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doc
102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 教师教学用书说明第一单元 ①沁园春长沙 ②诗两首 ③大堰河 ④中外短诗五首 第二单元 ⑤兰亭集序 ⑥赤壁赋 ⑦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⑧游褒禅山记 第三单元 ⑨记念刘和珍君 ⑩小狗包弟 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⑿金岳霖先生 第四单元 ⒀短新闻两篇 ⒁包身工 ⒂寻找时传祥 ⒃飞向太空的航程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朗诵 优美的汉字 奇妙的对联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说明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相配套的,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和使用教科书,提高教学质量编写这套《教师教学用书》的指导思想是:1在继承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编写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充分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指导思想,为一线教师教学服务,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2力求做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教师把握教科书的内容,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有利于教师发展教学个性,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钻研教科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课内外的联系,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念。
3力求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4注意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的衔接,以实现人教版两套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互动效应这套《教师教学用书》“阅读鉴赏”部分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单元说明:简要说明本单元的编排意图,教学时应注意的一般性问题2课文研讨:包括“整体把握”“问题探究”两部分,“整体把握”是对课文的整体解读,“问题探究”引导对重点、难点的深入研究3关于:主要说明“研讨与”的设计意图,提供可供参考的答案,力求从多个角度提示解题思路4教学建议:一般包括预习指导、教学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注意启发性、实用性和灵活性5有关资料:包括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体知识、有关图表、课文鉴赏与评价、作者写作体会等,选材时力求具有时代性和权威性表达交流(写作、口语交际)”“梳理探究”部分均设有“编写意图”“教学建议”和“有关资料”栏目鉴于有些学校工具书、参考书不足,“有关资料”较为丰富,但只供教师参考,不要求一一教给学生这套《教师教学用书》配有备课光盘,以方便教师使用参加本册《教师教学用书》编写工作的有:温立三、聂鸿飞、刘真福、朱于国、孙移山、顾振彪、黄伟、程翔。
责任编辑:赵晓非审稿:李世中、王本华、熊江平、吕达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选编的7首中国诗歌,2首外国诗歌,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这9首诗的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错误》中闺中思妇对“归人”的怨情……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教学时,用“情”这根线串起这些看似各不相关的诗歌“珍珠”,学生必收获情感,启迪思想鉴赏诗歌有多种方法,如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要知人论世,注意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但又要避免用时代背景去简单地印证作品的思想内容,不以特定的政治事件或诗人的政治遭遇与作品内容一一对应;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当代翻译家辜正坤提出了中西诗歌鉴赏的十个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作者角度、作品角度、读者角度、年龄角度、性别角度、社会文化角度、阐释者角度和译者角度这些角度可供教学时参考。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下面分别说说这两个方面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把抒发感情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在中国这样诗的国度里,抒情诗极为发达,“情”是诗的内核《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钟嵘《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众多论述表明,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感情是诗歌的内容,人们可以把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个剧本的内容复述得头头是道,但是,要复述一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却非常困难,你只能说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思想感悟力差的读者,读一首稍微晦涩一点的诗,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可以说,诗歌的思想情感就相当于小说散文剧本叙写的内容有诗评家说,诗歌内容是“诗中生活的大海蒸发出的纯净、美丽的云霞读者从诗中所得到的是感情上的满足、启示与享受”正因如此,教学这个单元的诗歌,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如《雨巷》《断章》《风雨》《在一个地铁车站》等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可主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欣赏技巧是重要的,但须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尤其要广泛阅读中外名诗,培养对诗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欣赏一首诗,外行眼中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内行眼中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这些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任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表面看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词语的连缀,六种似乎不相干的物象的拼凑,而从诗歌艺术角度看,是六个意象的组合,而这六个意象又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是为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服务的人们所熟知的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如“春草”“杨柳”“梅花”“明月”“秋风”等,早已不是仅指客观事物本身,而是饱含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感情,读者一看到它们,就会引发丰富的情感联想。
具体教学中,要注意区分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或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两首诗中用得较多,如前一首诗中的“云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后一首诗中在对大堰河辛苦劳作的生活场景的描写中,诗人用了集束描述性意象群,渗透了诗人对大堰河悲惨身世和凄苦命运的深切同情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风雨》中的“风雨”“舵手”等,则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意象,我们初中学过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土地”“黎明”“河流”“歌唱”等,也属于这类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诗歌创作要用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所以诗歌的情感表达,一般都要借助意象鉴赏诗歌的情感,可从分析诗中意象入手,才能深入而全面补充几点单元教学建议:1中外好诗不可胜数,这里的9首诗仅为举例性质的,无法反映中外诗歌的全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延伸拓展,指导学生举一反三,阅读更多的中外名诗,提高诗歌鉴赏力2结合这个单元的表达内容,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朗诵的诗歌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自定,如:课文中的诗、扩展读本中的诗、课外自选的诗、自己创作的诗,还可把中国古典诗歌改写成新诗进行朗诵。
3组织学生将自己在这个阶段阅读、创作、翻译或改写的诗歌结集,可以是个人专集,也可以是多人合集为诗集起一个有诗意的名字,写出序、跋,自己设计封面、插图、版式等①沁园春长沙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仰望天空,雄鹰有力地翱翔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这几句,诗人描绘了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千,不禁发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橘子洲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它见证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个“恰”字,总领七句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高浪急,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二、问题探究1在这首写秋景的词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怀?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如“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而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这值得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借鉴、学习2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语),而不是写景和抒情“两张皮”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