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年第二学期苍南县七年级期末学业检测数学试题分析报告5600字.docx
23页20xx学年第二学期苍南县七年级期末学业检测数学试题分析报告5600字 2008学年第二学期苍南县七年级期末学业检测数学试题分析报告龙港二中曾大权执笔一、试题分析1、题型与题量全卷共有三种题型,分别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其中选择题有10个小题,每题3分,共30分;填空题有8个小题,每题3分,共24分;解答题有6个小题,共46分;全卷合计24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2、内容与范围从考查内容看,几乎覆盖了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所有主要的知识点,而且试题偏重于考查教材中的主要章节,如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图形和变换、二元一次方程组、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以及分式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隶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其中涉及数与代数的知识点共有45分,占45%;涉及空间与图形的共有39分,占39%;涉及统计与概率的共有6分,占6%,涉及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共10分,占10%纵观全卷,所有试题所涉知识点均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3、 难度与层次整份试题易、中 、难三档所占分值比为6:3:1,设计难度为0.75,试题难度适中,坡度平稳,有利于中等及中等以上学生发挥正常的学习水平,区分度合理,试题背景公平,试题的信度较高。
4、试题的主要特点(1)注重对“三基”的考查本卷试题重基础,低起点,坡度平缓,大部分题目立足于考查本册教材中的核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对考查“三基”时,不是单纯地展示问题,而是注意结合现实背景,体现对数学本质理解的考查如第1题,考查三角形三边关系;第2题考查事件的可能性;第3题考查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第4题考查生活中相似变换现象;第6题考查科学记数法;第14题考查简单事件的概率计算;第17题考查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第18题考查线段中垂线的性质;第22题考查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第23题考查方程思想、探究能力、动手能力;第24题考查整式运算、三角形三边关系、转化思想、方程思想、整体代数思想等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全卷大部分基础性试题都源于课本或作业本,将教材中的例题、习题,通过类比、加工、强化或弱化条件、延伸或拓展,这样有助于提高试卷的信度,因此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真实的学业水平的2)突出能力立意注重对数学应用与建模能力的考查,部分试题中的基本知识融于生活背景之中,有利于考查学生对数学本质发现的能力,有利于考查学生“用数学”的水平,有利于考查是否能将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用严谨、规范、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如第1、3、4、10、14、17、22、23等题,取材贴近生活、背景公平,考生需弄清题意、选择相应的数学模型加以解决,特别是第10、17、22、23题都是从现实中取材,要求考生自己分析、理解、寻求问题解决之道。
注重探究能力的考查, 如第10题,表面上是考察图形的旋转变化,实质是让学生探究问题的内在的规律,第23(2)题,主要考查学生“用数学”的能力,以及对“最省钱”的方案进行探究、比较的能力,第24(3)主要考查学生用已知方法解决未知问题的知识迁移能力,即探究能力注重对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在试题中设置考查收集并处理信息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如第10、17、23题等,这些题目要求学生仔细审题,从问题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分析有关信息的数量关系,发现数学本质,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初中数学追求目标之一,本卷第21题,通过系列问题对三种图形变换进行考查,既能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进行检测,又能让学生在考试的同时对知识进行回顾,很好的发挥了期末检测考查兼巩固的功能3)关注对学生数学活动的考查过程性目标是三维目标之一,在学业评价中有必要命制若干试题,对学生过程性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考查,如第13题,可以先有两个外角,先求出相邻内角的度数,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的公式求出所求的角;第15题,要求先收集相关条件,再结合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最后确定应补充的条件,关注学生对相似知识点的类比与选择过程的考查。
类似还有第17、18、22、23、24等题4)以人为本,体现了对情感目标的考查注重在试题中渗透情感目标,情感目标也是三维目标之一,数学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目标、过程目标,而且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从而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如第10题,培养学生发现事物规律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第22题,培养学生改造物质世界,造福人类的意识;第23题,培养学生参与经济能力的活动和意识;第24题,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注重数学问题生活化,如第2、3、4、6、10、14、17、23等二、全县及各学区学业检测结果反馈(七年级数学)全县及各学区学业检测结果反馈一览表(七年级数学)这份试题在全县的平均得分为64.30分,可见这份试题在我县的难度值约为0.64,距离期望难度值0.75还有相当的差距三、试题样本分析 (1)样本容量55最高分100 最低分18 难度系数 0.76分数分布情况各题得分及难度值(2)小题失分原因分析:1. 没有失分,说明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掌握较好2. 失分的3个学生都选择A,这说明个别学生对生活现象形成了较强的思维定势3. 失分的两个学生都选A,说明基本概念不清,知识胡乱迁移,缺乏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4. 没有失分,说明相似变换的概念掌握较好5. 失分的学生主要选择A、B,说明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中的两个未知数以及整式方程没有掌握6. 