寺院的民户,那么 成了封建依附农民,他们必须向封建主交纳租税并服劳役此外,自由农民耕种公社土地, 也要交纳一种称为“巴伽”的田赋戒日帝国时期,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开展,并最后确立戒日帝国的土地原那么上仍属国 王所有,称为“王田”国王有权处理王田据玄奘《大唐西域记》所载,王田分四种:一 为帝国占有地;二为官僚占有地(禄田,食邑);三为婆罗门(硕学高才者)占有地;四为 寺庙占有地(福田)戒口王对教俗地主的布施和封赐,是将土地连同农民一起封赐的教 俗地主的土地均由村社农民耕种,农民不仅被束缚在土地上,而且随着土地占有权的转移而 转换主人农民要向领主交纳收获物的"6,还要交“费用”(货币)和服劳役农民还得 通过村社向国家缴纳捐税村社组织依然保存,并保存着公共土地,公社首领和公社会议的 权力还比拟大,有自治特点,由于社会开展的不平衡,有的村社仍以大家庭为单位,并保存 着定期重分土地的习惯。
戒日王对教俗地主布施或封赐的土地,其数量很大,多者可达百邑 (一邑相当于一个村社,200户农民),如那烂陀寺就拥有土地200邑,依附农民多达4万 人教俗大土地所有者对其领地具有世袭权或自由支配权封建主还握有领地上的行政、司 法权,他们可以任意处置农民因此,戒日王时代,印度的封地、赐地已脱离政府的管辖而 具有独立性戒日王死后,大封建主纷纷割据称雄从7世纪起到12世纪末,北印度出现 了许多“拉其普特人”的小王国德里苏丹视全国土地为自己的财产,他将大部土地以军事采邑(“伊克塔”)和寺田(“伊 纳姆”)的形式封赐给军事贵族、官吏和清真寺领有采邑的人称“伊克塔尔”或穆克提, 他们必须服兵役,为苏丹提供一定数量的雇佣军14世纪以后,苏丹允许伊克塔成为也:袭 领地,伊克塔尔得到免税特权此外还有印度教的封建王公和土著酋长也拥有世袭领地,也 享有豁免田赋的特权世袭领地的所有者称“柴明达尔”(“土地持有者”之意)苏丹国 歧视和迫害非伊斯兰教的印度人,向他们征收人头税和其他苛捐杂税,土地税是其产量的 1/3-1/2的国家实行包税制,商人利用包税特权任意勒索农民因此,苏丹国的阶级矛 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斗争十分尖锐。
特别是伊斯兰教和印度教 的矛盾以及民族矛盾比拟尖锐,长期的对立给印度造成不良后果而印度人民对抗苏丹政权 的斗争那么从未间断在人民起义的打击下,苏丹政权日益削弱,地方总督势力强大,脱离中 央,割据称雄,这给外族的入侵铺平了道路莫卧尔帝国承袭了德里苏丹地封建土地制度一局部由政府租给农民,派官吏直接征税; 大局部以采邑(札吉尔)形式分给军事贵族,伊斯兰大教长和清真寺也得到封赐采邑是有 条件的封地,领有者(札吉尔达尔)无世袭权力,大小采邑无等级关系,农民与采邑主也不 存在西欧式的依附关系;还有一局部是印度土邦君主和部落酋长的世袭领地,领有者称柴明 达尔,大多在遥远山区,对农民有行政权和司法权,处于半独立状态17世纪时,采邑和 柴明达尔的差异逐渐消失4、阿克巴的改革阿克巴在征服南亚次大陆的战争告•段落后,为了加强帝国的统治,进行了 •系列改革首先是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阿克巴集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是帝国最 高首脑、最高统帅、最高法官和伊斯兰教最高教长中央下设财政、军事、司法、宗教和监 察等部门,各部门的大臣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分为21省,派总督统治文武百官如前所 述,实行军衔制和等级制,共分33级,称“曼沙布达尔制”(另一说是66级,最高为万夫 长,最低为十夫长),按级授予采邑。
其次是加强财政和税制的管理丈量全国土地,测定土地单位面积产量,据此规定税额赋税分实物税(1/3)和货币税,取消包税制,租税一律由中央派官员征收,既增加了政府 的收入,又限制了官商的勒索第三是为了巩固统治,调和宗教和民族矛盾,改变传统的歧视土著人的政策1563年, 下令取消印度教徒的朝圣税和人头税对印度教封建主改用怀柔政策,提拔他们,授予高官 如1582年,在212名高级军政官员中穆斯林占40%,印度教徒占21%o还委任许多拉其普特 酋长任帝国的军事长官对印度教徒实行较宽容的宗教政策,允许信教自由,原先被迫改信 伊斯兰教的人可以恢复原来的教籍但他的宗教政策引起伊斯兰教贵族的激烈反对,1580 年,发生贵族大叛乱,阿克巴亲率大军平定了叛乱阿克巴还综合各种宗教的教义,创立一 种“神圣宗教”,自任教长,主张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和平共处他打算以此统一各种宗教, 消除彼此的分歧和矛盾但他创立的新宗教只在宫廷有少数贵族信徒,未能发扬不过,这 种宽容宗教政策有利于减轻社会矛盾,巩固帝国的统治第四是废除印度社会许多陈规陋习,如寡妇殉夫、童婚、杀婴、神灵裁判、奴役战俘等 等此外还创办学校,让女子受教育等此外,阿克巴也关注开展农业和水利灌溉外,特别重视开展商业;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扩大商业交通网,在全国范围内修筑公路。
1585年以后,阿克巴又进行了新的扩张,扩大 了帝国的幅员阿克巴死后(1605年),统治阶级愈来愈腐败,他们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为了充实 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