基本概念不清,对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掌握不好7. 选C的学生较多,主要是因为学生混淆了分式的值为零和分式无意义两个基本概念,同时部分学生可能审题不清,读题不详8. 基本概念不清,从而影响了作图9. 概念不清,不能正确认识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的区别和联系10. 不能正确发现图形变换蕴含的内在规律,说明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11. 运算技能不佳,类似概念容易混淆导致失分12. 分解因式的基本技能不足导致失分13. 几何图形的处理能力不佳,计算错误较多14. 没有失分,说明学生对简单情景的概率计算掌握较好15. 写AD=AC的学生较多,说明学生对SSA能否作为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方法还没有深刻的认识16. 旋转变化的性质认识不到位导致失分17. 对问题情境的理解接受能力有所欠缺,不能较好的发现问题的数学本质,从而不能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导致失分18.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没有掌握好,说明学生对已知条件的处理能力不强,缺乏深刻挖掘处理问题的能力19(1)一是不能根据方程的特点合理选用解方程的方法,导致计算错误而失分; 二是方程组的解书写格式不规范;三是部分学生放弃了该题,说明这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具备解方程组的能力。
19(2)一是去分母法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步骤掌握不好;二是计算粗心导致失分;三是个别学生没有验根; 四是部分学生放弃该题,说明这部分学生根本不具备解分式方程的能力20(1)没有正确选用因式分解的方法,因式分解不完全20(2)本题考查整式的乘除运算和合并同类项主要失分原因是混淆了各种整式乘除的运算法则、忽视了最终结果需要进行合并同类项从而导致失分21.失分的主要原因是旋转变换的作图中顺时针和逆时针不分,可能是审题不清也可能是方向不分,从而导致失分22.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审题不清或思维定势,错误地以为四边形ABCD是梯形,从而得出AE=BF二是把已知中的DF=CE直接当成三角形全等的三个条件之一,这说明学生没有深刻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前提条件三是个别学生数学符号表达不规范、证明格式书写不够规范23.第(1)小题考查二元一次方程的运用,失分原因一是部分学生无法理解问题情境,从而不能运用数学工具及解决问题二是计算错误或没有作答从而丢分第(2)小题考查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动手动脑的水平错误原因一是部分学生方法正确但计算错误导致失分二是部分学生解决的方法不当导致失分。
三是部分学生方法更具创意,计算也正确,但是与试题参考答案不符导致失分如,先拉三位其他旅客凑成15人去买团体票,然后把多余的3张票再比40元便宜点卖出,则这种方式比375元要少付很多钱24.第(1)小题主要考查合并同类项,失分学生不多,失分原因是不会合并同类项第(2)小题考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失分原因一是计算错误,二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掌握不好没有对不符合要求的答案予以排除第(3)小题属于较难题,本小题考查学生数学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整体代换思想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本小题渗透了轴对称变换的性质、方程组的解法、因式分解的运用等知识失分原因一是综合分析能力不足,对情境的处理能力欠缺,不能把问题的条件有效地转化成数学语言二是没有掌握方程解法的本质,遇到陌生的数学问题不能用现有的方法加以解决,而是束手无策三是数学视野狭窄对于平时做的不多的数学问题不能形成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缺乏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面对这类问题绝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显得僵硬,呆板,毫无灵气可言四是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很多学生都是放弃这个小题只字未写,这个小题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认真观察分析,全神贯注地细心计算,那些缺乏韧劲与耐力的学生,解到中途弃之,实在可惜。
四、答卷中反映的主要问题及分析1、基础知识不牢固,基本技能不熟练这是所有教师强调最多的内容,可是在试卷中学生往往丢了多分,吃了大亏这些平时一看就会的考点,在考场上相当部分学生却是一做就错,如第7题考查的是分式何时值为零的问题,可是有部分学生却跟这个只是与分式何时无意义产生混淆,这就说明学生的基本概念掌握较差,很不扎实在第9题中,相当多的学生解答错误,穷根究底的原因是学生不知道因式分解的定义,不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联系与区别在第19(2)题中,大量的学生居然失分,部分学生对去分母法解分式方程的步骤死记硬背,机械套用,不理解解法深层次的原因,从而导致错误2、应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教授学生数学方法比教授学生解题本身更加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广大教师也是这样去做的,然而学生的情况并不乐观,很多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是非常的弱,如第24(3)题,学生对一直条件经过处理后,得到一个一个方程组,其中一个方程是二元二次方程,另外一个是二元一次方程,如何求这个方程组的解,却难倒了绝大多数的学生,学生既不会运用消元的思想求解,也不会采用因式分解和整体代换的思想求解,而是束手无策可见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能力还是非常脆弱的。
3、考生在审题时不够细心,没有看清题意就急于答题审题不细、题意不清是很多学生的通病,各个层次的学生、各种类型的试题都有发生这种情况如第19(2)分式方程求解后,没有检验增根第20(2)整式的乘除运算后,最后一步没有进行合并同类项第21题中的旋转变换作图中,旋转方向错误而失分第22题中误把四边形ABCD当成梯形ABCD,从而直接得到AE=BF这一结论,导致解题错误还有其他诸如计算错误等4、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弱,发现数学本质的水平不足能否在纷繁复杂的数学问题中,很好地对数学信息进行合理收集,处理,进而提取数学本质,是一个学生数学修养高低的体现然而在考试中很多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显然是薄弱的,有待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渗透与提高如第16题需要挖掘旋转变换中对应边的夹角等于旋转角这个性质,可是学生忽略了旋转变换的这个性质第18题,需要学生挖掘出中垂线性质定理,以及三角形周长的定义,然而学生不管这。












